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教育与德育功能关系辨析
时间:2022-06-27 02:55:05
导语:少先队教育与德育功能关系辨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直以来,在德育研究领域存在两种取向。一种取向是将少先队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研究框架,尤其是在谈到班主任工作时,更倾向于将少先队工作直接纳入班级管理范畴;另一种取向是在德育领域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略去了对二者的直接研究。而在少先队工作领域,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强调儿童的道德教育、品行修养,从这一角度将少先队教育高位于德育,可以说是少先队包含德育的观点。在德育实践层面,德育与少先队教育的关系实际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诸多活动在主题上其实是少先队教育和德育都关涉的,只是从形式上,少先队多一些仪式性的环节。同时,组织者本身并未能很好地界定两者的关系。特别是许多班主任在受聘成为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之后,身份并不清晰,责任担当不到位,导致少先队教育的弱化。面对观念和实践中的这种交错、涵盖、替代等问题,我们需要从两种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找到各自的主张和工作职责,才能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教育价值。(一)德育内涵:帮助儿童构建和谐关系。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儿童全面成长的重要教育组成。在道德教育的对象方面,我们还需要澄清道德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道德的解释是,道德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在《新伦理学教程》中,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等。可见,人们更多的是把道德看作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原则。儿童的品德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按照儿童的品德构成,现有的研究一般包括如下划分方式。一是知、情、行,即“三要素说”;二是知、情、意、行,即“四要素说”;三是知、情、意、信、行,即“五要素说”。几种分析方法都是在力争科学地解释儿童品德形成的主要方面,这几方面不是割裂的、严格地按照时间先后形成和发展的,而是综合的、互动的、整体的。对应儿童品德的结构,外在的教育影响就可以发生了,道德教育变得有针对性,呈现顺序性、系统性的特点。德育的内容概括而言有两种:一是“大”的品德涵义,即品德本身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另一是专指道德品质。大的品德观超过单一的“道德品质”这一个维度,这也成为少先队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交叉所在。(二)少先队教育:在组织中促进儿童政治社会化。少先队,全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教育注重少年儿童的组织和思想意识教育,将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政治成长作为组织建设的根本和教育行动的方向。少先队教育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建队育人,即通过组织培养新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关怀和教育儿童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儿童教育的重要特色和成功经验。少先队教育的特点包括组织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其组织性体现在少先队的本质属性上,少先队是一个群众组织,它的教育是组织的教育。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年儿童的组织,它不能自发产生教育作用,需要通过成人(共青团干部、教师、辅导员)对组织、集体的培养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实践性体现在少先队的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自愿性、启发启蒙性、娱乐游戏性、实践应用性、组织合作性、群众普及性、激励进取性、建设性、创造性等具体特点。[1]其中,最为重要的特点毫无疑问是其组织性。在少先队组织中,儿童可以获得政治知识、培养政治情感、养成政治行为。
二、少先队教育从经验模式走向专业化
(一)少先队教育的专业化诉求。从20世纪初期,少先队组织就在中国萌芽勃发,在大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儿童组织。[2]伴随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历程,少先队组织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说,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与实践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在组织的引领下成长与壮大,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以来,少先队的组织与活动都是在时代呼唤和现实感召下蓬勃开展,无数辅导员为组织的发展和队员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甚至巨大的牺牲。少先队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呈现出目标明确、系统健全、主题丰富、合作共进等显著特征。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学校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下,在儿童教育越来越走向学科化、专业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少先队学科化建设、专业化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传统依靠传帮带的少先队辅导员成长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挑战和质疑。少先队组织建设如何加强,少先队教育如何体现更高的水准和质量,成为少先队组织内部和儿童教育外部共同的声音。2012年底,少先队相关学科以“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名称,成为教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在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设立起来,并积极进行硕士层次的招生培养工作。少先队教育进入依靠学科建设的专业化研究阶段。(二)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在现有实际情况下,培养专业的小学德育教师,如果有效地加入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素养维度与能力架构,既符合小学德育大发展的理论构想,也更符合小学德育的实践需要。在2019年全国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对于思想政治教师的几点要求,为专业的辅导员素养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少先队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在组织中政治社会化的指导者,其本身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顺利开展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提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正是对辅导员这一素养的根本要求。第二是对少先队工作的认可与热爱。《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重点强调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对自己从事的少先队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充分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价值,将少先队员培养作为自己的使命。第三是扎实的儿童教育专业知识。少先队工作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特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美学等诸多内容。一名专业的辅导员需要有意识地在这些领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现坚实广博的知识体系。第四是卓越的儿童教育实践能力。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体现就是实践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日常的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少先队组织与学校、家庭、社区的交往与合作等,都最终落实在行动之中。辅导员需要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施展。
三、协调德育与少先队教育的实践性功能
(一)在专业化进程中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少先队教育和德育在经历了相互包含、彼此交错的发展历程之后,进入了各自专业化建设阶段。在理论建设方面,德育依托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积累,生发了较为系统的原理和分支理论,在实践中,德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少先队工作具有光辉的历史,并积累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经验。两者在实践领域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积淀,这正是建立两者实践性统一关系的逻辑起点。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4]从这一规定中不难发现,德育工作中有明确的政治教育任务,这也是少先队教育的核心所在。檀传宝教授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包括了四个主要层次,分别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5]少先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增强国家意识。由此可见,学校德育与少先队教育之间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相促进。(二)在实际工作中共谋共建、合力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德育与少先队教育实践功能趋同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德育活动依据教育目标的不同,产生了显性或隐性的活动形式。少先队活动往往具有鲜明的符号性、仪式性特点,尤其自2013年以来,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推广与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学校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彩,百花争鸣。但是,无论是德育还是少先队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在全员入队的情况下,既是学生,也是少先队员。两种教育不是在不断重复、互相打压,不是在抢占位置,争夺教育对象;而是要在实践中依据教育目的的方向性导向,在功能上实现有效性和最大化,合理协调,优势互补。德育是帮助儿童构建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包括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等关系系统;向上向善的德育帮助主体与他者友好相处,共同促进。少先队教育鲜明的政治属性,全方面的成长取向则为少年儿童的发展竖起一座光辉的灯塔。这个方向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稳步向前的关键所在,儿童从小听党的话,跟党走,种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种子,就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建立远大的政治志向和坚定的政治追求,打下坚实基础。少先队教育与德育的共谋共建,有助于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方向下,实现个人品德的优秀与道德的淳厚,从而在群体中不失自我,在自我发展中实现集体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段镇.少先队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6-297.
[2]李艳.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及代表大会概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7.
[3]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Z].2017-08-22.
[5]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9.
作者:张志坤 夏鹏翔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 上一篇:德育教师综合素养价值与养成
- 下一篇:中职生德育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