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思考

时间:2022-10-13 11:22:29

导语:新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思考

摘要:近年来生态危机问题频发,高校生态德育的问题也再次凸显,关于大学生生态德育也引发众多高校师生的深思。同时迈入新时代,对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显著提升,高校应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当下思政课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更宽广的道德视野,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生态德育,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

在高校的生态教育活动中,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兴的德育观念,具备前瞻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致力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新型生态观,鼓励大学生积极践行生态美德,尊重生命,敬重自然,坚持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因此,面对生态问题的不断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以敏锐的学科自觉性,反思其凸显的问题,加强对高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层次探究,思考与分析加强高校生态德育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态德育作为生态教育的一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是两种教育理念,但塑造人的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下文将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剖析实施高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一)高校生态德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力量。面对频发的生态危机,作为一项新兴的创新型教育活动,高校生态德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位置,发挥自身知识力量,探究生命的价值,正面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二)高校生态德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针对生态问题,高校生态德育“以人存在的本真方式为逻辑起点,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座驾”,反思危机发生的根源及其带来的危害,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为指引,使大学生自觉地形成保护生态、爱护自然的意识和觉悟,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生态危机的发生追根溯源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总结其经验与教训,高校生态德育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应结合生态保护的具体事迹,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相比于传统说教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更能与学生达成思想共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三)高校生态德育的开展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方向的正确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每个人都获取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网络上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一些虚假和生态观存在扭曲或误解的信息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使其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认知,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针对层出的考验,积极加强生态德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生态观,使得大学生客观认识生态危机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生态道德思想和思维方式,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高校生态德育的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思想为高校生态德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多地实地考察中曾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这一生态思想指引着美丽中国建设,同时也为高校生态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了高校生态德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大学生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绿色消费观的养成,使大学生生态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理想人格,从而开辟了高校生态德育的新局面,推动高校生态德育迈上了新的台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生态德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危机的爆发,是对人们生态伦理认知的检验,也直接显现出加强生态德育的必要性。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目标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德育具备相同或相通之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生态德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要平台,使大学生把生态道德内化为坚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思想势在必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坚定“生态良心”,使其产生对生态环保的高度责任感,进而使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真正的入脑入心,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留下深刻烙印。(三)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高校生态德育提供了前进方向。进入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这也为高校开展生态德育提供了方向。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道德作为基本道德自然也囊括其中。系列生态问题,使我们认识到离开自然的馈赠,我们将无法生存,我们应从正确的生态观出发,着眼于长远利益,倡导协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引导人们树立新型自然观,坚持“和睦相处,互惠共生”。高校在此基础上完善生态德育,以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在生态道德基础上,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生态德育的实现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夯实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正确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识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这一科学理论,不仅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和掌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为高校生态德育奠定了根基。深入开展生态德育,就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学校可开展关于生态保护的专题讲座,积极向学生传递关于生态环保的国家方针政策,增添学生个体责任感,同时也加强了大学生生态环保的相关知识储备。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要求高校对生态德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从而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态德育,使生态道德作为大学生基本思想道德深入学生内心,以提升大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为提高生态德育的质量,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丰富生态德育知识和提升教学技能两部分,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对于生态德育知识欠缺和未接受过专门生态学教育培训的教师,应该注重生态法律法规、生态伦理知识的系统强化。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经验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生态德育的教学理论,能够把生态德育的知识与生态德育的观念渗透到所教授的课程之中,做到理论提升与教学改进相结合,始终保证传递给大学生的是生态德育领域最前沿水平的知识和内容。同时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需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引进的人才要坚持补缺攻坚原则,补缺是指引进的人才要是生态德育方向的,能够补缺高校师资的空位。攻坚是指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其感召力和号召力,促进高校生态德育实现快速发展。(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生态德育良好氛围。为发挥高校生态德育的最大实效,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贯彻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包括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注重校园的人文氛围铸造,构建清新的校园环境。从外在来看,学校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根据自身的传统校园文化和特色,打造良好的人文景观,以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增添“生态环保,携手未来”主题文化墙,开设系列生态保护典型事迹宣传栏,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的熏陶,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对生态德育的重视日益提升,鼓励大学生学会感恩和尊重自然,弘扬生态美德,把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精心设计一些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对良好的生态道德的追求和理解,使得生态道德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四)大力开展生态德育相关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应作为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重要方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第一,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文明教育活动。通过以生态反思、绿色环保、善待自然等为主题的海报宣传或读书会系列活动,加强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生态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节约资源,绿色消费。设立生态危机爆发原因学生观点采集栏,使学生正视其发生根源,从而转变大学生消费观念,逐步改变以获得大量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费行为,倡导适度消费,追求理性消费和健康环保的消费。第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由此,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以促进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节约资源、珍爱生命、抵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志愿活动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这种寓教育于服务的形式,既能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使大学生接触自然,亲近自然。

四、结语

总之,进入新时代要求高校生态德育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既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又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大责任,高校应及时反思生态德育存在问题,立足实际,积极创新,探究适用新途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彩玲.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态化趋向的策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8).

[3]郭岩.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5,(10):74-76.

[4]索海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陈晓东.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赵星月 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