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探析论文
时间:2022-09-28 11:34:00
导语: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与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完善个人德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三位一体;道德教育网;道德评估体系
德育课的目的是把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良好的道德品德,并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遗憾的是,目前学校德育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德育课有一些逆反心理,上课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背书应付考试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德育脱离社会、脱离家庭,又缺少针对学生设置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德育真是举步维艰。为此,我们深入家庭、社会各个行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德育课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对学校的德育课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学校德育课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很多传统美德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等。家庭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热爱家庭,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理解夫妻爱情、邻里友情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强、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了和家庭密切合作,学校组织成立了“家长学校”,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负责,主要宣传学校德育课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计划;组织家长交流教子经验,围绕“一个孩子怎么教?”的主体展开讨论;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形成学校抓父母,父母教孩子的家庭教育格局,促进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同时,要求家长做到父范母仪,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教育要耳提面命,孩子的品德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主要有:(1)“当一周家长”活动,即让学生在家中当一周家长,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应有地位,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生活自立能力;培养孩子各种社交、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2)举办“家庭文体”活动,培养孩子与“四老”(祖父母、外公婆)、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团体互助互让的协调能力。(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跟父母或其他亲人到社区、工厂、商场、车间参加一些“体验劳动”,让孩子知道社会财富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神。(4)让孩子参加一些慈善、募捐、社会实践活动等,有目标、有计划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学校德育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家庭实践作业,父母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实反馈给教师,由教师记录在学生个人档案。这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
学校德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学生是一个社会人,最终要进入到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养成。常言说:好的社会环境能使坏人变好,坏的社会环境能使好人变坏。目前,我国还处于转型期,各种不良文化观念正腐蚀着青少年的精神和心灵,因此,青少年品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支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各个社区、街道成立由学校领导、所在辖区街道主任、在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青少年教育委员会,学校建立与所在街道工委、公安、交管、文化、工商等部门的工作联系网,把原来互不相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地结为一体。
统筹协调、督导评估,保证“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正常运行。学校选派教师进入社区,从事社区德育工作。社区教师一方面配合学校的德育,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配合社区,在课后、节假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活动;与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司法部门配合进行法制教育,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安排学生参加少年法庭庭审活动等;交警到学校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工作;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活动;聘请“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作为青少年社区辅导员。社区成立由“四老”(祖父母、外公婆)参加的社区家庭学校,指导“四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形成了学校抓父母,社区抓“四老”的教育格局。同时还形成了一个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下社区,家长进学校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检查、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记录在学生个人档案。转建立道德教育网络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纷至沓来,不同的教育影响容易相互抵消。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形成一个教育网络。此外,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时空上的连贯性。应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虚拟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扩大其积极影响。通过开展“网上聊天室”,“德育论坛”等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来激发青少年兴趣,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极富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网络活动,让传统美德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并融入到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中。
完善个人道德评估体系
学生的德育仅仅依靠道德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制度的手段予以必要的保证。如学校、家庭、社会相关机构协同建立学生个人道德档案,将其个人简介、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奖惩情况等全面、真实地记录在案,并纳入个人道德网络系统,以备随时查询,并与学生的助学金发放、荣誉获得、入党、升学、就业直接联系起来,成为用人单位考查的重要指标。让“失德”的成本远远高于“有德”的成本,让不道德的人受到惩罚、付出代价,使个人道德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推行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组织有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种机构。从家庭到学校是学生传统美德养成的重要时期,从学校到社会是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从人的德育过程来看,学校教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学校的德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加工厂,它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功能。同时,它又和家庭、社会等机构,构成一个覆盖学生成长的立体教育网络,共同肩负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
- 上一篇:业务部销售人员工作总结
- 下一篇: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德育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