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15 04:54:00
导语:书院教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祭祀是书院组织存在的三大功能之一,探讨书院祭祀的起源、对象、经费来源、仪式和式微,并对书院的教育功能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书院;祭祀概况;功能
一、书院的祭祀概况
1.书院祭祀溯源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祭祀的类型分为: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祖先崇拜及祭祀;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可以说,学校祭祀起源于上述的祖先崇拜及师贤崇拜。对于祖先的祭祀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家祠中进行,君主则在太庙中进行。反映在教育活动上,便是祭祀儒学的祖宗——孔子及其一大批圣哲与先儒、先师先贤、乡宦乡贤。而这些先师先贤是文化学术的祖先,他们不是同宗同姓,不好在家祭中进行,但他们又是思想的指导、行为的标准,属于整个社会,放在学校这种文化机构中进行,是非常适宜的。
书院祭祀的前身应该是这些古代学校的释奠与释菜典礼。正史上记载书院起始于唐代,但唐代只有丽正书院和贤殿书院,且只是兼藏书、校书与皇家礼仪及学术顾问于一体的机关,并不是教育机构。我们所指的有教学活动的书院出现在中唐以后。随着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的出现,它沿袭了古代学校祭祀先贤的传统,开始了书院除藏书、教学之外的另一个功能——祭祀。如北宋开宝元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岳麓书院,咸平二年(999年),由潭州太守李允扩建,“揭以书楼,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从此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制形成,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
2.书院祭祀的对象
先圣:从各书院建立伊始,都要祭祀孔子及其门徒,诸如四圣、十二贤、七十二弟子等。如岳麓书院建有文庙,主祭孔子,孔子像的左右两壁上有孟子、子思、颜回、曾参四配像。这类祭祀对象体现了历代书院祭祀制度对儒学源流的高度重视。
先贤:主要祭祀本书院的开创者、各代山长及书院的有功之臣。明朝重修白鹿洞书院,始作先贤祠,主要祭祀白鹿洞洞主或有功之名官,如开洞之主李涉、李渤、颜翊、李善道等人。岳麓书院的六君子堂、李中丞祠、罗典专祠、欧阳厚均专祠等所供祀的人都对书院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朱洞、李允则、周式是岳麓书院开创时期的人物,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岳麓书院名扬天下。
先儒:祭祀与本书院学术渊源有关并受到本书院尊崇的学术大师或学派的代表人物。宋学盛行,书院主要以宣讲理学为主,因此宋代书院特别重视供祀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各书院还有它们各自特有的供祀对象,多是本学派的创始人或与该书院有密切关系的代表人物,用以表明或保持该书院的学派特点和学术特色,如白鹿洞书院祭祀朱熹,象山书院祭祀陆九渊。
名宦:对本地或本书院做出贡献的地方官员。地方官或造福一方,受到民众的赞扬与怀念;或直接关心过书院的建设,为书院的发展作过贡献;或地方官员本身是儒学大师,关心文教,促进文化发展。如江西的很多地方都有濂溪书院,是用来祭祀周敦颐的,这是因为周敦颐曾在这些地方做过官,功绩显著,同时又是理学开山人,受到百姓的怀念。白鹿洞书院祭祀的名宦如邵宝、李梦阳、邵吴远等,对白鹿洞书院的兴复多有赞助,理应受到书院生徒的尊重。
乡贤:即当地的乡土先贤。如岳麓书院有“三闾大夫祠”祭祀屈原,贾大傅祠祭祀贾谊。白鹿洞书院曾设忠节祠祭祀陶渊明、诸葛亮等。南昌豫章书院还设乡贤祠、吉安白鹭洲书院设景贤祠专门祭祀乡土先贤。
祖先:清代以前的书院并不祭祀祖先。嘉道以后,世风日下,有钱人家捐官捐学,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唯有选取正途,但每年考取的士子,在晋见学师时都要送礼,礼品中必须要有一份厚重礼金,俗称为印金。贫寒士子如交不起印金,则学师不悦,前途便更为渺茫。地方上便出现一种带有教育基金会所性质的书院。这些书院广置学田,以田租支助士子的印金费用,又俗称为印金局。书院实质上是一座议事会所,其中大部分是用买牌位的形式集资,因此,较大的宗族都在书院买有牌位,并以牌位作为议事的选票,每年春秋二祭等大型祭祀活动便成为祭祀乡贤的活动,而且开了祭祀祖先的先例。清末书院改学堂之时,又产生了家族书院,这种书院不是学校,它只供本姓子弟住宿、聚会,实际上也是宗族会所,每年都在春秋二祭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它是一种集书院与祠堂,教化与祭祖这两种功能于一身的独特的建筑。家族书院每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祖活动,无疑是给家族的每个成员又进行了一次宗法教育,使大家更加尊敬祖宗,不忘祖先的恩典,并求祖宗保佑自己,使事业得到发展,人才更快成长。
3.书院祭祀费用的来源
为了保证书院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书院多有置办祭田、产、祠田、祀田者,这些田产大部分为捐赠,也有部分为政府拨给。其中多作为书院的祭祀费用。如长沙岳麓书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复明代故亩四十亩,收租谷四十八石,专作道乡祀事之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院中诸生又捐置文昌阁田产,年收租四十一石,专祀文昌帝君。祭田之设,实可视为一种专款专用,意在确保其正常进行。祭祀之费的名目,还可细列为祭品费、礼生衣资、香火、灯油等。
4.书院祭祀的形式
书院祭祀是有一定形式的,一般由山长主持,也有由当地行政长官或监院主持的。祭祀有两种祭典:释奠和释菜。
所谓释奠,是古代学校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就是说,释奠是每年春秋举行的,春祭定于二月初三,秋祀则在八月初九。祭品为猪羊全牲等。
所谓释菜,也是古代学校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较释奠礼为轻,一般在学校开学时举行。《礼记·学记》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郑玄注:“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释菜”也可读“舍菜”,解释为“置菜”,即放置菜蔬于先师祭位之前,以通其神灵。释菜之祭品多属常见的芹、藻之菜蔬,并不名贵。
此外,书院在每月朔望(即农历初一和十五)也要举行祭礼,由山长主持;每日则要“早晚堂仪”,形成一套严格的规矩。
不同时期,不同的书院,其祭祀形式是不太相同的。这种师生对先师先儒顶礼膜拜的形式,就是为了宣扬他们的事迹,牢记他们的学术旨趣,怀念他们的功德,为师生树立仰慕和依效的典范,成为进行学派学术渊源和书院奋斗历程教育的极佳形式。
二、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
1.道德教育功能
祭祀实际上是书院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书院把祭祀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以先圣先贤的道德人品为楷模,来陶冶学生之品德,树立德育规范。
宋代苏州州学祭祀乡贤范仲淹,吴潜说祭祀的目的就在于使“诸生朝游而夕思,景行先哲,睹文正(范仲淹)容貌,而企慕其为人:其未仕也,必如文正刻苦自勉,以六经为师,文章论说一本仁义而后可;其既仕也,必如文正有是非、无利害,与上官反复论辩,不以官职轻人性命而后可;其仕而通显也,必如文正至诚许国,终始不渝,天下闻风,夷狄委命而后可”。一句话,就是要学习范仲淹刻苦自强,不计得失,忠贞报国的爱国精神。
2.学术认同功能
书院是具有学派性的,一代宗师创立学派。他们的门徒往往建立书院,传习本门学派的学说,祟祀学派的祖师。书院学子朝夕生活在有着浓郁学派气息的氛围里,目睹本门学派祖师的遗容塑像(或画像),研习他们的著作,体会他们的教导,自然容易产生对同门学友的认同感,产生对本门学派的依恋与自豪。这种学派的认同心理,是学术派别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如象山书院主陆九渊学说,直至明代,书院依然祭祀陆氏兄弟,明景泰四年(1453年),书院重建告成,大堂中仍设陆九渊、陆九龄、陆九韶三先生供像。岳麓书院则一直祭祀朱熹、张栻,直至清末。3.榜样示范功能书院除了直接向学子传授知识以及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之外,还采取更富有宗教味的方法,即通过祭祀使学子更直观地看到先圣先儒的形象,产生心灵的震撼。读“圣贤”书,并在虔诚肃穆的气氛中向神灵高踞的“圣贤”顶礼膜拜,理论学习与祭祀有机结合,“圣贤”再也不是字里行间的想象,而是一排排的塑像与木主,直观的效果缩短了士子与“圣贤”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功能,使学子们从中受到启迪,勤奋研读儒家经典,最终达到教育之目的。如岳麓书院的船山祠,就是祭祀明代的王夫之,他的学术水平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让学子们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前进的榜样和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学派凝聚功能
祭祀作为仪式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教育功能。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功能不仅是表面上所呈现的“强化信徒与神之间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它所强化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其社会的归附关系”。社会成员通过仪式强化了个体对集体(或群体)的归附感,也就强化了表现为“宗教力”的集体力,也就将微弱的个体力量提升到强大的集体力量中。
书院通过祭祀先师先贤这样的仪式,可以巩固其学派间的学术联系,增进师生团结,整合师长、学子之间的关系。书院祭祀包蕴着后世学子对于先师先贤们的崇敬之情,也体现着他们对于本门学派的自豪与自信,这种师祖认同感是一种向心型的力量,是学派凝聚力的根源。同时也造就了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割裂地看,祭祀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在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它一代一代的相传,在这种不断的传承中,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便在师生中孕育而成,这种书院独有的文化精神,实际就是我们现代大学的大学理念或大学精神。
- 上一篇:审视教育失业视角分析论文
- 下一篇:粮企改革和水库除险工作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