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6 11:31:00
导语: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德育学分制大学生德育观念以人为本隐性课程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如何使德育发挥育人功能,使高校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一次探索,是把好人才培养出口关的重要举措。实施德育学分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量化的情形中加强修养,完善人格,规范德行,提升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多年来,有关改进、提高德育效果的理论研究成为众多学者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许多研究成果切中了以往德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对高校德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然而,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的疏漏,教育的失误和制度的不健全,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诚信缺失,集体观念淡化,自主意识不强,信仰迷惑,审美迷乱,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从创新的角度改革德育,走德育改革与创新之路,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是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一次探索,它必将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充实,在实践中规范。
一、实施德育学分制,把好高校人才培养出口关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生活本身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这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对象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德育领域的拓展,无论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德育评价等也都和传统德育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的高度发展,大学生接受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仅用过去习以为常的德育单向运作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陶冶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只有几年时间,从时间上来看是有限的,但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模范的行为对人有持续的影响,高校德育不仅对学生当前的成才起作用,而且将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入口”到“出口”,直接关系到将什么样的人送到社会上的问题。正如《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德育大纲》所述,“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可见,高校德育不是几年大学教育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历史工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德育内容已经扩充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诚信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也应扩充进来。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是对这一教育内容进行量化和评定的有效方法。学生们根据德育相关内容的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修满德育基础学分这,这才能作为学生毕业的出门证。在修满基础学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和评优等方面将有不同的德育学分标准。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以权威主义为标志的德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从单向式走向多项式;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学生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的,成为德育改革的大趋势。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多年来,高等学校按着德育大纲的要求,从总体目标和具体规格两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应当说,这个目标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在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事实证明德育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道德品行、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等方面与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有一定距离。分析其原因,德育的主要症结在于脱离实际,也在于缺乏科学性,特别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失落,是德育缺少实效的关键。我们知道,传统德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责任,而轻视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轻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认为,只有承认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发展地位,德育才能被作为一个客观的、不以教育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活动过程。过分强调人与社会的地位,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居高临下,没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没有完善的人格、精神,没有主动与创新,反映着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的德育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不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的人,自我发展完善的人。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觉地用德育内容去衡量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量化操评、定量选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他律向自律转化过程中内化的层次,主动吸取时代的精神营养,让大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达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完善自我。
三、实施德育学分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教育平台
1.建构德育学分管理领导体制。各高校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应制定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原则,分工负责,研究探讨新时期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督促检查指导,认真开展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亲自挂帅的“三级管理”体制:院党委——学工办(辅导员)——班级管理委员会。班级管理委员会以班长为主要责任人,由同学自己选举的3名班级干部和2名普通学生组成5人考评小组,负责班级全体同学的德育学分量化评定,这种方案在目前应是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
- 上一篇:农村金融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论文
- 下一篇: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