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19 04:06:24

导语: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任,导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师生关系及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本文在师生关系视野下,讨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及师生关系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探索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师生关系导师;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基本都是以导师为中心开展的,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导师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教师职业道德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行为,并增强导师与身份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以改进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1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及基本要求

1.1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

研究生导师师德是指导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可以增强导师的自律性,促进导师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帮助导师提高选择和判断能力,做出符合角色要求的言行。导师职业道德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教师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所形成的心理和价值意识;二是外在的生活行为习惯,是教师应遵从的行为规范。

1.2导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导师要做到:教书育人、依法执教;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为学生和社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1.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指在教学领域、人际交往领域与教育科研领域中违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害教师形象的行为或状态,其中未包括教师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1]。社会转型时期,受到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及西方不良思潮等的影响、高校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和影响,加上理想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师德失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理想淡化,逐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的缺失,行为出现偏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脱节、知行不一致;等等。

2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及其影响

2.1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师生关系,它既符合一般师生关系的普遍特征,又因其教育目的和过程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身份上为师生关系,教学上是导学关系,科研上是合作关系。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不仅仅是导学、知识授受的关系,师生之间还存在心理情感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2.2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的异化师生关系的异化是指割裂了师生关系的本意,扭曲了师生关系的本质。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冷漠化、利益化、紧张化、简单化[2]。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科研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与导师的冲突化、紧张化愈演愈烈,师生之间缺乏明确的角色和职责定位,情感缺失、淡化现象十分明显,而从属关系、雇佣关系、利益关系大行其道,师生冲突明显,导师与研究生存在对立或对抗等问题。

2.3师生关系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师生关系影响师生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师生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进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使研究生教育在引导和教育中取得实效。3师生关系视野下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3.1严把选聘关,将师德水平作为导师评聘的重要标准

研究生导师培养的是高级人才,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受到导师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高校首先要在导师选聘时严把职业道德关,完善教师选聘及工作制度的严密性,将导师的师德水平作为导师评聘的重要标准。

3.2加强教育培养,不断提升导师师德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高校要建立健全导师师德培训和教育机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导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如:由于导师的工作时间弹性大,主要工作场所在教室、实验室等,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学校和学院可利用“双周学习”等活动,结合工作适时加强师德教育和宣讲,营造师德建设的氛围;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利用学校官方网络媒体,为导师提供学习材料,促进导师不断进行认识提升,提高导师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3.3增进师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

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异化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是因师生双方角色差异而产生较难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建立健全对话制度,为师生交流提供固定的场所,增加交流机会,增进情感连接,促进师生双方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促使导师更多从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更好的起到教育和引领的作用,做好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引路人、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服务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伯乐。3.4建立冲突解决机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冲突不可避免,相对于导师来说,研究生处于弱势地位,遇到不利于自己发展的问题时,需要有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来表达意愿和维护权利,因此需要建立师生冲突的解决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协助处理研究生与导师的冲突,促进沟通理解,督促导师纠正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同时,利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的专业咨询和辅导,帮助研究生及时调整态度、情绪、认识等,调节师生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3.5加强监督激励,建立长效的师德评价机制

激励的实质是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3]。师德建设是系统工程,良好师德的形成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实行长效管理。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导师的师德要求,对各单位师德建设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并将师德水平作为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激励,对获得先进荣誉的教师的事迹进行宣传,发挥模范示范和引领作用。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指标可以对导师的指导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公正的考核,促进导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促使导师将师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理念和自觉行动。

作者:张晓庆 朱永梅 单位:燕山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功,徐建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5-97.

[2]何作井,李林,周震.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7,(6):41-43.

[3]吕首庆.论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作用[J].民风,2008,(17).

[4]王奎莉.新常态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路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7):100-107.

[5]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6]朱莉.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