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事故德育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5 11:26:00

导语:网络安全事故德育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安全事故德育分析论文

[摘要]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指为预防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的有机运行系统,它包括危机干预和事后评估两大环节。建立该机制是必要的、可能的,有其现实基础。建立机制必然遵循其基本原则,并综合运用各种干预手段。

[关键词]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属学校安全范畴,不是通常所指的网络技术安全事故,而是特指学生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的身心、财产,危及社会的现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分为两类:一类为危及自身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逃课、离家出走、突发疾病、自杀,甚至成为诈骗、强奸、故意伤害、杀人、拐卖等刑事犯罪受害者的事故;一类为危及他人及社会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各种违法或犯罪。如因“网资”不足而引发的抢劫、抢夺和盗窃等违法犯罪;因网上黄色淫秽内容及网恋引发的性犯罪;因网上暴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绑架、杀人等暴力型犯罪等。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警的目的是排警,排警就是危机干预,它是安全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预警能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提出警示,那么能否有效控制并消除警情,杜绝事故的发生,还需有完善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

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指为预防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各种影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干预而涉及的机构、人员、分工、制度、方法、程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联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总和。它有以下内涵:第一,干预机制是一种事前机制,适用于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前,如果事故已经发生,就已进入救助阶段,应启动应急机制;第二,干预是对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现状进行客观、准确分析判断基础上采取防止事故发生的恰当措施;第三,干预的目的是消除网络安全事故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第四,干预机制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有效运行。

干预是根据预警作出的防范行为,是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预警机制的级别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可以分为政府、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其中,政府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又可划分为镇、县、市、省、国家五级机制。

根据干预的时间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又可以分为长期干预机制和短期干预机制。长期干预机制是常态下的日常干预机制,短期干预机制是针对预警采取的紧急干预。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由干预与预警、干预与救助的关系所决定的。

从干预与预警的关系来看,预警是手段,干预是目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警只是根据存在的警情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预先警示,如果要避免事故的发生,还必须针对预警的警情采取措施进行防范,预警不是目的,通过预警进行预防才是整个预警机制的目的。如果只预警无干预,预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要避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从干预和救助的关系来看,干预与救助是安全问题的两种处理方法。干预是事故发生前的处理工作,救助是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工作,显然从工作主动和避免损失来看干预是事前必不可少的;救助是干预失败后的补救行为,这决定了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必要的。

三、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基础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预防为主的观念基础

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安全第一”、“安全为大”、“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体现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安全系统观、安全人因工程观和安全文化观。在这些观念的倡导下,社会各行各业都高度重视安全事故的预防。如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重大流行疾病的预防等。在学校安全预防方面;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就学校各种安全防范工作了一系列通知,使学校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得到不断强化,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观念保证。

(二)丰富的经验基础

以往各种危机干预的工作实践,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已发生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可为干预工作如何避免失败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为成功干预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科学的预警基础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建立是以科学高效的预警机制为基础的。预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为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的过程,是在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警情及其成因进行周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警度并提出安全警示,使干预行动有的放矢,为干预机制的建立打下实际操作的基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便是在预警基础上进行的排警,其干预的主体、干预的范围、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等都要根据警度的大小、警情的成因等来确定。

四、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原则

(一)配备完备的机构及人员

完备的干预机构及人员配备是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组织保障,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构应尽可能地引入家庭、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效应,机构人员除了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外,还应有心理、法律等专业人士的参与,有社区工作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二)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

高效的机制必须有健全而完善的制度支撑。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应建立必要的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工作制度、快速反应制度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使其趋于严密和完善。

(三)制定完善的干预方案

任何干预机制必须具有完备详尽的干预方案,否则整个机制就是空壳。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应事先制定出完善的干预方案,明确不同警级的预警发出后干预机构及其人员应立即采取何种具体干预行动作出快速反应,包括干预机构组成人员的具体分工、干预手段等,以保障预警发出后的干预行动有章可循、有效进行。

(四)综合运用干预手段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如主观上的个体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网络成瘾、基于性别的行为差异等,客观上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管理、家庭、社会、网络因素等。因此要预防网络安全事故事故的发生,用单一的手段对引起事故的多种因素进行干预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五、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干预手段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干预手段是根据影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有针对地采取的具体的、综合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一)网络认知与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认知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网络安全事故问题的成因及危害,了解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会自我控制的方法。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需要,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摆正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位置,正确科学上网。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

(二)对问题学生及早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对存在网络安全事故隐患的问题学生,学校应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上网,正确认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差别,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掌握克服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学会网络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方法,增强其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

校园网络建设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力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措施,加大投入,充实校园网站的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在校园网络管理上,要结合本校实际,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校园网络安全事故管理办法,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要建立校园网信息的审核程序,对反动、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对有害信息和有害网站的进入用技术手段加以过滤或堵截,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四)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补充相应的网络行为准则,从日常行为管理方面控制学生不当上网行为的发生。如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学生宿舍内电脑管理暂行规定》用以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其中特别规定“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不得将电脑带入宿舍”、“期末考试重考后,两门课不及格者,其电脑要搬出寝室或加以封存”,其《宿舍管理办法》也对学生上网行为有相应规定:“上课时间不能在寝室玩电脑游戏,文明使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在宿舍的不当上网现象。

(五)力求家长的配合和参与

在干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要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保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学校还应在正确看待与疏导孩子上网行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等方面对家长提出有效建议。

(六)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

每所学校都处于一个社区之中,可以说社区环境的好坏反映着学校周边环境的良莠。“社区中的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服务”,“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即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学校应建立与社区的合作,依靠社区的积极参与,在网吧监督、舆论宣传、信息沟通、净化不良环境等方面,发挥学校自身职能难以发挥的作用。

(七)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学校的职能毕竟是有限的,在影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网络环境、学校周边环境的净化方面,学校必须依靠且要善于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如“在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置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由主管部门予以关闭,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学校可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自身掌握的情况,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六、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的运行机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动态逻辑过程,是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有机联系的有效操作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危机干预和事后评估两个大的环节(见图1)。

(一)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对可能引起网络安全事故的警情进行合理干预,以防警情演变为事故。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发现警情并预警后,相应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就要立即作出反应,其干预机构应迅速投入到干预工作中去。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机构的组成人员应严格按照工作制度、事先制定的干预方案,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等多方参与和配合下,综合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帮助干预对象克服和纠正各种不当上网行为习惯,消除或尽量减少客观环境对学生上网行为的不良影响,将警情尽量控制并消除。

(二)事后评估

事后评估是对干预对象的短期危机干预完成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追踪观察。进行危机干预效果的事后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应对策略和手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而且是确保当事人安全的必然要求。通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危机干预的事后效果评估,可以检验出已经实施的干预方案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工作制度是否完善。通过将检验结果反馈到干预机构,对原有的干预方案和工作制度进行修正和改进,再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增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