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探讨论文

时间:2022-01-14 08:55:00

导语:高校德育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21世纪,我国正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期间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特点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

1.经济多元化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经济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会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削弱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同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侵人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消极影响。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

2.文化多元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特别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互相交织,各种文化互相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3.信息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教育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无法事先滤除网上的精神垃圾,因此它们可以畅行无阻地到达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以致直接毒害青年学生的思想。

4.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累积带来的思想困惑,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心理挫折的出现,随之会出现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5.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挑战

招生规模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业压力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断增多,大学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和自由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其积极的一面是明显的,但对大学生以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德育先导性丧失问题

在某些地方,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先导性丧失的问题。曾经有人做过医形象的比喻:高校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为‘德育’没搞好”。这种没有事前预防而是事后补台的现象,实际上是德育先导性丧失所引起的。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导向”应该是先“导”,而不是后“补”,“动力”应该是先有“动”而后才有“力”。在高校工作中,德育的“滞后”现状必须彻底改变。

2.高校德育队伍建设问题

在高校,德育队伍建设是个长期的难题,其主要表现是:数量不够,人心不稳,素质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配人没有优选、工作难以调控、成果难以认可、地位难以突出、归宿没有保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的地位较高,而专职德育工作者的相应待遇较低,地位不高,影响其积极性。

3.网络德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体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正在成长的一代既已被称之为网络化的一代,教育必不能脱离网络这一现实存在而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还未充分发挥网络这一技术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加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的相应建议和对策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面对新形势出现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创新机制上拿出新举措,开拓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任何创新首先都应该是观念上创新。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循之以理、导之以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二是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非常关键。

2.加强德育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

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作为载体,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德育必须借助于合理的手段,通过科学的方法,表现为适当的形式。要深化德育教学改革,量化德育绩效。比如构建三大课堂,即以“两课”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实现“三大课堂”的有机结合。采取“课堂—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理论与实际、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补融合,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3.拓展渠道,创新德育机制

所谓德育机制,是指德育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高校德育工作要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德育机制也要因时而变,推陈出新。首先,要确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系统。其次,要逐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制,使高校德育围绕素质教育,重点激励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切实加强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

特别应在德育的基础理论,德育工作的对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环境、条件、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使德育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系统。针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中的新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克服那种就理论研究理论的倾向。注意理论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着力提高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

5.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作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内容,也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

通过开设心理讲座或辅导报告的形式,给大学生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给大学生化解、排释心理压力等不良情绪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做好有针对性的疏导与化解工作。

6.加强网络条件下德育工作的开展

因特网已经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我国高校的教育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体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正确而有效的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技术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依托网络,寓教于乐。

网络与德育的结合将使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发生深刻变革,彻底摆脱形式主义的说教,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建立学校社会网的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的这些感性的教育材料,让学生自由地在网上畅游,真切地感受精心设计的德育内容。

总之,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的高校德育与时俱进,在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准确地找到德育创新的切入口、突破点,在继承中进行扬弃和发展。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理解青年,踏实深入地进行工作,高校德育就一定可以得到创新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1-12-06.

[2]李志东.当代大学生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调查研究,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

[3]林雪原等.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6).

[4]晓白.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学习时报,2000-10-16(第4版).

[5]马钦荣.大学的使命:科技、人文、伦理的整合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

[6]王冀生.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01,(5).

【摘要】通过总结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新思路,围绕这一命题,本文给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德育社会主义和谐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