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与智育的融合
时间:2022-10-15 10:14:24
导语:论学校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对德育与智育的内涵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包括智育与德育相互依存、智育与德育相互区别,最后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彰显智育与德育融合的内在要求;课程内容融合,构建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营造校园环境,实现文化育人;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实现活动育人四个方面论述了学校德育与智育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智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培养的首要问题”。智育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德育是融入社会的关键,德育引领智育的发展,智育为德育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德育蕴含于智育过程中,智育是德育实施的有效形式[1];同时,智育与德育相互独立,各自具有显著特点和模式。然而,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并不鲜见,且融合模式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研究智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途径,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德育与智育的内涵
(一)智育的内涵。智育是以提高受教育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在教育体系中,智育占据关键地位,其教育内容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智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展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并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德育的内涵。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之一,即通过系统性的德育,实现受教育者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协调发展。从德育内容来看,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学校德育包括国家制度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个人道德品质三个层面。从德育实施主体来看,广义的德育实施主体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德育与智育都蕴含了对受教育主体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二者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一)智育与德育相互依存。1.智育是德育的载体。德育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愚蠢的人不可能有德行。”只有人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才能正确理解德育内容,才能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剥离了德育的智育,容易沦为没有目的的教学,而脱离了智育的德育,则容易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真正体会德育中国家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等相关内容,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内化和践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独立的德育”。高尚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素养的内化体现着德育的潜移默化。由此可见,智育是德育的载体,是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开展形式的重要途径。2.德育主导智育。德育能够体现国家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其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人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空有学问而无道德,为非作恶愈大”。由此可见,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与方向,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决定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对智育水平和发展程度起着制约作用[2]。(二)智育与德育相互区别。智育与德育在教育内容、教学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内容不同。智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文化知识、技能实践,以促进学生智力发育为目标。德育是将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思想、行为准则,德育的内容具有目的性、选择性,以社会、民族和国家价值观为基本依循,两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2.教育功能不同。德育具有规范、约束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内容和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实现德育对学生的教化、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智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对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可见,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学校德育与智育的融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彰显智育与德育融合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正确的人才观是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学校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改善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局面。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德育交流、培训活动,加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德育的要求,并结合新闻事件分析德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分享智育、德育融合方法,提高教师对德育价值的认识,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构建智育、德育并举的学校教育模式。(二)课程内容融合,构建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突出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推动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新使命和新要求,德育与智育融合应从课程改革入手,在现有教材体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探索与创新,形成以思想政治课程为龙头,多学科协同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挖掘各学科德育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统一。以小学教育为例,针对语文、历史、地理等通识性学科,学校和教师应从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常识等德育资源入手,将文化认同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使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教师应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在音乐、体育等课程方面,教师应从审美情趣、坚强意志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从整体而言,通过构建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可以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三)营造校园环境,实现文化育人。校园环境对人有熏陶作用。学校要以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通常,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所以,一方面,学校要从物质环境入手,兼顾德育与智育。具体而言,学校要立足于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把德育和智育的相关内容展现在文化长廊、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上。将橱窗、黑板报划分两个固定的专项区域,一部分专门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德育方面的内容,另一部分专门设计展示一些与语文、数学、体育、音乐、艺术、劳动技术等相关的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另外,在文化长廊、学习园地及校史陈列室、图书馆等标志性设施上,学校既可以展示《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类与德育相关的图画、主题作品,又可以展示学生在学习语文、数学、体育、音乐、艺术、劳动技术等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形成的作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休闲空间能够对科学文化知识耳濡目染,无形中塑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意志品格[3]。由此,以打造良好的学校物质环境为突破口,实现德育和智育的融合,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广播、新媒体为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兼顾德育和智育。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在广播站、学校公共新媒体平台,开辟专题教育窗口,既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又宣传德育。由此,构建智育、德育并举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现象,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四)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实现活动育人。德育和智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板块,推进二者相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主题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所以学校要以主题活动为介质,实现智育和德育的融合。具体实践中,学校应当鼓励各学科教研组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艺术、劳动技术等这些必修课的课外拓展、课外延伸为支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实现活动育人。例如,学校德育中心可以和语文教研组配合,在语文学科讲解“礼、孝、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时,在课外举办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书法大赛或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道德规范。又如学校德育中心和历史教研组配合,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青年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知晓家乡历史,触摸家乡文化”社会实践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的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达到德育和智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以各学科课外延伸为支点,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寓德育和智育于活动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同步协调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各级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智育与德育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智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从课程内容、校园环境、主题活动等方面探究德育资源,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付军.探研中职语文教学智育与德育美育的融会贯通[J].现代交际,2019(3):199-200.
[2]马云鹏,李哨兵.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下的教材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9,40(2):25-28.
[3]汪永智,李理.新时代中职学生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25-29.
作者:刘兴录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果园学校
- 上一篇: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 下一篇:新常态下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