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思想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5 11:45:00

导语:乡村教育思想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教育思想分析论文

[摘要]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其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形成

在《九十自述》一书中,晏阳初自己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比较具体地说,“三C”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儒家民本思想、西方传教士的榜样和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与智能。他经常自承:孔子的道理给予他做中国人的基本性格;耶稣的积极战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指引他为国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而全世界人民的疾苦使他终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在深入了解农村后,晏阳初认为农村存在的问题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主要是愚、穷、弱、私的问题,因而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也就是,对受教育者施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通过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来付诸实施。总的来说,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晏阳初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熟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他说:“我读的古书虽然有限,但他们却悄悄地,在我幼小的心田中,埋下一粒微妙的火种,要经过一、二十年,我才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不论在中国,或是在海外,都是民本思想的实践,而以天下一家为最高宗旨。”

(一)“民本”思想。晏阳初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等语。二战期间,他在法国从事为中国劳工服务的工作中发现那些所谓的苦力具有伟大的力量,只是没被开发而已,因此,他决心回国从事开发人民“脑矿”的事业。他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指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的。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屡遭受外国列强的入侵,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晏阳初不得不思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何在?在《农民运动与民族自救》一文中,晏阳初分析到:“现在国家所以弄到如此地步,主要的原因就是‘忘本’,整个的国家,人口有四万万之众,可是一点力量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侵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妥协屈服,不知伊于胡底。我们要救亡图存,必须认清症结所在。‘民为邦本’,而这虽是一句老生常谈,可是我们不能因时间的变迁而抹煞其含有的真理。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设施没有着眼于民众;民众伟大的力量,非但从来没有运用过,而且根本没有发现过。现在我们就要抓着这伟大的潜势力,教育他们,训练他们,组织他们,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他认为:“‘本’即不固,‘邦’又何能宁呢?欲从根本上拯救和建设中国,只有从‘民本’上求一个解决方法。”

(二)“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对人的生命的珍惜和爱护,真诚地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爱护、同情、帮助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包括爱自己,爱由亲始,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至推及“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大范围。“仁”也指个人或整个人类充分仁化而达成的高尚理想境界,如“大同”世界,天下一家,这正是儒家所要达到的理想蓝图。晏阳初不仅深受儒家爱人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把这种思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认为:不只是中国的人民处于疾苦之中,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民也处于疾苦之中,因此,他要不分种族地负起天下一家的使命。不仅在中国做工作,还要跑到外国,到菲律宾、南美和非洲去工作,因时、因人、因地去做适合各国国情的四大教育工作,去开发世界的民力,共享治国的甘苦。

(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著名的教育主张,意思是说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愚智、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分国籍都可给予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论语》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中国旧时的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而是少数人所专有。中国号称是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但是却有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广大农民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劳苦大众所需要的,不是脑筋,而是机会,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更应该接受教育,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于是他亲自跑到农村和农民一起居住,在自己先农民化的基础上,去改造农民,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教养的“新民”。“新民”是晏阳初推行乡村教育的目标,什么是新民呢?他说:凡是四力兼备的,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健康力、有团结力,这四力兼备的人就是新民。所以,他在中国的口号是一方面除文盲,一方面做新民。

二、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是提倡爱的宗教,爱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灵魂。其基本内涵就是要爱所有的人,爱上帝,包括爱你的友人甚至是你的仇人,要爱人如己。正如《马太福音》中讲到的: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首先要做到爱人,而不是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由此可见,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博爱,不要求任何回报的爱。晏阳初对人民的爱就是这种爱,是不计任何回报的。他从小就受到了基督教文明的洗礼,1903年他父亲就送他到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求学,跟随姚牧师(Rev.w.H.Aldis)学习了四年,在姚牧师的言传身教下,晏阳初决定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1907年,十四岁的晏阳初到成都美国以美会设立的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传教士史梯瓦特(J8Xlle$Stewart),并给史梯瓦特取了一个中文名“史文轩”,作为对史梯瓦特诚挚友谊的报答和纪念。事实上,史文轩的言行对晏阳初的一生极有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传教士献身于宗教事业的精神激励了晏阳初,使他一生都执著于平民教育事业。

由上述可知,儒家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要求人们用爱心去待人、去尊重人,实质都是要取消人们之间的差别,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正是由于儒家的仁爱和基督的博爱影响了晏阳初的人生观,使他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把他的爱洒向了整个世界。在《九十自述》一书中,晏阳初说:“我心中的大事业,是体现儒家的仁和基督的爱”,“爱是人间最伟大的力量,能克服一切;恨是人世间最可怕的力量,能毁灭一切。基督说:爱你的敌人。我没有敌人。若说是真有敌人的话,那是无知无识所造成的贫苦和歧见。我愿以仁化敌为友,以爱化苦为乐。孔子、基督、姚牧师、文轩兄、塔夫特教授所揭示的要理,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那就是:爱人、爱民、爱贫苦大众。”晏阳初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这个诺言,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的贫苦人民。

晏阳初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熏陶,还曾出国留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中国需要教育的广大民众,这种甘于平淡、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今天大多数乡村教师所缺乏的。而面对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改变农村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状况,他一直努力追求教育的平等权,抨击中国教育由少数人专有的不平等现象,提倡大众教育。尽管晏阳初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实践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问题,但是他敢于面对中国现实,执着追求并为之献身的精神,既令人钦佩,又发人深省,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乡村教育提供了借鉴。总之,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