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下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6-18 03:25:40
导语:立德树人下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中学生的信息活动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大多只关注技能训练与操作实践,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内涵,丰富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2016年国家教育部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党的报告提出,我们要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和学科德育实施范畴,选择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明白了“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理念。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德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信息技术课堂同样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落实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2]。《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只有培养学生形成了正确和优秀的人格品质,才能进行正向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传播,在给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信息,如互联网上传播的色情、暴力、诈骗等信息[3]。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烈,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影响,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恶劣行为引发犯罪事件。对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科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虚拟与现实结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习惯造就一种性格,性格决定人的一生。”这句名言突显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德育应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把行为习惯培养作为一个学习目标[4]。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中考应考科目,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轻视这门学科,导致有些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用来放松学习压力的,结果降低了行为规范的标准与要求,直接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机房日常行为规范制度,还可以利用学科特点,增加学生电子信息化行为习惯养成长效机制,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新学期第一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实名登录机房使用网络平台,记录每台学生机的使用状态,并设置留言框,学生可以点赞或者提出意见;平台信息不断更新并保留至学期末,一直陪伴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明白文明使用计算机和爱护桌椅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对其他班同学能正常上机的一种公德行为。在学习《计算机资源管理》时,教师分别设计了真实和虚拟的场景,两个场景都包括一堆整齐和一堆零乱的书卷,然后组织两组学生进行“密码破解”文件搜索游戏,经过紧张刺激的比拼,两个场景中搜索整齐资料堆的那组学生都能最快破解密码。在学生学习计算机文件排列与回收站的知识时,教师展示两张教室中两位学生书本不同摆放状态的照片,引导学生把计算机操作中形成的爱干净、有序分类的行为习惯融入学习生活中,达到虚拟与现实生活良好习惯的统一。2.设疑辩证,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感。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德育元素。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意识,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学习《追寻计算机发展的足迹》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算盘起源的问题,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在学生汇报环节,一位学生代表说:“算盘发明的国家是中国。”接着另一位学生回答:“算盘发明的国家是日本。”在学生等待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上网搜索资料,但是同学们找到的结果却不相同?”接着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经过对信息进行层层深入的考证,学生最终得出了答案并解决了问题。得到问题答案并不是教学终点,而是通过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增强信息意识,懂得在网络查阅资料的时候,需要考察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性,同时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在图像处理单元《传承千年的南海精神》的课堂拓展环节,教师根据课前设定的德育目标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漫画,画面中显示的是一家卖牛的网店,广告图片的上面是一头大水牛,下面躲着一只小蜗牛。教师提问学生漫画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经过一番交流辩论,学生指出漫画中网站商家存在虚假销售行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承诺:“虽然我们具备了作画的技能,但不能弄虚作假,让我们做一位诚信的人。”本环节促使师生在南海精神“包容、有为、奋发”的基础上进行了“诚信”的内涵扩展,渗透了道德教育,传递正能量,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3.利用信息化平台,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润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风需要每一位学生用心付出,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同样需要每一个公民共同用心建设。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团队合作意识是中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应当培养有温度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分享集体的智慧,学会学习,健康成长[5]。在学习程序设计《设计动感抽号机——定时器控件的使用》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电子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电子导学案能自动判断学生输入的问题答案,还有计时、得分、奖励等功能。在定时器控件的问题探究模块,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引,自主规划学习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把问题答案提交到小组网络竞赛平台。在投影大屏幕的可视环境下,学生们认真观看屏幕中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完成任务的同学积极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一些学困生主动向同学请教,争取尽快完成任务并为小组获得好名次而努力。课堂中团队协作气氛热情高涨,体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4.挖掘教材德育内容,培养大爱情怀。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热爱自己,做一位有大爱情怀的学生[6]。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以计算机知识介绍和技能操作为主,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中有关“爱”的内涵,或者通过教材改造和资源拓展,设计爱国爱家爱校的素材和活动,从而有效落实德育渗透,为国家、社会、家庭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在《传承千年的南海精神——认识油漆桶和文字工具》一课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播放南海精神宣传片段,组织学生谈谈家乡——南海的发展,接着教师打开学校宣传海报图片让学生欣赏。在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和学校的情感之后,进入“油漆桶工具”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捍卫国土”小组竞赛活动,活动任务如下:学生打开国旗简笔画图片,利用油漆桶工具为国旗的旗帜和五角星填充相应的颜色;然后利用Photoshop工具把国旗插到图片中的钓鱼岛上,图片设计完成后上传到教师机的作品平台,平台会根据学生作品上传进度进行小组排名。经过紧张有序的学生竞赛活动,既巩固了油漆桶工具的使用,也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图像仿章工具》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学校卫生、课室地面、学生书桌的照片,引导学生利用PS工具清除照片中的污点,还原美丽的校园环境,干净的课室容貌和整洁的学生书桌,培养学生爱校爱班爱己的情怀。还有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利用Flash技术设计一个动画贺卡送给母亲,并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点播,展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学校培养一批又一批思想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从理解学生德育内涵着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培养为方向,掌握信息技术德育实施范畴,在课堂中把握好德育渗透的路径,以学生为本,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有效德育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胡小勇,张华阳.面向信息化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全球纵览与比较[J].教育信息技术,2017(4):3-6.
[2]王兴华,苗翠英.浅谈教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8):59-60.
[3]周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名师在线,2017(6):80-81.
[4]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喻文喜,谈立德树人背景下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电教,2016(6):60-62.
[6]段宝青,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科技资讯,2019(14):229-230.
作者:黄彬权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中学
-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德育的培养
-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