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研究
时间:2022-02-01 02:45:11
导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讲话精神,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今时代,不管是急剧变化的形势下,社会转型的需要,还是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大势所趋;或者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而有所作为,加强师德修养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一环。正因如此,加强师德修养,既是领会“四有”好老师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师德;“四有”好老师;社会转型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及一切教育工作人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014年9月9日上午,与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贵州小学骨干语文教师亲切交流,勉励他们扎根西部,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讲话,给全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放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正当其时。
一、社会转型,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重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增强广大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道德的教师,就是具有专业伦理和道德人格的教师”。[1]“面对社会转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具备必须的素质”。[2]这必须的素质,就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既需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更需要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就需要加大加强对全民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最终全面胜利,当然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兢兢业业,全身心育人。既要通过教育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也需要提升本民族的道德修养。学校是进行全方位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效如何,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二、急剧变化的形势,急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泥沙俱下。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出现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宣扬西式民主,公然抨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的大力宣扬西方文化,漫无边际地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当然,还有职业倦怠所导致的偏激言论和错误观点,[3]在日常课堂上肆无忌惮地生长。这些问题不但不利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顺利执行,不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当前情况下,在我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谓刻不容缓。
三、教育变革的背景,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势在必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师需要专注于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而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修为,良好的为师风范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等,都是构成当代教师素质的必备要素。其中相当部分都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所涵盖。可见,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终归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提高教师素养的希望首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为依托
中共中央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而成为“四有”公民的前提是要有正确而坚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有时刻与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当公民在以学生的身份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熏陶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教师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准和思想观念,甚至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受教育对象看待世界和社会的角度与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甚至可以说,也是决定受教育者能否成为“四有”公民的关键因素。
总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深刻领会争做“四有好老师”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大势所趋,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是社会转型条件下教师教育工作的重头戏,是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金生鈜.何为好教师?——论教师的道德[J].中国教师.2008(56).
[2]李华、张秀芹.浅探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地位与作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彭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作者:雷铭 李聚刚 单位:1.广东科技学院 2.安顺学院
- 上一篇:外国留学生教育与师德建设分析
- 下一篇: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