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01 04:57:00
导语: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主体,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作为根本出发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师德尊严”的影响,师生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是塑造者,学生是被塑造者,德育内容是什么,教师就塑造什么;怎么能够使其规范,就怎样来塑造,使学生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标准模式发展。在学校,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判断是非往往依照教师的标准,按教师的指令或看教师的眼色行事。学生从未被真正视为独立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模式下塑造出来的学生通常丧失了个性特征,缺乏创造力而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步入社会以后,面对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会缺乏主动、正确的判断能力而不知所措,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自己又没办法进行是非判断,很容易犯错误。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同样,学校的德育也应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的,关键也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德育主体能动性,调动和发挥个体内部心理机制。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学校德育要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为目的。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品德心理发展的水平、实际的道德状况出发,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培养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力戒道德教育的成人化、模式化,力戒像传统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或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道德问题,并从中体验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所在,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
二、确立面向现代化的德育目标
作为21世纪的受教育者,在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自身发展需要,德育目标应该及时反映教育对象的这种需要,把“至善”的要求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统一起来。不能仅仅把上级领导检查的内容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要反映党和国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像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等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予以坚持,一以贯之。具体目标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形成德育目标层次网络系统。应按照培养“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逐级递升目标,逐步落实青少年成长的各阶段的德育目标。
三、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四、尝试对话式的德育方式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过去那种说服、灌输的德育方式不仅难以取得实效,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话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这种对话既可以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行为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以道德认识为目标的师生观点的讨论,还可以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反应。这种“对话”式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即由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朋友,由单纯的道德信息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发起者和领航者,由道德观念的灌输者转变为探索者。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来探索和选择合理的道德观念。
五、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德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知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六、营造以美育人的德育环境
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下、舒畅的人际关系里生活,无形中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比如,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布局合理的建筑群体,新颖别致的雕塑景观,四季常青的林荫,三季有花的苗圃,形成一草一木能达意,面面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的校园育人氛围。通过“主体参与,探究体验,品德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悦人气氛。师生之间既是师生,又是知心朋友;学生之间既是学友,又是亲密伙伴的关系,使学生如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相互启迪、相互影响。
此外,德育实效性还有赖于教师的德育素质。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理想、教育理念、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和人格魅力。它要求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感化学生,调整自己的教育心态,用热情开朗的性格、轻松愉快的心境、坚忍不拔的毅力、平静幽默的情绪感染学生,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如果教师都能像明星一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能像追星一样崇拜教师,德育实效性就不是一句空话了。例如,在德育实践中,有的教师以身作则,有的公平善良,有的热情开朗,有的活泼幽默,有的能歌善舞,能写会画,懂球、懂棋、懂琴。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成为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资本。
总之,德育实效性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一定会闯出一条新路的。
参考文献:
[1]党建强,牛连华,芦培勇.谈以人为本的德育观[J].教学研究,2005(4).
[2]王全虎.以人为本:新世纪的德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6).
[3]谢向群.试谈德育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础教育,2004(6).
摘要:本文针对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从转变德育观念、明确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性;思考
- 上一篇:政法学院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艺术学院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