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融合推进双语德育管理
时间:2022-08-13 09:22:52
导语:土洋融合推进双语德育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传承精髓,德育内涵的“土味”品味
第一是品味做一个守规矩的人的德育内涵。而这个内涵的孕育“,读经典之书,做书香少年”是德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在双语浸润实验中,我们把《弟子规》、《三字经》、《晨读对韵》作为学生的启蒙图书,这三部经典诵读的作品,包含了诚信、孝悌、礼仪、廉耻等诸多德育内涵。让孩子们每天诵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作品内的所承载的内涵的深化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传统精髓,帮助学生立人、守规。德育教育不是空喊出来的,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在持续不断地陶冶中,润物细无声般孕育而出的。诵读经典的同时,就是学生吸收和认同经典内涵的同时。第二是品味做一个懂感恩的人的德育内涵。对于这个内涵的熏陶“,继承传统风俗”是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
我们把“走进清明”、“走进端午”、“走进元旦”作为学校德育主题教育内容。“走进清明”通过让学生了解“清明”这个节日的来源,清明诗词的赛诵,清明果的制作,清明感怀的演讲比赛,清明希望的放飞,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明感恩的理念。第三是品味做一个明历史的人的德育内涵。读书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都和历史事件相关。比如清明这个德育教学内容,我们在讲述清明由来的时候,往往会讲到这个故事: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继而形成清明节。这些历史故事包含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在从事节日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其实引进的就是这些可供学生借鉴和品德塑造的德育内容。学生在分析、解构、熟识、建构这些传统风俗的同时,自身的自我和世界观也由此而改变,这些才是继承传统风俗的真正收获。
2接轨西学,德育内涵的“洋味”渗透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这是西方国家的哲学观念,也是西方人的德育内涵。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双语实验下,建立更为强劲的世界观呢?首先是渗透大声表达爱的德育内涵。
“母亲节”作为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节日,那是因为他们在快捷的生活节奏中,往往会忽视对身边亲人的关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势必成为今后的生活主旋律。“懂得感恩”的德育品质就成为我们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德育内涵。在低段德育品质塑造中,引入“母亲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品质。学校通过在“母亲节”开展“和母亲说一声‘ILoveYoumom’”“,给妈妈洗一次脚”,“给妈妈捶捶背”“,了解妈妈的生日”等系列活动,促使母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使“爱”的品质更能久驻人际之间。感恩身边人,才能感恩他人,才能建立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的宗旨。
其次是渗透处处是快乐的德育内涵。从70年代以来,在英国学校中普遍使用了《生命线》系列教科书来进行道德教育,其作为一门选修课,倡导人们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宗旨;主张气质修养、行为举止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提出创造一个关心人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观察、体验、内化许多道德准则。可见世界观的形成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之上的。而“圣诞体验”则具备了这种多元的德育内涵。圣诞节来临之前,学校通过营造圣诞氛围,布置圣诞环境,体验圣诞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走向世界的意识。特别是圣诞老人的出现,更具备西方圣诞节庆祝时的时效感。每次圣诞节,我们都会邀请外教扮演圣诞老人,让他以纯西方的方式为学生分发圣诞礼物,并进行英语祝福。同时在环境的布置中纳入冬青环、圣诞树等西方国家庆祝活动中的道具,构建一个临时的纯西方活动场所。使得学生长时间驻留在快乐、新奇、兴奋的氛围中,使得道德多元准则在学生的心中慢慢孕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乐观向上的意识。
再次是渗透事事讲谦让的德育内涵。约翰•洛克说: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这种绅士般的礼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12世纪的骑士精神,我们在从事愚人节、圣诞节的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愚人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寻找快乐的方式,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自己快乐之后要做到两件事:(1)及时道歉,表达自己的善意的欺骗;(2)尊重理解不被愚人节的愚人行为而产生懊恼的情绪。我们知道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的根。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上,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才能体味到公民教育的必要,也才会行之有效地贯彻、体现德育的精髓。道德不是先验的,它形成于生活之中,同生活一样具有历史性,随生活一道成长、变化。在双语实验过程中,我们把这类西方节日文化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生活中道德准则帮助学生建立起谦让等德育内涵。
学生的德育品质塑造需要一个长效的、持续的构建平台,同时需要渐进式地品味和尝试。在学校德育活动的管理体系中应当有一个树状网络,学校在德育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利用地域优势,顺利确立以“大禹”作为德育文化的品牌,以“知性疏导,厚德笃行”作为德育文化的主体内含。在双语实验过程中,也需要对德育活动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和篇章设计,这样更能帮助学校建立德育管理的规范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土味渗透”是建立在厚德笃行下的内涵设置“;洋味品尝”是建立在创新延拓下的内涵设置。这样我们更能取得一个“为学生六年小学学习生涯中,培育一致德育目标”的效果,有助于德育文化的品行定位。德育文化的品性定位,使得德育这个具有明显阶级性的社会活动,能够始终不偏不离,为最终目标而持续渐进,同时不排挤德育品质塑造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总之,土味也好,洋味也罢,能够在学校的努力下,通过环境陶冶,目标定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这就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的最大收获和最终目标。
- 上一篇:数学网络教学的价值
- 下一篇:道德认同危机与德育观念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