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队伍管理实效策略提升
时间:2022-12-03 02:54:49
导语:德育队伍管理实效策略提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构建“自主教育,自能发展”新格局,推进“全员德育”,提升德育管理实效。瓶颈是队伍素养,方向是全员自主性。具体策略是破旧局,完善队伍结构,借鉴优质经验,保障资源配置;活路径,精细管理,多维考核,创设机会,多元激励。
关键词:自主性;德育队伍;管理;行动
当前,不少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校,地处城镇与农村交界区域,因扩大规模而合并其他学校导致班级数多,生源质量下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德育队伍工作效能低下。面临新高考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小组互助、校本选修,学校显得茫然无措,发展遇到瓶颈。追本溯源,一方面是队伍老化,工作激情不足。工作方式重德育说教,轻德育体验,一些工作停留在理念层面;另一方面队伍中存在结构性超编问题,德育队伍没有注入新的血液,导致德育工作缺乏活力。2015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活动中周国平谈到,“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1]德育蕴含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应把德育方向引向教育的本质——人的自主性,使人的思想和品质能够自觉自动。因此,探索、尊重、运用教育本质规律提升中学德育队伍管理实效,创新德育内容、载体、方式和机制,构建“自主教育,自能发展”新格局,有效推进“全员德育”是本研究的目标。在大力倡导新课改、新高考的今天,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根本要素是师资队伍建设,瓶颈是德育队伍素养,而探究方向却是全员的自主性。
一、德育队伍素养瓶颈的破局
1.打破旧局,完善德育管理队伍结构。针对德育队伍臃肿的局面,学校应广泛调研,大胆改革,合理配置,破解旧局。德育管理结构,一般是三级负责制,一级管理者分管副校长,二级协调者德育处、团委会、少先队、关工委,三级实施者年段长、班主任、教职工、学生会、家校委员会等。管理者应统筹兼顾有效分流,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协调者“分层管理,分步实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了解动态、协调改进,营造团结协作的实施团队;实施者主动作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鼓励个性特长发挥。管理队伍要“成为自己”的难点在于知易行难。角色与真实这个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改进策略的出台须经过教职工讨论、修改再执行,职能处室结合职责、借鉴已有经验和学校发展前景提出修改意见,提请教代会审议并表决。策略形成过程,成为全校达成共识、形成愿景的过程,成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引领德育队伍以行动目标为引领,凝聚积极的价值追求,再完善德育绩效考核机制,从组织上保证目标达成。2.加大培训,借鉴优质德育管理经验。“好学习的人不如会学习的人。”[2]请进来走出去,是一种工作机制。通过加大对学校德育队伍的培训,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德育工作指导性,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共建资源,邀请德育专家、校内外一线优秀德育工作者、年段长、班主任,定期开展德育队伍岗位培训,学习过程就是借鉴与吸收内化为行动的过程;另一方面,选派优秀人员参加省、市、区级骨干德育培训,定期举办校级班主任培训、德育研讨、家校论坛、读书交流,同时借助课题引领,学习升华为行动意识。倡导全员德育理念,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发挥岗位的育人功能,任课教师都“一岗双责”并签订安全和德育管理责任书,明确德育目标,德育渗透教案。与此同时,推进年段领导小组扁平化管理,教研组专业引领导师制,学校行政管理项目负责制,学生干部自主管理试点,进一步发挥工会、团支部等组织的职能作用,组建学生发展中心,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3.争取支持,保障人力物力资源配置不同。团体、不同学校制约德育队伍管理实效的因素大相径庭;不一样的学科特点、不一样的生源实际,德育渗透的方法与模式也不尽相同。相同类型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其心理期望值不同,甚至影响目标达成。学校在实施改进行动策略需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扶持。资源配置要遵循递进原则,根据任务内容优先安排时间资源;围绕任务要求配置人力资源;基于人力资源现状配对财力、物力资源;再开发支持改进行动的政策资源。如时间资源:将升旗仪式、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教育、德育工作例会、主题班会、大课间、体锻活动、学生社团,甚至每月德育工作论坛,每学期德育专题培训,直接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又如财力物力资源:通过学年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政策资源: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生数,从而为教师解决编制问题。
二、激活全员自主性的路径
1.精细管理,多维考核机制促进队伍自为。评价考核是一种管理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德育活动与项目推动是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评价策略与评价标准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风向标。基于此,学校应立足实际,落实精细化管理,建立德育考核机制,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前提要理顺管理机制,变行政指挥式管理为指导、督促、参与、服务式管理。主要途径: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例会、德育过程记录等工作制度。三是将德育内容纳入年度教育目标量化考核、奖惩之中。四是建立多维德育评估体系。一方面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另一方面组建家、校、社联动评价,从教师评价、同窗互勉、长辈寄语等侧面角度评价。五是倡导全员共享“德育评价权力”。让每个教职工都具有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权力,再通过综合素质平台让德育过程看得见,增强教师对学生引导力与监督力,同时构建信息化的学生自评互评平台,以成长规划、成长记录、德育活动认证,多元反馈德育成效,借助评价和过程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自主发展。六是管理公开化。避免人情因素,实现德育监督与评估。2.搭建平台,创设学生多元激励展能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面对社会发展,学校应清醒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保障施展才能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综合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更有自信地学习和生活。一是宣传平台。大张旗鼓通过广播站、宣传栏、微信平台等平台进行系列主题宣传,弘扬核心价值观凝聚正能量,发挥好团委会、学生会功能。二是课程平台。建立学科选修、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展科技、文艺、体育、美术、书法、雕塑等系列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精神内涵。三是活动平台。探究体验式德育模式:如成人宣誓仪式、百日誓师大会、心理剧、广场音乐、毕业典礼、辩论、演讲等系列活动,创造平台,凝炼特色,推进德育品牌项目。四是展能平台。落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校庆节等传统五节的开展。结合生涯规划、选课走班,让学生会选择能担当,同时发挥青年团校、党校、学生组织,做活社团。教师教的高度决定学的高度,“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3]正是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学校通过专家引领、制度保障、教育科研、项目驱动、尊重教育等多元渠道保障专业素养提升。从技术层面可行,管理层能给予支持,综合考量本行动策略问题清单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可行,则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教育本质上是自我教育,学习本质上是自学[EB/OL].www.sohu.com/a/49452060_105067.
[2]吴嘉华.杰出青少年的12种思维习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179.
[3]杨畅,陈淑兰.红英阳光密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7.
作者:孙东耀 单位: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德育论文
- 下一篇:改革开放40年小学德育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