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8 05:04:00
导语: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评价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例如,诱使人们唯利是图,甚至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二)道德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的主张,它认为,“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变的时期,都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是,社会的剧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而人们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会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正是道德虚无主义出现的信号。
(三)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道德的控制机制手段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的,来源于周围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的压力;一种来自内部,以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或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来规范其行为。如果有人违背群体公认的道德准则并受到周围公众一致的鄙视、谴责和排斥,就对其构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便成为一种威慑力,制约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在较为封闭的、文化高度认同的环境中,这种压力甚至能达到宁可受法纪处罚,也不愿受公众“制裁”的程度。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赖的社会道德环境已发生变化,道德观念已成多元共生状态,失去了昔日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道德舆论的一统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态势。而且社会成员本身的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道德观由绝对趋于相对,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不容易产生效果。
二、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价值一元化的冲突
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过去,我们社会强调的绝对的、唯一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标准,以相对强制、对抗的态度压抑社会中与主流价值相悖的部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处在同质的状态,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生活中,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它要求个体具有自主自强意识,要求个人奋斗、个人努力、追求自我成功和自我实现,要求社会公平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等等,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和谐统一,二者有时是融合的、互补的,有时则是冲突的排斥的。其中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就是两个有突出矛盾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而理智的指导,学生很难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便会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二)德育工作对新时期的教育表现不适应
德育工作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忽视内化。具体的表现为: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致使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这种对细微之处及内化的忽视将会导致德育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什么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表演、宣传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他的活动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结果,德育非但不能发展学生,反而在折腾学生。
(三)德育工作者只满足于教育,忽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及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者不自觉地扮演了“教头”的角色,满足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思想的目的,却很少通过互动、对话、交流、沟通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构建。
(四)注重发挥德育的制约功能,忽视享用功能的发挥
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的是德育的制约功能,重视的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限制,而忽略了德育的精神享用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促使他自觉通过德育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品德。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德是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如果早晨明白了仁义的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心满意足。他把对道德的学习和实践看成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鲁洁教授也特别提倡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精神享用价值。她认为德育作为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其更深层的价值表现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更新和端正德育观念
在合理的目标指导下,把什么确定为德育的重点,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曾维菊提出:“德育的重点应把握底线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底线,我们可以认为是:利己但不损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我们在尊重利己这一生命本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道德的约束。
(二)德育目标要遵循德育规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主流文化对德育的理想定位居高不下,德育定位曾出现“高、大、空、远”的现象,忽视了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分阶段和对象,都以最高德育目标作为德育要求,缺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育引导,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理想与现实脱节使高校德育几乎失效。可以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了”。德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德育自身的规律,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德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体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必须使德育具有可能性、可行性、阶段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提出的教育要求要科学适度,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与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相吻合。以高校的德育目标为例,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确立:第一层面是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日常规范。这是要求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的道德伦理底线。第二层面是模范公民的道德规范,身为同时经历着人类优秀道德与文化的洗礼的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应该成为他们道德上追求的目标,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执行者。第三层面是道德的最高理想。
(三)德育方法要从单纯灌输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道德判断和道德的选择能力上
苏霍姆林斯基把品德教育中的空洞说教看作一种“毒素”,只能培养出口是心非的人。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德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运用各种形式,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积极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四)培养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使他们成为德育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管教育方针定的如何好,也不管校长有哪些规定,学生的情况最后还是取决于教师。”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个体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探索德育新模式、实践新方法的关键。一方面学校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乐于并安心从事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环境资源,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环境系统,不可避免地受着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21世纪的今天,处于大众化阶段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化”的特点。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根据时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要求,将德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应尽量体现当代校园文化的特点。同时,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要注重宏观文化群体建设,即校园校风建设,还要注重学生、微观主体文化群体建设,如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根据平等、理解、信任、互爱和互助等原则,建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RoutledgeEncyclopediaPhilosophy,Routledg,LondonandNewYork,1998
[2]刘次林.德育:内外互化,人己互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鲁洁.试论教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
[4][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赵志毅,等.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6]曾维菊.底线伦理:学校德育的重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巴西]弗莱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论文,我国当今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道德困境:道德失范、道德虚伪主义滋生、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等。受此影响,目前学校德育面临诸多问题。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高校德育工作应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队伍、德育氛围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校德育;市场经济;问题;对策
- 上一篇:高校德育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 下一篇: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