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鉴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8 03:27:00
导语:邓小平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鉴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从教育目标、教育核心、教育手段到教师队伍建设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思想;高校;德育教育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青年学生受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正着力对我国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导致大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并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消极现象,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高校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把德育贯穿到课堂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有丰富的德育思想,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邓小平的学校教育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洞察力,对于高校培养更多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富有战略指导意义。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理解邓小平的学校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并用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宝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的设计中,教育始终占据主要的位置,其中思想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任务与目标、原则与方法、组织领导与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它们前后联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以期有助于高校德育教育。
第一,关于德育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把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邓小平又在1980年将这一目标明确化,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1](P369)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P110)。“四有”是社会主义新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又包含科学文化素质,这两个方面形成统一整体。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2](P153)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使全体人民做到有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
第二,关于教育核心。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青年学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文化多样化的思想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正着力对我国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导致大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其中“德育为首”重要的是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正如邓小平所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P157)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武装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引导青年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面前,善于思考,提高明辨是非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信仰和道德。而且邓小平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结合:“但这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2](P158)
第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邓小平认为一个民族的振兴靠教育,而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处在教育的关键地位。“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2](P160)对于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就要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增加教育经费。
第四,关于教育方法、手段。邓小平同志强调:“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2](P161)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161)。我们要改善以前理论的灌输教育,加强道德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强调对青年学生加强安定团结的教育,不仅对于现实,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有重要的作用。他说:“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要用这个道理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2](P162)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对于实现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特别加以重视。二、邓小平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鉴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理论系统,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出发,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建立了“开放德育”思想。他的“开放德育”思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德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二是德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人才。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使得德育跳出了学校的框框,走向了社会,并和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社会化的学校德育。邓小平的“开放德育”思想不仅强调德育要走向社会,而且强调要走向世界。他指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也包括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优秀成果。这就提出了德育也要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因此,高校德育要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德育的一些先进思想和方法,注意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对合理的东西要加以吸收和运用。
在邓小平的德育思想中,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的培养。历史表明,理想、信仰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非科学的信仰必将逐步地被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所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终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了人们的信仰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既要心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去完成现阶段的历史任务,这样才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引向胜利。同样,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离开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也是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因此,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任何动摇、否定和亵渎,都是完全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青年学生中出现的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向往西方生活、价值取向移位等等问题,往往都是同理想信念的失落相联系的。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它从反面说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德育要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青年学生,主要是教育引导的问题。我们不能搞运动”,“方法以教育、引导为主”[3](P204)这就是说,我们实施学校德育,主要是靠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向学生传播和灌输革命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但仅有教育引导还不够,还必须把正面教育与严格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小平同志讲,我们“不能排除使用某种专政手段,使用纪律、法律手段”,“对于严重破坏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又屡教不改的人,也要采取严格措施加以认真的教养改造,不能让这极少数人危害学校和社会”[4](P106)。只有坚持正面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学校德育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既要靠自身的自律,更要靠学校教育,对青年学生,则主要靠学校的德育来实现。首先,要把德育放在教学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要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教育,这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各科教学并未对德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许多老师认为,德育是德育课老师、辅导员的事,而任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断层,让学生认为只有上政治课、德育课时才有德育教育。因此,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的思想状况,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形成连贯性,继而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是首要的,每个老师都要身正示范,把德育放在教学的核心。其次,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比较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学校扩大规模等,学校在德育方面没有提高到应有的层次,对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没有提高到应有的程度,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大多数辅导员还有行政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也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师的劳动强度比较大,投入精力比较多,因此要减少辅导员的行政工作和劳动强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才能使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好的肯定。第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对学生产生身正示范的作用。一是形象渗透。德育工作者与其他教育者有所不同,德育工作者起到直接楷模作用,无论课上还是课下乃至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要成为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身正示范,不然学生就不会信服教师,自然就不会真心尊重教师。二是品格渗透。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教师的品格、个人魅力至关重要。教师要讲正气、自律等,并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三是情感渗透。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成为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真心沟通,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认为对教师言听计从的就是好学生,对自己有意见的就是差学生。教师要真正与学生情感沟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了解也会有利于教师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就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有利于抓教育的重点,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重要一环。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职场招聘也要求有相关经验,因此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结合学院特色、学生意愿精心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及专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性,并且能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积累相关经验。学生就业时往往面临没有工作经验的困境,长期的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社会实践就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也就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改进教学方式是现实的需要。在当前德育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开设德育网站、网页,并吸取国内外德育教育的最新发展经验,及时更新,使大学生接受到网上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展开,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指导。课堂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条件、氛围、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使课堂教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氛轻松,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有所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德育教育者面向各个专业学生,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了解各专业及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了解专业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将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引入德育工作领域,提高德育工作的知识含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 上一篇:文广站落实科学发展观发言材料
- 下一篇:旅游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