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

时间:2022-01-12 09:10:00

导语: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

摘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首先就要树立人本理念,把"人"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自觉地在一定人性假设下认识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从教育认知、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上加以优化

关键词:人本理念;人性假设;教育认知;制度环境

在近年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以传统的思维、惯有的方式去探索,往往忽视了理念创新的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没有深入到理念层面从整体上去把握去推进。笔者认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收到良好的成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

一、"人"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一些片面性,突出表现在重教育者主体,轻受教育者主体;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甚至抹杀个人的内在需求;重思想政治道德的认知,轻教育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动机等的有效参与。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延续和进步的工具,是实现组织建设目标与政治属性的有力手段,但这种功利价值不能掩盖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源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生活,远离人本身的现实需要,只有"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把人抽象化,把人等同于具有绝对理念和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肯定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强调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人同时是一种未特定化的自为的存在,这种未特定化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了最低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留下了不确定性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人去运用独特的能力,克服本能上的脆弱,在超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发展。超越性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讲求活着的价值:生命为何而存在?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人之生命的独特性。所以追求理想、注重创造已成为人的本性,人的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人还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任何个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开了集体,就难以成为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谈个人的独特性,只谈集体性,这是错误的。同样,无视人的关系存在,只追求所谓个性张扬,既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

没有人,就没有人的价值,就没有社会历史。以人为本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作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作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人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赖性日益减弱,主体性日益强化,不断扩大对现实的自由度的过程。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说到底,就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就是要坦然面对并尽可能满足教育对象各种合理的主体性需要,尊重人性,注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塑造的对象来看。

二、人性假定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人性假定是一种追根溯源式的对人的本源的意向性追问,是对未来人的目的和人的未来目的的假设。人性假定作为对人的一种认识,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近现代各种人性假定理论中,与高校教职工"本性"描述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经济人"假定

最早见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中。他认为,"经济人"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基本上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不管什么事,只要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干;二是因为经济刺激物是在组织的控制下,所以人们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驱使与控制;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可以中和并控制人们感情的方式设计。经济人概念涉及的主要不是价值判断,它并不考虑自利行为正确与否、道德与否,而是对人类行为中的普遍原则的抽象。

第二,"社会人"假定

"社会人"概念最早由人际关系学派的梅约提出。"社会人"假定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旦人有社会需要,人最主要的刺激来源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以及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与地位上的成就;二是人只有满足了社会需要的时候,才会对组织规则和行为有所反应和认同。

第三,"政治人"假定

"政治人"概念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政治人"假定的内涵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公共职责是一种至上的义务,不要问目的如何,不要问动机怎样,其本身就是行为的目的,具有一种不可选择的先在性;二是人对职责义务的履行成为了一种必然追求,行为出自内心的责任。

第四,"自我实现人"假定

"自我实现人"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他认为,人性具有充分的发挥潜力的特征,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

第五,"文化人"假定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除了拥有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还拥有第三种系统即"符号系统",人类不再单独生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还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中,文化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规定性。

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地在一定人性假设下认识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是符合科学性和目的性的。否则,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人的目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就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者。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存在绝对的"单面人",而都是"多面人";人性假设随着个体的环境的变化、情境的变化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性,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性假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对基于工作对象主体的属性假设缺乏明晰的判断与了解,那工作成效注定"事倍功半"。非常遗憾的是,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眼中,没有认识到对象人性中的交叉性与层次性,简单地将全体教职工定位于"自我实现型人"或"政治人",凭想象认为高校教职工能实现工作过程和需求满足的统一,并且热心政治,耐得住寂寞,对物质需要和外在名利并不在乎,只对事业成功最感兴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常常缺乏有针对性的举措,达不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人本理念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要实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首先就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做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精心设计与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精心隐蔽的协调统一,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环境与教职工本身激励因素系统的协调统一。

(一)物质利益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并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人本理念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抓其一,忽略其余,要做到动态中同步协调。既要使积极因素转变为直接动力,让主导性的正面影响以最佳的形式和效果发挥出来,又要把影响教职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提升的各种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尽可能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如果忽视教职工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就是"唯心论"。他曾强调:"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相反,如果只重视物质利益因素,忽视精神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异化",不但不能提升教职工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反而会诱导教职工只讲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从而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教育方法以隐性为主

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施加影响的非强制性活动",所以,从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放水养鱼"的耐心,不能有"急功近利"的短视;必须要有整体上的"苦心经营",不能有具体操作中的"刻意为之",不能从局部的、功利的角度追求一时的轰轰烈烈的绩效。寓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及良好的环境氛围之中是经过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我们主张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让各种隐性教育因子长期高频率出现。

(三)教育认知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教育内容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高校教职工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紧跟时代,抢占时代的制高点,尽快作出面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才能赢得主动。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脱离现实生活空谈理想信念,只会使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教职工已有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只有切合现实生活及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系统,才会引起"共振",使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发挥作用。

切实增强教育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信赖性,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重要抓手。我们既要承认"灌输"在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要实现从"一般政工干部灌输"向"专家灌输"转变,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灌输"向"主要领导灌输"的转变。在教育者看来,一般政工干部进行理论灌输教育的效果要比专家进行灌输的效果差。信息源的权威性对接受效果的影响是首要的。可信赖性指信息源的传导者动机正当,言行一致,能为接受者所认同。

(四)优化制度环境

一所高校发展越快,所产生的问题和积累的矛盾就越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从教育的整体环境优化入手,采取个案式的"就问题谈问题,就矛盾化矛盾"的老办法,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陷入被动,永远扮演"消防队员"的尴尬角色。

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制度的合理性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但制度执行的公正性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下去。制度的合理性也是制度环境优化的重要方面。制度不合理,不但达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还会使教职工产生不公平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公平感是影响高校教职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成效的关键因素。教职工渴望工资、奖金、福利、社会地位、权力、荣誉、发展机会等能得到合理实现。一旦这些实现不了,他们的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会受挫,就会发出各种抱怨,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公务员之家

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管理制度除了能引导和规范个体行为外,还具有整合与激励作用。整合是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规范的评估体系和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分散的个性化的力量凝聚到一起。管理制度的这些职能是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群体中的职能基本一致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朝晖.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8,(3):59.

2、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3,(6):69.

3、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