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科建设质量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15 05:47:00
导语:研究生学科建设质量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重视学科建设与抓好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集一流师资,提升科研条件,建设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创建一流学科,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2007年两个一级(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我院发展历程中,历届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都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而重点学科则是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这里汇集了华东地区各高校的精英,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级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基地、增强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都有所作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发明四等奖1项。1988年起无线电工程系不断扩大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每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数居全校之首。这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研究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我
院不仅在全校和全省确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国同领域中也享有了较高声誉。
二、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的教师、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水平。我院对长期侧重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让其以教学为主;而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的教师,则要求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还要有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的能力,使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来教育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又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院管致中、何振亚、谢嘉奎等知名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著书立说,编写的教材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全国统编教材。我院独创的系统实验平台课,多次在全国教改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获奖。1989年在全国首届各学科50个教改特等奖评比中,获全国电子学科中唯一的一项教改特等奖,此后又多次获全国教学改革一、二等奖。2001年我院二年级本科生戴戈同学独立研制的便携式“多功能示波器”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2005年研究生二年级的戴戈再次以“掌上智能示波器”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比中获奖一次,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7次,获优秀硕士论文奖9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施行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2002年招收本科生人数与研究生人数已经持平。当前教学观念更新的重点是要求教授、博导亲自授课,编写新教材,同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院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2005年科研经费达7000多万元。研制出以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的基站系统、高速集成电路、精确制导技术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DMA与3G基带处理、ASIC与RF芯片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与中试基地将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应用基础研究支撑,以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和南京东大宽带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力量和现有产品成果为核心,联合省内外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建成移动通信芯片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转化与示范工程基地,为提高我国通信领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防实力做出了贡献。为了瞄准国际通信发展的趋势,我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取得新进展。并适时启动了面向2010年的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国家863重大项目FuTURE计划,以及相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三、以抓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无论是科技竞争,还是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创建出一流的学科、研究出一流的成果。我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努力创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做到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创建人吴伯修教授,热心培养程时昕教授,程时昕教授又主动让年轻的尤肖虎教授脱颖而出,使他36岁就担起全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总体组组长的重任。何振亚教授精心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后,留在系里工作的就有20多位。全系已形成了一个青年学者群体,目前三、四十岁的青年教师占全系教师的80%,已完成了新老教师的交替工作。
全院四个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可谓人才济济,战将如云。目前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工程院、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全国各学科专家组成员、15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人选。
院党政领导坚持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增进活力和战斗力,努力争取校友和企业来院设立奖教金,连续4年,200多名教师每人均获1000~5000元不等的奖教金,从而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了使师生热爱我们的集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学科带头人也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王志功教授从德国回来后,使本来发展较弱的电路与系统学科马上兴旺起来。在他的影响下,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出了一批国际高水平的成果。
四、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要求的重心上移,对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高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呈不断增长之势。
为适应这种趋势,我院发挥教学、科研和实验条件的优势,扩大了硕士、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今年招收了270名硕士、70名博士生,考虑到师资等资源有限的情况,适当控制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对他们“精雕细刻”,将其培养成精品,使之成为研究生的后备军。今年招260名本科生,生源质量较好,成绩均在630分以上。目前,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1∶1,较早成为研究型系科。
近两年,我院每年有70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其中80%是国家纵向项目,课题经费基本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项目等,因此研究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起点高,同时研究生能从中直接了解到国内外高科技的信息和国际科技前沿发展的动向。我院给研究生确定的指标是,毕业时不仅要有三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还要有具体科研项目实物的验收。在高起点、高要求的培养方式下,研究生还没毕业,就被兄弟院校和高科技公司盯上了。毕业生不是在兄弟院校电子信息学院(系)担任领导,就是在高科技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有的毕业生一去就能救活一个企业。因此,只有确立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创新高质量人才,为快速发展的社会服务。
五、坚持学科交叉与企业联合办学求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中,单靠个人小作坊式的研究试验是出不了高尖端成果的,因此,国内外出现了跨学科合作、跨高校与研究所、与企业优势互补的联合发展的模式。我们不能满足于每年出点小成果,完成十几万的科研项目,而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科。这就要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着力于学科前沿的纵深开拓,使之成为重点学科领域的核心力量。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这不仅能在选题上面向市场,同时也能获得经济的支援。企业优势在于了解市场、有资金投入、有生产和营销手段,而高校则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优势,因而争取多方的强强联合就可以为高校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院目前已与研究所、企业、地方政府建立了八个联合研究中心,像东大——台湾华邦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五年投资1500万元,资助王志功等教授开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华为公司也在我院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全院从横向获得科研经费每年1000多万元。
为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我院于1998年进行了优化重组,将十几个教研组合并成四大学科,构建学科大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组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经过四年的努力,各学科的特色已经形成,三个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这便是得益于学科战略结构的调整。
我院以通信学科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重点,又与微波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合作,进行合理分工、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促进了科技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充分利用,提高了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技术发展的能力。我院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新增了“信息安全”学科,现在5个学科相互渗透、自成体系,较好地完成了各个科技攻关项目。因此,除了与社会的横向联合外,加强院(系)内的学科横向联合也很重要。
六、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高等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产力,积极架设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桥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方面能拓展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对大学而言是其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在访问我校时,发表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演说,他认为当前大学教育已经全球化、国际化,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走研究型大学发展之路,而研究型大学具备全球影响力就必须培养四个特色,即企业精神、国际伙伴、国际影响和学术竞争力,企业精神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
建设研究型大学,通过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结合,教学科研源源不断地为产业提供人才、成果,产业将成果二次开发迅速推向市场,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为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再提出新的课题。这样不仅教师的收入大大提高,稳定了师资队伍,又可以源源不断地研究出新的成果,形成合乎内在联系的良性循环,从而成为新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我们抓住机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前些年,由于学校教师的待遇跟不上社会新办的高科技公司员工的待遇,我学院培养的许多博士生不是出国,就是应聘到国外在华独资或合资企业,2000年毕业的60多名硕、博士生只有一人肯留校。而此时又正逢五六十年代毕业的老教师退休高峰期,我们接到了3000余万元的科研项目却因缺人无法完成,这样下去危机自然显现。这时江苏省投资公司等单位看准我系研制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射频通信技术、无线互联技术等项目,只要求我们以项目投资,他们筹集资金共建股份制公司。我们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建成了四个高科技公司,总资本达8000万元。由于运用新的企业管理制度,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后进入公司开展科研工作,工资待遇大大提高,这两年要求留校的优秀生源源不断,同时还吸引了许多校外优秀人才调入,人才紧缺的现象得到了缓解,这样使我院的科研进展大大加快,不久高水平的成果将会不断涌现。当然高校搞产业化还有很多异议,我院领导班子坚持趋利避害,明确把科技原创性工作做好,产品的二次开发和生产、销售让企业去做。凡在公司兼职的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能少,所招硕士生、博士生也不能少,这样才能保证我学院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院已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总结我院创建名牌院(系)的经验,就是要始终有忧患意识、有超前的战略发展眼光,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大干快上,使全院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各方面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院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际高水平系科,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因为在这样的园地里,培养出的高质量的研究生必然会为创建一流学院做出巨大贡献。
- 上一篇:队伍建设比较启示论文
- 下一篇:高校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