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

时间:2022-08-21 11:17:07

导语: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

1中学德育管理的诟病

1.1重形式、走过场、轻实效

德育,就是育人的工作。传统的德育方法主要是进行说理灌输,强调道德理论的学习,在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上不够重视,很多时候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付诸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产生矛盾,单调的德育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客观上也降低了德育效果。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例如,上级部门要求学校感恩教育,学校大多数采取的都是搞个大型的感恩讲座,组织一批学生听讲座,讲座结束了感恩教育就结束了,纯粹是个走过场,摆架势,没有开展后期追踪教育。学生们也只是在讲座上受到点教育和激励,走出教室都抛在脑后了。没有把感恩活动延续下去,学生只是一时的感动,活动结束三天后就忘记了。

1.2制度虚设,方法单一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学校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教好学生,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规章制度一大堆,条例一大框,都可以出书了,但是实用性很少。造成了制度很多,每个制度学生都不遵守的局面。制度挂墙上,落实在口头上,没有真正付诸于行动。例如:在评选优秀班干部时,好多学校把权力下放,由班主任推荐,班主任为了公平在班级弄选举,往往选举的学生并不是很优秀的班干部,而是那些在班级中人缘比较好的班干部,不敢管理同学的,不敢得罪同学的,做老好人的班干部。这样就会打击那些真正优秀的班干部,也失去了选拔优秀班干部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了。

2创新德育内容,优化管理方法

有些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缺乏必要的道德实践,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体验不多。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几乎是没有或者是指望班主任,学生行为上犯错了就叫到德育处或政教处,就像看电影一样,需要教育了就带到德育处(政教处),固定的思维认为进了德育处(政教处)出来后就会纠正行为上的偏差了。甚至有的学校在学校年度计划中就安排没有德育内容,总是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的正能量灌输,就是班主任平时的口头说教,整个学校就没有德育体系,一切为了应试教育服务,根本没有把学校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虚设,上级部门有检查就临时造假,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

2.1用环境作熏陶,去感染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其中不乏有立体的,平面的等等,例如:多媒体的宣传就有很多种,广播、电视、报纸、板报、网络等形式。当今社会数互联网的发展最迅猛,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媒介,互联网利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得不好反而对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不能回避,要主动去占领。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办学校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对“德困生”进行帮扶,既简单又有成效,要把互联网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总是走进一个误区,偏重于校内教育,总是一味地精心营造校内教育的“小环境”,认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涉世未深、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良莠难分,社会上许多不良的东西会侵蚀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然而我们殊不知,现在的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是多方位的,他们在社会上接受的知识比在学校接受的知识还要广,还要快。学校是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最终也要离开学校,踏上社会去工作,去生存。我们的德育工作没有理由回避社会现实,学生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我们应当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教会学生去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以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校外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舞台。只有不脱离社会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只有不脱离社会的学生才是一个健康的学生。

2.2用活动做载体,去教育人

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多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即必须面向世界,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学校与家庭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互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参与。要建立包括党团队组织、社会德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在内的一个德育大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学生是最喜欢参加活动的,例如,在年级篮球赛中,平时不打篮球的同学也跑过来呐喊助威,看见有受伤的同学,总有些学生主动上前帮忙,我们常说体育比赛是最容易培养班级凝聚力的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会收获很多,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学会互帮互助,学会与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2.3用制度做保障,去激发人制度是引领,制度是保障,德育评价应强调自评、互评,强调及时、准确,强调客观、公正,强调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的同时,要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跟踪式活动评价,大力倡导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思想表现、行为方式。这样既让他们明辨是非,又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既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去,又促进他们向往自己的未来;既让先进学生受到激励,又启发后进学生改进自己。当然,制度也要评价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健康”了,受教育者才有可能“健康”,要制定适合学生的制度,也要制定适合德育工作者的制度,两者都要有,而且都要具体。

3尊重为前提,宽容为基础

3.1培养尊重的意识和能力,用尊重去击破“防线”

中学生大部分都成年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都比较强。我们要抓住这点做文章。记得有一次,高二年级的班主任杨老师跑到我办公室,气冲冲地说:“蒋主任,你一定要管管了,我们班宿舍有个学生拿别人的手机晚上十一点多打我电话,在电话里就是傻笑,什么话都不说,我电话拨过去他们就挂掉电话。”这位班主任是一位军嫂,小孩才一岁多,老公长期不在家,平时忙于工作只有晚上能陪陪孩子,这大晚上的又接这一通电话肯定上火。我知道这是学生在搞恶作剧了,我说:“杨老师您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写给我,我现在让德育干事把他们叫到我办公室,你先消消气,这件事我一定会圆满地给您处理好。”等杨老师走后,我在思考,这些学生来到我办公室我该给他们说些什么,大发雷霆,查明真相,给他们处分,记过……思考了几分钟后,我决定好了对策。同学们到了我的办公室我首先让他们坐下,告知他们我今天喊你们来不是来批评你们的,你们也没有犯什么错误,叫你们来只是找你们聊聊天,于是我问他们:“我们怎么样才能博得别人的尊重?”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着,我说,“我们要想博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今天老师是作为朋友的身份和你们聊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拘束”,在谈话的间隙我给他们每人递上了一瓶水……几十分钟愉快的谈话就这样结束。第二天,班主任看到我很惊讶地问:“蒋主任,你是用什么方法教育的,今天我上课的时候,有个同学在课堂上站起来,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给我道歉了。”看到班主任脸上荡漾着笑容,我知道班主任原谅了这个同学,我的这个处理结果她也十分满意。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学生成熟都比较早,接触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媒体知识,你们渴望像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同时他们也懂得一种担当,认为在同伴面前担当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在老师面前有一种担当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所以他们选择了知错勇敢认错。通过这个例子也时刻提醒着我,在处理学生的事情上千万不能意气用事,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多给学生点空间和宽容,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呵护和帮扶,任何一棵参天大树都不是一夜长成的。

3.2宽容作基础,用宽容去“化敌为友”

记得有这么一个典故:“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你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讲得是安徽桐城有个大学生,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家里人因为邻居的院墙互不相让而发生矛盾,家人写信想让张英用官员身份帮忙出头,张英却回了这封家书,家人看信后把之前的墙推倒并后退了三尺,邻居被感动也把墙推倒后退了三尺,便留下了千古佳话“六尺巷”。这则典故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让。记得有一次高二年级的一个女生哭着到德育处来“报案”,声称自己的钱包丢了,里面有八百元现金和一张一千二百元的超市购物卡。哭着的同时还“威胁”我,“学校如果不把我的钱包找回来,我就报案了,我要叫记者来报道,曝光这个小偷。”作为任何一个老师听到学生这么嚣张地叫嚣着,都会气愤。甚至有可能拍案而起。我当时就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提醒自己:“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我冷静之后耐心地询问了“案发”情况,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被这位女同学的情绪感染,最后肯定是闹得不愉快,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或德育工作者也好,我们千万不能受学生的情绪干扰,要学会冷静,只有冷静的头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4结语

尊重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学校德育教育要把尊重作为前提,把宽容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是有灵魂的教育。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学的德育管理,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蒋 峰 开芳芳 单位:三亚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周辉兵.名校长高绩效领导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明根,丁明标.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3]梁广,周积昀.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