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量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14 10:14:00

导语:德育量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量化研究论文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笔者认为,导致德育低效的一个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坚持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及其模式有关。由经济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德育也不例外。无论是教育者或是被教育者,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受教育者走向生活的工具,比如,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脱离生活现实,学生就会感到这种教育是额外的负担,没有必要,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厌烦和抵触情绪。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将德育工作与其成才、就业挂钩,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样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学生德育的建设。

(二)使德育走向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

德育量化卡的实施,使得德育不再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从文绉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休的实施条例,方案明确,实践性与可操性强。从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思想、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从生活上的小事来分析自己的道德状况,从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道德素质,而无须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且生硬难懂的理论纲要。

(三)使德育走向主体化——从被动到主动

实行德育量化卡,对学生个人德育时时有评分、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公布、月月有汇总材料与评比表彰,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机制。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量化加减分,它可全面及时地反映了学生的表现,是鉴定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德育量化成绩及每次班情公布成了班上学生课余饭后“照镜子、洗污点”自我教育的凭据,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发现缺点并改正错误,自觉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而且,德育量化的实施也成为衡量老师教育效果的一把尺子,及家长了解自己子女成长的一个窗口,这也大大加强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督促,从而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是非能力,有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

(四)使德育衡量走向公平化——从主观到客观

过去,品德综合分的评定常带有印象分的色彩,采用量化的管理模式,学生表现通过数据一目了然,避免了老师凭个人印象出现的偏差。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为德育工作找到了新的载体,有位学生这样说:“这德育分既是约束,又是激励,而且新学年可以重新开始计分,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

二、实施德育量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实施德育量化对创建一个安定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保护每位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每位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知书达礼的一代新人,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新的措施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德育量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一)德育量化的物化功能是建立在德育内容流俗的基础上。用数字来量化课堂纪律、出勤的情况、参与班级活动的态度和次数……学生有挣不完的各种分数,也要时时的提心吊胆被扣分,如此“德育量化”难以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学生弄虚作假。为了加更多的分数才去做,没有加分就连理都不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问清是否有加分,这样会导致量化的结果走向庸俗化,德育效果被简单枯燥的数字左右,很难全面而科学的衡量。

(二)德育情感难以产生。德育量化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同样是既定的规范,同样只需学生的“接受”。可以说,德育的量化是以“禁止”、“防堵”为立足点的,在此过程中,它注重的是外在的行为效果,而忽视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心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为学生提供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境和机会。

固然,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学与被教学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惟一的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只是威严的长官,仅是加减分的判笔,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分数的奴隶,那么,所谓的德育情感就很难产生。如果“我说你服”、“我打你痛”、“我管你从”、“你干活我加分”、“你违纪我扣分”等旧德育观念在师生头脑中根深蒂固,那么必定会使学生在改变社会规范、构建新的世界观时敛其行、慎其言、弱其欲,以致于最终被“改造”、“训练”成“顺从的一代”,这样很难与写在德育大纲中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德育目标发生密切联系,也使它们成为同一范畴内的两种孤立的存在。

(三)将一切繁琐的教育行为和手段简单化。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捶”,一些老师对德育量化卡使用不当,一味的“挥棍或挥拳”,用分数压人,却没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法产生德威并施的效果,使学生只看到教师“残忍”的一面,认为这老师只会扣分,不懂给予机会,久而久之会产生极大的抵触甚至怨恨的情绪,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干脆变成“破鼓”,以后任你怎样使劲敲也闷声不响。

三、探索克服“德育量化”缺陷的补充措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德育量化实施办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上述的几点不足之处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对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些许的帮助。

在进行德育量化实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伦理道德原则与信仰追求的教育。德育量化只是以一些琐碎的行为规范、训练为计量考核的标准,可以量化的内容只能徘徊于德育目标的最低限度,使我们的德育因此拘泥于日常行为规范的传授,甚至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至于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上或之内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的德育几乎不加考虑。因而建议学校多举办一些德育活动,如作道德报告、开主题班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塑造道德新形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就不会单纯为了分数而学习、生活了。他们的境界将会更高,目标将会更远,从而克服了德育庸俗化的倾向。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观念,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齐抓共管、锐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学生道德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德育的力量在于诚实与真情。在德育过程中,真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必须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来培养品格诚实的人,而不能“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施于人;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弄虚作假;只讲形式的轰轰烈烈,不管内容的扎扎实实……”或者,单纯用分数压学生,不顾学生的反应与成效。教师的真诚付出,无形当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学生敬佩,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规范化为自觉行为。

量德育效果,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既要看短期效果,也要看长远效应;既要看学生一时的表现,也应看学一生一世的行为;既要有学在校时的表现记载,也要有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因此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公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如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在这一点上,千万不能搞形式,敷衍了事。

另外,为了取得社会支持,可开展“警校挂钩、共建文明校”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把学生道德教育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认识;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先进事迹,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道德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道德教育达到整体化、网络化,形成全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论文关键词】德育量化;实效性;负面影响;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谈如何采取其它补充措施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