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探讨
时间:2022-12-27 02:49:21
导语: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教育是围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开展的教育活动。“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1]“职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2]。一位合格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也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如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崇高的职业追求等。早在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后劲以及永葆高职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保证。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以促进正确的职业认知为前提,以培育深厚职的业情感为基础,以培养进取的职业精神为依托,以养成勇于担当的职业责任感为保障,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动力,逐渐养成“立业为国,执业为公,烙尽职守,服务为人”的职业道德。
一、增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
职业,由“职”和“业”构成,“职”为职位、职责,“业”即工作、事业。职业认知指人们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的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或活动,包括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的认识、评价。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认知是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使他们真正认识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职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理想性,为将来把自身专业特色、职业追求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服务社会。当前高职学生入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从事职业的认知有些偏颇或不足,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社会职业状况有一定认知的占66%,认知较少的占29%,认知较多的只占4%;而对自身适合从事哪方面的职业,23%的学生“很清楚”,62%的学生“不太清楚”,“不清楚”和“没想过”的学生分别占13%和3%。[3]该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了高职学生对职业认知的不够。高职学生职业认知不足的表现:一是基于自卑心理的过低自我认知。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及所学专业的认识不清楚,存在过低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这容易弱化学生学习进取心、就业信心以及就业后的敬业心等。二是存在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存在着把职业理想化的完美主义倾向。一些高职学生未能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以及自身是否适合该职业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他们常常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盲目地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是存在职业价值评价个人本位,功利性强的现象。一些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价值评价时,过多基于自身追求的目标,呈现优先追求利益的价值取向,对职业的发展基础则重视不够。为增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一方面,应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认知自身的特长、兴趣,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相应职业的价值以及就业前景的认知。通过帮助学生解答对专业、相关职业的疑虑或疑问,为他们指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职业岗位要求、就业发展前景的理性认识。由此使得学生对其所学专业,将后所从事相应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有正确的认知,这是他们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指人们在对所从事职业的认知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包括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等。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表现为对自身专业、将从事职业的热爱并全身心地倾注、投入实践。深厚的职业情感是养成职业道德的基础,对做好本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学生职业情感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为高职学生的专业、职业发展指引方向,激发活力,并对学生心理与精神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在情感上充满对专业、职业的敬畏,为将来做一名合格职业人员打下良好的情感、道德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分析并解决学生最现实、最关心的种种思想问题、实际困难,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一是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济助育人。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大,其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校应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评估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通过“奖、贷、助、减、免”等资助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克服经济困境,使资助工作发挥扶贫、立志、育情等多重功效。二是精神鼓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用真心、真情、真爱讲授职业价值,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通过启迪学生的心智,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精神支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三是注重实践,积累情感体验。教育实践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企业、行业的调查,以准职员身份深入工厂、企业、行业进行顶岗实习等。通过切身的专业、职业实践,让学生积累职业情感体验,不断强化专业、职业意识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其将来爱业、乐业。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其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立业等方面。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极为关键。其具体表现在:具备职业精神是高职学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吸纳具有优秀职业精神的学生是企业、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关节点。企业用人要求中往往将职业精神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而专业技能则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4]有关调查表明,企业更多看重员工的职业精神方面,众多企业将“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排在前三的重要位置,分别占73.4%、64.2%、61.5%;在企业关注员工的能力方面,执行能力占71.4%、动手能力占43.1%。[5]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还未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放到应有的高度,存在重专业知识教学,轻职业道德养成;重技能培养,轻职业精神培育的倾向。一些高职学生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敬业爱岗意识薄弱等问题,这应引起高职教育的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注重:一是以职业精神的认知学习为主渠道,抓好学生的理论认知。高职院校将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状态。把职业精神的培育安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课堂上精心渗入“敬业”、“合作”精神等,使学生对职业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理解,为职业精神实践作充分的理论准备。二是以职业精神的实践教学为主阵地,促进理论的实践转化。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组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多功能教室,打破教室、实验、实训之间的壁垒,为学生职业精神的系统培养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有机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于专研、富于创新的精神。三是以职业精神交流为主路径,为职业精神培育创造优良条件。学校领导身体力行,积极邀请校外行业、企业成功人士进校与学生分享长期从事职业一线的成功实践经验,并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为强化学生的敬业观念、勤业观念、服务观念等创造优良条件。
四、养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职业责任感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尽自己的义务和对工作中出现的过失负责的良好价值取向。培育学生职业责任感对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使其自律自强,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在高职学生中不乏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综合素质者,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有些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意识。一些学生过多、片面地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社会利益,不能有效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使其主人翁责任感、职业使命感不强。一些学生自我意识、个人意识较强,他们对集体活动不够关心,缺乏为社会和集体利益服务的责任。一些学生虽明大理,但说的多做的少,其承受力弱,在发生过失和错误时常常选择掩饰或回避的方式。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责任感教育内容。通过精选事例、树立榜样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职业责任感的印象,以鼓励和赞誉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使职业责任感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规范,让学生主动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确立职业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导向。对学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顺势疏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确立职业责任感的积极心理。高职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强弱,与其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环境气氛密不可分。通过创设一个互相担当、团结奋进的和谐群体关系环境,使他们能从心理上体验到群体温暖,逐步培育学生职业责任感。对职业认识偏激而责任感弱化的学生,通过与其进行心理交流,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对职业责任感失范的学生,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对职业责任心理冲突的学生,利用一些警句、格言对其激励,等等。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从心理、思想上疏导,使其心理平衡并接受良好的劝导或建议,树立职业责任感。三要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职业责任感。通过组织实施实训课,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践,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锻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与合作能力,深刻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五、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依据国家、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以及在职业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理想决定或制约着人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崇高的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动力。高职学生崇高职业理想即社会主义职业理想,其核心内容是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培养职业理想对高职学生择业、就业、勤业、敬业,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着良好影响。由于诸多原因,一些高职学生职业理想意识不够清晰,对未来职业感到迷茫、困惑;一些高职学生有功利性倾向,他们把经济收入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追求高低的标准。一些学生热衷于比较热门的职业,随着“热门”职业不断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关调查表明:“在学校教育中你是否确立了职业理想”,没有确立职业理想的学生占49.8%,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想过的占37.5%,初步确立的只占12.7%;对于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35.5%的学生注重热门职业,47.2%的学生注重收入丰厚的职业,只有17.4%的学生注重专业对口职业。[6]针对高职学生实际,高职院校须重视提升学生的职业理想。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学在培育职业理想方面的主导作用。教育、引导高职生在确立个人的职业理想时,应把社会人才的需求动向与自身专业特长技能、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做到个人的需求、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在教学中适当结合专业的性质和特点,适时地设置职业理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职业理想教育相互统一,形成合力。同时,加强网络职业理想教育阵地建设,拓宽职业理想教育的渠道。通过加强高职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的主题教育网站,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和引导,促成他们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协调配合,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以及网络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分析、判断、选择,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今天,我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有着社会主义觉悟和理想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千千万万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理想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在努力培育学生职业技术的同时,务必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把学生对职业的深刻认知、充分实践以及深厚的职业情感转化、升华、内化为对职业的敬畏感并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使职业道德成为将来学生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保障。
作者:宋小红 赵耀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5).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聂利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4]董刚.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
[5]王宇苓.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6]张秀荣.农村籍高职学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 上一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探讨
-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