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德育政策演变与特点

时间:2022-02-27 03:48:42

导语:职业教育德育政策演变与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德育政策演变与特点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演变

(一)第一阶段:孕育起始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重申,职业教育德育改革也开始积蓄力量。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①此后,职业教育德育初步在思想和内容等要素上有所体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中走出来,初步形成了德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②1979年,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也强调,中小学德育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③。在中小学德育思想的指引下,1982年和1983年国家分别出台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指明了方向。其次,除了转变德育思想外,国家还强调改革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6年,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专、中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改革和完善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④。同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提出了关于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1990年出台的《技工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加强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的通知》也进一步规范了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此阶段主要在宏观上对普通教育德育进行方向性的引领与指导,职业教育德育还未彻底从其中分化出来。相关德育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德育的政策文件中,而且政策制定多从德育课程开始深入,并未对其他方面进行专门规定。值得关注的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出台,提高了下阶段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视程度。(二)第二阶段:改革建设阶段(1992—1995年)。自1992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⑤。同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此阶段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解决重智轻德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职业教育德育的独立性不强,更多还是体现在大政方针的引领上,而单独的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的文件较少,并尚未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三)第三阶段:内容提出阶段(1996—2001年)。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此职业教育有了自身坚实的立法保障。此次会议的召开,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首次在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明确提出,因此该事件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2001年2月22日,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该意见在肯定了德育课在中职学校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四门课程。此外,强调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各中职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该阶段完善了学校德育体系,强调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阶段发展规律,对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科学的设定和规划。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德育在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具体规定了德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巩固了德育的地位和任务。职业教育德育逐渐从普通教育德育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四)第四阶段: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随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为事关全第3期(总第931期)2019年2月上局的重要任务。首先,职业教育德育在顶层设计上取得了良好进展。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任务、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旨在希望各实验基地学校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印发,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同时,国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进行改革。如200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⑥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此外,在德育工作的机构设置上,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其次,国家对德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德育监督与管理等实践均进行了调整。第一,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上,以《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为蓝本,出台了《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具体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提出相关要求。第二,在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上,除了强调职业指导课程被列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外,还就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国家对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第三,在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第二条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⑦该阶段职业教育德育在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均有很大的进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针对性逐渐在制度政策上体现出来,除了包括该领域的宏观性指导文件外,还分别涉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教育层级,并从课程与教学实践、心理与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本。然而,虽然各地院校的德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入、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到位、德育工作的管理不严格等,德育实践亟待持续推进。(五)第五阶段:内涵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德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⑧。为了贯彻落实该会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此外,“立德树人”还体现在职业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如201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6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德育服务性、职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其次,国家定义和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3月5日,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写进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这是职业教育德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此后,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重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同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该阶段主要聚焦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深化,从“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大大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德育的理解。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展开,努力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德育政策的重要文件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性与导向性作用。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每个时期的德育政策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德育的指导思想,并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如199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情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及共产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政治教育。”⑨在此基础上,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政治导向性,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⑩。2.政策结构完整,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互相配合。通过对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各阶段既有德育教育的综合政策,又有专项政策。这样不但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还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例如,在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综合政策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等。在这些综合政策的指导之下,针对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针对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关于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等政策文件相继制定。除此之外,我国多数专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较为完整,既说明了政策的制定依据与指导思想,又阐述了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内容,还规定了政策的具体实施与保障。如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出台,在呈现具体大纲内容之前,明确说明该份文件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而印发的,然后简要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较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创新之处,最后对各地、各组织教育部门、各教职工人员、各社会组织切实履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内容提出要求。(二)典型的内容丰富性。职业教育德育内容丰富多元,体现出“大德育”观念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德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反映在多项德育政策文本中。职业教育中的“大德育”观念在理论、制度以及实践层面均代表了我国德育新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一些非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这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优势。1.发挥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作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德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中,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具体政策方面,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逐渐融入了学校课程内容中,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同时,通过表彰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注重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主要目标取向与建构模式,只有在提升自我修养品行之后,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稳定,最终达到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统一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目的与内容继承了古代德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时代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具体政策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提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政治经济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具体情况,线性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该通知的出台,使得德育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社会作用。此外,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事业中的根本性地位被逐步确立起来。(三)突出的途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育目标与内容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德育途径的创新始终遵循主体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人文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历史和现实实践经验的总结,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方法体系。1.重视实践的强化作用。40年来,职业教育德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首先,将职业教育德育融入各种比赛与活动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如2005年之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陆续开展。此外,职业教育德育也让受教育者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重要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会调研与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验,从而将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认识以至信念,指导并规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其次,设立各级德育工作管理机构,提升对德育实践的监督作用,如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重视示范德育工作基地的建设,如2007年《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的印发,旨在发挥典型学校的德育示范作用,从社会生活实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学生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实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进程。2.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特色校园文化在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落实学校德育规范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德育中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成结构中,以灌输、启迪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有效德育环境进行教育是职业教育德育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2012年德育工作委员会在召开“省级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联席会”时明确提出“要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

总之,职业教育德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充分立足职业教育,突出了“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发展,进而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

作者:过筱 石伟平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