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道德问题及培养路径

时间:2022-01-19 10:34:23

导语:医学生职业道德问题及培养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生职业道德问题及培养路径

【摘要】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学生至关重要,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普遍较高,但从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角度仍存在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嘉应学院医学院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培训—服务实践—反思交流”三环节模式运行,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每一个环节。研究发现志愿服务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实践课堂,让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其他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培养路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社会赋予医生这个行业神圣使命的时候,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显得至关重要。青年一代的医学生是医学事业的传承者、开拓者,在医学教育中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让其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任何时候都对医学职业抱有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对生命怀有敬畏和尊重,成为关爱患者、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医务工作者是医学教育工作应该肩负的重任。国家历来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曾多次发文提出指导性意见。2009年教育部、原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了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新路径,是医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问题

当前医学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普遍较高,但从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角度仍存在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学校方面,大部分医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师讲解获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是最常见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但专职职业道德讲授教师缺乏,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案例未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现象偶有脱节等原因造成学生对教育形式和效果满意度低,教育难以引起学生心理共鸣[1-2]。有调查发现,在教学改革中加强新时代医务人员先进事迹的讲解和宣传,增加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服务等教育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方面,学校“90后、00后”的医学生主体多数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但在新媒体信息冲击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认为医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与个人功利追求时有冲突,个人医德认知普遍高于医德行为,医德情感普遍弱化。在社会方面,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给医疗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医患冲突时有发生,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医学生培养周期的延长等都使得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难题[3]。

2志愿服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2.1志愿服务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实践课堂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必要环节。以志愿服务为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普遍受欢迎,参与度高。丁玉兰[4]在关于医德教育途径的一项调查中发现,53.5%大学生认为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最佳途径。志愿服务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医学生能真实体验职业道德的意义,在实践中加快对医德知识的吸收。张会萍等人[5]认为志愿服务激发了医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美德,并提升了医学生的技能实践水平、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同时,还促进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强化了其对医学职业的认同,从而促使其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2.2志愿服务让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志愿服务将个人成才与自我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让医学生在为他人与社会做贡献的同时,逐渐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实现自身价值。医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引导其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有效手段。吴敏等人[6]曾深入探讨志愿服务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关系,发现参与志愿活动能够发现自我存在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医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2.3志愿服务能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志愿服务的利他性、奉献性就像润滑剂,使人与人之间加强了交流,消除了隔阂,缓和了矛盾冲突,让互助互爱成为社会新风[7]。志愿服务体现了人与人相互关爱、人与社会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其文化内核、功能定位和运行规律都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医疗志愿服务能缓和医患关系,使医学生对患者会更具有同理心,能够发自内心去理解患者的痛苦,能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转化为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动力和行动。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

近年来,嘉应学院医学院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实践的全过程,取得良好效果。志愿服务通过“培训—服务实践—反思交流”三环节模式运行,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每一个环节。培训从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专业技能、人文关怀技能三方面开展。第一,为志愿者定期举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导师成长故事分享会。通过邀请医院优秀医务工作者、杰出校友开展讲座,用医学之路的亲身经历,从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框架的构建和培养。在分享会中也让参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让他们强化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由医学专业的老师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宣教进行讲解,并开展测血压、测血糖、心肺听诊、急救措施、艾灸推拿等医学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第三,组织医患沟通场景模拟、医学人文书籍读书会、观影交流会等医学人文类实践活动,提高志愿者的医学人文素养,为其以后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基本的人格魅力和医德水平,这也是医生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服务前培训打破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常见的目的不明确、持续动力不够、培训不足、技能掌握不充分的困境,让志愿者能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将志愿服务的关爱他人同医者关爱患者相联系,激发医学生人文情感的自觉投射,为持续参加服务提供内需动力。同时,志愿者培训后能掌握一定的医学专业技能,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保障。经过培训后,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分阶段有计划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服务主要有病房陪护、导医导诊、慢性病防控、近视防控、口腔卫生、应急救援、安全用药、义诊等。不同的主题均成立服务小队,志愿者根据年级、专业、兴趣等选择加入,在周末或寒暑假到社区、农村、校园等地开展活动。低年级志愿者主要参与导诊、陪护、宣教等服务,高年级志愿者主要参与义诊、应急救援、安全用药等医疗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医学生能切实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在健康方面的实际需要,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实现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相衔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作为医务人员这个职业角色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活动的开展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度,助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反思交流环节,志愿者对服务培训、实践等过程进行回忆和总结,以书面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交流会的现场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自我,完善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提升对医学职业的认知能力,并对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医务工作者职业形象进行反思。通过自我反思,内化医学职业素养,探索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职业成长中发挥长处,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反思交流,学生从思想上认同,从行动上实践,将对职业道德感性认识上升到稳定的价值认同,为成为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人员打下基础。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调动学校、学生、社会等积极因素,多方共同参与,要探索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理论课程的引导,更需要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知、体会、升华,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做到知行合一,形成良性循环。志愿服务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它为医学生提供了实践课堂,为医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更好的服务患者,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申梅 李俊芳 古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