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融入大学德育路径探析
时间:2022-11-26 11:12:38
导语:国学融入大学德育路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职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文化和知识涌入,精华与糟粕并存。大学校园亦非净土,多渠道的信息来源,社会思潮的冲击,对青年大学生时刻产生着影响,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将国学所代表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什么是国学?
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论,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宏观来说,有认为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容新时期的各类学术文化,包括儒、道、释和诸子百家,新时期的文化包括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化的西方文化;有认为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绘画、天文、地理等;综合起来,可以认为,国学是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顾诸子百家,同时包含一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体系,国学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国学从字面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国家之学”或“中国之学”,本来是没有国学这个概念的,国学概念的产生,正是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国学自从概念诞生起,就具有时代性,新时代赋予国学新的魅力和新的时代生命力。国学同样是发展的,正如季羡林所说,“国学是分析、品位中华文化,发掘其中的精华,并结合具体情况发扬光大,以推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前进与发展的一门学问”。我们为大学生带来的国学,必定也要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要用新时代的话来讲国学,要用发展的话来讲国学,要用大学生的话来讲国学,而不是言必称孔孟,死读、背、诵,那样的话,是形式主义的学,与死读书,读死书没有什么区别。
3国学融入大学德育的实施路径
3.1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作者:单位:一是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培育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国学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如校园雕塑、楼栋道路命名等;包括精神文化,如校歌、校训、理念、活动等。二是拉近国学和大学生的心理距离,通过漫画、音乐、文学、讲座、谈心谈话、心理咨询等,讲大学生身边的事,用传统哲学开展心理辅导,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迅速拉近国学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大学生觉得国学真正管用、有趣,愿意进一步深研。3.2纳入高校德育和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作者:单位:(1)建设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编写适用性强的教材。坚持开展教师国学培训和学习,努力提升教师对开展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国学教学评估体系。高校应在选择权威国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各校校园文化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配套解读教材,可结合地方文化和学生需求,从“小切口”做“大文章”。(2)建立国学教学大纲,融入德育和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国学教学大纲,确定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开展研究,开设必修和选修课,大力建设一些“金课”,推广建立网络在线课程。3.3与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紧密结合作者:单位:(1)鼓励建设国学类社团。通过社团吸引更多同学关注、了解国学,通过各类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一方面对学生个人有益,也形成了良好的校园国学文化氛围。(2)国学融入各类社团活动。尝试以国学为突破口,引导各类社团开展国学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底蕴和形式。(3)大力开展国学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高校德育和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国学,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学内蕴含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和谐、刻苦学习等积极思想的熏陶。(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时展特点和文化变迁发展焦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国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内外实践,用亲身经历来切实感受、领悟国学的魅力。目前,“国学热”在各高校方兴未艾,客观推动了国学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国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力量和影响力在逐步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国学教育的示范性、引领性、实效性还不够,和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及契合度还不高,要将国学教育广泛地融入大学德育之中,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陈苗苗.经典教育融入学校理想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
[2]江琴.“经典精读型”通识教育模式探索———以《中国文化名著选读》课程教学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2(03).
[3]张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国学教育[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胡磊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上一篇:学校德育教育新策略分析
- 下一篇:医学院校教师德育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