我国高校德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08 03:56:00
导语:我国高校德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对教育对象未来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既有鲜明的历史性、阶级性,又体现超前性和理想性,这种超前性应该是现实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定得太高或标准单一,就会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就难以对德育过程起到支配、调节、指导作用,也难以实现德育目的。高校德育目标应全面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和谐性。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从社会本位出发,在德育目标定位上过分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思想风平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这种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高校德育出现了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德育方法机械化。我国高校长期的德育实践已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德育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时期德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在德育方法上没有能够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重德育理论灌输、轻行为实践;说理教育多、行为养成教育少。二是重德育形式,轻实际效果。教师讲台上讲德育、学生台下听德育、期末考试考德育,使得德育流于形式。三是单向传授多,双向交流少。目前高校德育往往采取单向灌输方式,我教育、你接受,既没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其结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影响教育效果。四是共性教育多,个性教育少,缺乏层次性和个体性,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也就成了空洞说教。五是强制说服多,启发诱导少。不少德育工作者不顾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现实,仍然简单地用教条去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用指令式、强制式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以服从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德育内容陈旧化。德育内容是对受教育对象实施德育的基本内涵,其科学、系统与否,直接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确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充实调整。当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客观上要求德育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虽然德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但它仍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些内容无疑是必需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面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生观的复杂化、信仰的功利化,高校德育对自身内容进行更新的幅度和速度远远不够,原有德育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又很少,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所关注的。高校德育内容的陈旧使得学生感到德育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从而对德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
4.德育队伍落后。目前高校德育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一些高校德育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讲授内容随意性大,甚至是完全按自己的观点讲授、引导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本来就困惑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模糊混乱,偏离了我们的教育原则和目的。二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德育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宽,对高新技术如多媒体和网络等利用较少,重经验轻创新。一些班主任、辅导员不善于做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而从事德育的教师又常因工作紧张等原因缺少学习进修机会,难以通过有效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德育队伍建设不到位。长期以来,有些学校注重于专业课教学,而对德育课则疏于投入,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一支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德育专业课程往往由党政干部担任。由于党政干部工作繁忙、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授课经验,因而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四是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由于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使一些专业教师不安心工作,一旦遇到机会,就会跳槽。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德育目标的实现,这与德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二、新时期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高校德育观念。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前提和先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德育地位、功能和价值认识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方法和形式以至整个德育体制的改革。因此,德育创新首先应该是德育观念的创新,没有德育观念的创新,就很难推进德育理论、德育体制、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高校德育要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德育的现代性、时代性,实现德育观念的创新。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它凸现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说明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根本。把学生作为一切教育的根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德育中要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群众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集中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德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德育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的德育学习必须是自觉的,德育方法应当有利于学生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而不能强制灌输。要强化爱心教育,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德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要进行爱人爱己教育,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要强化个性教育,个性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总和,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教育要重视个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个性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其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
2.恰当定位德育目标。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新时期高校德育要把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生作为德育的根本目标,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高校德育目标要充分体现个体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层面:最基本的层面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第二层面是责任心;第三层面是爱国精神;最后一个层面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这四个层面所讲述的就是德育的层次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总体德育设计中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建立科学的层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总的德育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意见》又提出要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每个方面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正体现出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此外,德育的目标还要体现在对个体精神的培养。只有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才可能是富有远大理想、宏伟抱负的现代人,对国家、民族、社会才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开拓进取精神都有可能受到压抑,可能会导致学生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造力,最终将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大潮中落伍。
3.更新德育内容。在当前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在此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多种人生观、多种价值观和多种道德观并存的格局。当前高校德育必须立足于解决以上问题,创新德育内容,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体系。目前德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其内容和目标要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内容,要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要实现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当前德育内容的创新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力求“真”。选择的内容要有可信性,是真理性的科学认识,是真正反映大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内容要摆脱枯燥呆板的局面,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建立在坚实而丰富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要注意选取大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二是力求“新”。德育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的知识要有时代的特征。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把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去。
4.改进德育方法。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偏重于强迫式、灌输式,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认同不认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在德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增强自我选择能力。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两难困难讨论法等。这些新的方法与传统的德育教学法是迥然不同的,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尽可能完善校内教育机制的同时,应让理想道德回归到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道德实践环节,实施养成教育。我们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对非马克思主义和腐朽的东西采取比较鉴别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错误所在,分析腐朽没落东西的危害,使学生通过比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德育最终要靠教育者去实施,提高教师素质则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更不要指望能培养出高品质的人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甚至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分析,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较强的“向师性”、“模仿性”。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表率和楷模。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内容陈旧化、德育队伍落后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于:一要恰当定位德育目标;二要更新德育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队伍建设
- 上一篇:高校德育发展探究论文
- 下一篇:县域工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