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分析3篇
时间:2022-05-13 03:45:32
导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分析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为了出色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我们试图分两步走: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师德建设”方面的实际状况。其次,分析、反思和整合,探讨搞好“师德建设”工作的规律、途径和方法。1.现状调查。主要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搜集获取当前社会对于“师德建设”情况的反映信息,其中也包括师德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2.分析、反思和整合“师德建设”的有关经验、理论和举措,寻找并深入探讨搞好这项工作的规律、途径和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实际状况,主要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情况的反映,包括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教师问卷主要调查教师的道德自觉状况;家长和学生问卷主要调查舆论的情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1、陕西省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家长问卷);2、陕西省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3、陕西省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见附录:1、三种问卷)。这些问卷可以帮助我们从家长、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师德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在西安地区我们选择了西安市长安南路小学、西安市明德小、陕西师大雁塔校区附属小学和陕西师大长安校区附属小学等四所学校;在陕南、陕北各选择了一所小学,进行了实际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情况如下:1.对西安地区家长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们选择西安市不同地区的四所小学(包括其中一所小学的新校区)五年级的学生与学生家长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由各校校长负责安排、监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我们共发放家长问卷690份,回收586份,回收率为85%。2.对西安地区教师问卷调查的实施:本次调查选取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次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16份,全部回收并有效。这表明教师非常重视本次调查。3.对西安地区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使得本次调查的结果更加真实全面,我们采取了由学校统一发放问卷、统一回收的方法。本次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690份,全部回收并有效。4.对陕南、陕北两所小学的家长、教师以及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确保调查的质量,我们选择陕南、陕北地区的两所小学的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由各校校长负责安排、监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我们在陕南共发放家长问卷125份,学生问卷115份,教师问卷11份,回收率为100%;在陕北共发放家长问卷125份,学生问卷125份,教师问卷53份,回收率为100%。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显示:在西安地区被调查的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为总人数的88.8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更是占到了77.31%。在职称评定方面,取得二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到了受调查总人数的74.5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陕南、陕北两所学校被调查的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均超过了总人数的8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更是占到了77%以上。在职称评定方面,取得二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到了受调查总人数的84%左右。不难看出,目前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
2.关于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自我评价:西安地区被调查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中,有52.78%的教师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43.98%的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为“合格”。被调查的陕南教师全部认为自己达到了合格水平,陕北有92.45%的认为自己合格。在被调查的教师中,西安地区有91.20%的教师表示在对待家长时,可以做到耐心沟通。陕南、陕北分别有100%、96.23%的教师表示自己可以做到与家长耐心沟通。
3.在和谐民主气氛的营造方面,家长问卷反映:西安地区40.78%的家长认为很好;41.47%认为较好;当被问及孩子是否喜欢上学时,40.96%的家长认为孩子非常喜欢上学;43.17%的家长认为孩子比较喜欢上学。陕南、陕北95%以上的家长反映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程度高,孩子都较为喜欢上学。4.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心情况:西安地区90%以上的家长认为,任课教师能够做到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孩子的情况;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任课教师非常关心或者比较关心孩子;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老师很敬业,多数教师从来没有缺课现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约90%的家长认为教师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陕南陕北家长的反映情况差别不大。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情况来看:西安地区有90.29%的学生反映教师都很认真、备课很充分;8.12%的学生反映备课比较认真。在课堂上,老师耐心地启发引导的情况:有86.38%的学生反映老师能耐心地启发引导;70.43%的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充满热情;学生为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打分情况:74.93%的学生打优(90分以上),19.57%学生打良(80分以上),两项合计超过94.50%。陕南、陕北反映情况基本相同,个别项目也有差异。从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教师通过学习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师德行风建设,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等师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情况基本良好。
三、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我们对西安、陕南、陕北几所学校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之后,仍然发现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教师对于国家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认知、了解情况
调查发现:西安几所学校有57.41%的教师坦言自己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还有5.09%的教师根本不了解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陕南45.45%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陕北33.96%只了解一部分,有3.77%的教师表示根本不了解。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并不完全清楚。对于当前学校制定的相关师德考核规范,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具有很强的或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也有少部分教师感觉这些师德规范起不到什么作用,形同虚设。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对待学生及接受意见的情况
在问到教师对待学生能否做到一视同仁时,大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但仍有部分教师(23.61%)坦言自己“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做到一视同仁”,在某些时候,还不能做到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问家长及老师是否能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时,大部分回答能,有12.46%的家长回答个别老师能;2.73%的回答,不能。当孩子有不懂的问题时,家长反映有三分之一以上(35%)的孩子不太愿意或者不愿意向老师请教。调查显示:当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或意见时,多数学生反映教师能够虚心接受并改正但仍有10.87%的学生认为,老师能接受,但不能及时改正;2.32%的学生认为,老师面露不悦,不接受;2.17%的学生认为,老师会直接反驳甚至训斥。陕南一所学校有99.13%的学生反映教师对于自己的意见会直接反驳甚至训斥;陕北学校学生对于教师虚心接受并改正的回馈情况非常满意,达到了100%。
3.老师讽刺挖苦学生和打骂、体罚学生的情况
调查显示:西安几所学校65.22%的学生反映,老师从不讽刺挖苦学生;29.28%的学生反映,老师有时会讽刺挖苦学生;4.64%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学生。陕南学校98.62%的学生反映,老师从不讽刺挖苦学生;0.87%的学生反映,老师有时会讽刺挖苦学生;陕北学校92.80%的学生反映,老师从不讽刺挖苦学生;1.60%的学生反映,老师有时会讽刺挖苦学生;2.40%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学生。在问到自己是否有过打骂、体罚学生的问题时,西安地区有82.41%的老师表示“从未发生过”,陕南为81.82%,陕北为81.13%。而“偶尔会发生”的情况。西安地区16.67%的老师则表示会有,陕南为18.18%,陕北为18.87%。而在问到自己的同事中,是否有过打骂、体罚学生的情况时,西安地区有42.59%的老师则表示,在自己的同事中有此情况,陕南为63.63%,陕北为28.30%。这两组数据的变化说明,目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小学校园之中。西安地区有29.86%的家长回答,个别老师偶尔有体罚学生的情况;1.37%回答,大部分老师有;3.24%家长回答,有。三项相加有35%的家长认为教师有或者个别教师会有体罚学生的现象。而陕北84.00%的家长认为,个别老师偶尔有不尊重学生的情况。由此可见,体罚或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是师德建设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4.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约20%的教师几乎或从不与家长交流,有约28%的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不是十分满意;有超过70%的家长认为,教师会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尺度,有的地方比例更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部分教师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有小部分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向体罚;有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重视不够,与家长交流不够密切。这也是师德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教师工作中的倦怠情绪问题
调查发现:西安地区有35.65%的教师坦言自己对于教师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陕南教师有45.45%表示自己有倦怠情绪;41.51%的陕北教师对于教师这个工作存在倦怠情绪,58.49%的坦言存在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这个数据不容小觑,它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本职工作产生了厌倦、畏惧等情绪,特别是陕北这所学校,问题比较突出。这种情绪如果继续蔓延下去,不仅会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还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6.小学教师对师德建设情况的反映与建议
调查显示:西安、陕南、陕北教师一致认为,首先,当前学校和社会只注重教学成绩,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生活关心;其次,学校注重宣传教育,缺乏制度管理;再次,学校总是在师德出现问题后很重视,平常很少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教育。在谈到加强师德修养主要靠哪些因素时,三地区几所学校的教师均认为,应该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仅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道德的自觉性”,又要配合法律约束、严格管理和先进事迹引领。在选择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方式时,多数教师认为应该采取“奖惩结合,以奖为主”的方式对师德进行考核,并呼吁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教师们不仅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而且对于师德建设中的日常培训和制度管理普遍持肯定态度,大家认为平时的培训、完善的制度对于教师日常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7.关于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12%的家长反映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难以承受;73.38%反映,有负担,但可以承受;21.50%反映没什么负担。而30.80%的陕南家长觉得孩子没什么负担,有65.0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负担,但可以承受。90.04%的陕北家长觉得孩子的课业没什么负担。
四、对策与建议
我们根据以上对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清楚地感受到,学校师德建设的加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针对教师对于国家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认知、了解情况,必须继续加强师德有关规范的宣传、教育与学习。鉴于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中存在的“道德理想化”的缺陷,即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这种要求会妨碍对于相关内容的认知与履行。我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建议可以参照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际内容,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强调师生关系这个维度上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创设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学校应加大力气在营造景致优雅、书香浓郁、绿色人文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倡导尊重与关爱、平等与友好、宽容与互助、和谐与共处的新型师生关系。
3.加强组织管理,约束教师教育行为。为有效避免和杜绝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问题的发生,在各级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未真正具体出台有关“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的情况下,学校和地方教育机构,也可以暂时借鉴国外有关于教师的“朴素”的道德要求,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师对待学生与工作”要做到的“十不得”。即: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1)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2)不得无故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3)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4)不得做出有害学生学习、健康和安全的事,即必须做出合理的努力以保护学生不受对于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影响;(5)不得有意为难学生或贬低学生;(6)不得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别取向,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一个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7)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牟取私利;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8)不得泄漏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这种要求便于让教师记住并严格遵守那些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使我们的师德规范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生活发展的实际。第二,教师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上要做到:(9)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重要事实;(10)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尽管这些具体规定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但是,其细致具体的标准程度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4.建立完善家校网络信息沟通平台。积极调动和发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功能。借助社会和家长的力量优化完善学校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把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列入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之中,从而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教育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
5.针对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倦怠情绪问题,应当继续深入研究,深刻分析教师倦怠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制定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这是上世纪70年代人们首次提出了的心理问题,它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工作倦怠”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工作倦怠对于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与专业成长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影响工作满意度,会出现离职和旷职现象。由于丧失了工作热情和兴趣,员工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敷衍了事,甚至另谋他职。(2)影响人际关系,会出现对同事和工作对象情感上的疏远和冷漠。出现工作倦怠后,员工往往感到同事之间有太多的竞争,太多的矛盾等。这样员工就会不愿意与同事和服务对象交往,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严重妨碍了工作效率。(3)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过度的职业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释放和缓解,就会引起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和疾病。比如,生理上的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变差、容易生病等;心理上的症状有:挫折、愤怒、紧张、焦虑、神经质、恐惧等。总之,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严重地妨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身心理健康。当前,人们虽然提出了许多应对和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与方法,比如调整观念、散心调剂等。我们认为,丰富与提升学校组织文化,缔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因为,卓越的学校组织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这些功能都有助于消除或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情绪。
6.学校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营造舒适、良好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如,关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家庭成员的状况和生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助,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职称、职务晋升的平台,强化职业认同感,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本文来自于《当代教师教育》杂志。《当代教师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建君谢大慧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二篇
一、职业院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责任
作为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习得的,但由于认识能力、实践经历和环境等的差异,难以保证其与社会认可的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致性。故此,社会、组织、学校,势必施加外力影响,以实现个体职业道德与社会认可职业道德的同一。要实现社会认可的职业道德成为教师个体的道德自觉必然经历一个社会认知战胜个体认知的矛盾冲突过程,即职业道德内化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内化过程存在认知———服从———反思———同化———内化———外化等心理发生机制:
(一)认知过程
主要是指对社会认可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与掌握。凡做为教师,必须懂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具备相应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并通过考核者才可能获得教师从业资格或者从教岗位。
(二)服从过程
任何教师,无论其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道德规范如何评价,无论是否自愿,其必须服从,否则将受到惩罚。
(三)反思过程
在服从并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职业道德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及结果,从而对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四)同化过程
通过实践和反思,教师不再是被迫服从而是从实践中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智慧和价值,自愿接受并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
(五)内化过程
教师个体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国家、社会和学校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逐渐成为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追求。
(六)外化过程
就是职业道德开始由教师个人内隐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外在的、能够改造自身和他人的客观行为,成为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使教师的职业言行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换了一个人”。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个人的主观追求,也需要外界的动力和压力,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抛开校园外的社会因素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学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修炼的场所。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关系,其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对于与自己具有隶属关系的教师,职业院校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责任就在于促使这种内化过程的加速实现。
二、职业院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责任担当
职业院校只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公益行单位,不可能强求其解决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本文的研究故此局限于“其所能为”。
(一)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工作
1.使职业院校教师掌握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一名教师的无条件的要求,无论自愿还是被迫。通过教育培训,使教师掌握国家层面的、行业层面的、学校层面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执行、遵守规范的前提条件。
2.使教师掌握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教育培训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起根本性作用的因素还必须是教师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修养活动。但能否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能否掌握科学的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则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加速完成。
3.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的效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营造弘扬、倡导高尚职业道德分为,就是在表明职业院校的态度和要求,向从教者传达了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的意志,使教师懂得不论自己是否真正接受都必须服从,不得违之,由此可以保证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
4.刺激教师形成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和动机。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底线要求,在教师资格证的定期注册、在教师的岗位职务聘任、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在绩效工资实施等环节都提出了“师德一票否决”而彰显其尊严。教师的德行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教师要想在教育职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培训有助于教师分辨是非、明确责任,不断提高自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环境
教师的职业道德成长不是闭门修炼的结果,有赖于良好的道德环境建设。
1.领导的品质与作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校长为首的职业院校领导成员的个人品质直接影响着对教师进行的显性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良好校风的形成。以身作则,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到教职工中,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校园,有利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验证、认可、内化。
2.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在一个显失公平的、难以展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组织环境中,要求组织内所有的人员自觉恪守职业道德是一件缺乏合理性的。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开展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对于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情,确保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
3.实施科学管理。职业院校的教师群体是善于思维、反应敏感、高度自尊的人群,其对于公平、公正有更多的感受和需求。学校必须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在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减少教师群体的负面感受。否则,你如何要求对学校管理牢骚满腹的人去“修行“师德,践行“师道”?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物化的校园理念器物时时给人以警醒,和谐舒适美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给人良好的心境。“校园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校园之“文”,可“化”校内一切可化之人。也同样会在教师身上发生反应。教师的备课环境、上课环境、就餐环境、业余文化生活环境等的改善,都不可小觑。
(三)提升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领导、同事、学生们更多的认可。教学绩效的改进,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的自信和快乐。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增强,道德智慧的提升,有助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形成。为此,职业院校要多视角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多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1.分层开展不同群体的专业培训。对于新入职教师可以同“师徒结对”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训,重点在于提升岗位的适应性;对于中年教师的重点在于总结形成自己的职业个性,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作用;对于老年教师的重点在于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性总结和概括,更好地发挥示范和传帮带的总用。
2.开展行动研究式培训。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难以实现“纯粹”的培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将自己遇到的各种难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3.选派参加企业实践。国家规定职业院校教师每两年要有不少于三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督促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安排在职教师能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改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心理条件
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招生形势的困窘、心理越来越不成熟的学生、岗位聘任的竞争、绩效工资的考核、管理者的无限作为等,使得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生存压力,焦虑、紧张、抑郁、身心疲惫、沮丧低落、生气易怒、烦躁发火等情绪,使得一些教师常常存在无精打采、丢三落四、消极应付、对学生简单粗暴的状况。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教师“心境”。为此,职业院校要特别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调适疏导的方法指导。
1.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学习和工作、乐于助人和与人交往,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发挥出来,并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健康的心理是个体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引导教师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技术方法;学校各级领导可以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给教师以倾诉、缓解压力的支持;可以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教师个体进行心理调适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有助于教师克服消极、低落、紧张的情绪,真正展现自己的道德本质。
2.加强人文关怀。教师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教师不是机器,也有喜怒哀乐愁。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在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有必要开展生活质量管理,学校的领导、工会等组织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心教师的婚姻家庭生活状况。学校要开展文娱活动、研讨交流等活动,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
3.实施职业规划管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所有教师的情怀,而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说面对的往往只是一堆待分拣调理的“萝卜缨子”,缺乏“成就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动力,很少感受到职业成功的快乐,除了职称职务的晋升外,不明白自己将走向何方?为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为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的教师设计发展通道,激发教师持续不断的职业发展动力。
(五)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压力性措施
1.开展法制教育。道德规范的内化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受到否定和相应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的互动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趋利避害”的天性条件反射般地影响着人们道德内化过程的实现过程。因此,道德和法律作为两种最为重要的社会规范,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出礼则入刑”,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加强法制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必要保证。
2.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健全是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保证。学校要进一步健全考勤制度、教学常规、教学质量标准、教案书写规范、家访制度、教师行为标准等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公开,严格执行,维护制度权威。
3.加强职业道德评价工作。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形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过程。从最初“无条件执行”到自觉的习惯性行为,离不开社会的、学校的道德评价的影响。而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师德评价往往起到方向性作用。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师德评价就是一种肯定、一种成功。职业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设置“接地气”的评价要素指标,把平时考察和学期、学年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通过“一票否决”等来体现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价值。(本文来自于《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杂志。《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在实践中促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就道德现象而言,其是人类在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因而,就人类个体“凝道成德”的过程来说,也必然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完成的。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在解决道德冲突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一)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产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需求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作为职业教育劳动的实践者,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同事、个人与学生、个人与职业的关系,他们处于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中。在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困境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就会产生对职业道德智慧的需要与追求,才能逐渐形成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二)能够切身体会道德在解决道德冲突过程中的力量和价值实践就是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实践中能够分清道德观念的是非,能够评价道德价值的大小,从而对其产生亲近感。使得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接受逐渐由被动服从到主动接受、追求,有助于其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接受的自觉性的提高。
(三)在实践中磨练职业道德意志依康德而言,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意志力的培养,在于使其认同,形成一种责任、一种指向灵魂的善,在道德行为中依据主观的道德法则拥有道德判断及道德选择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各种教育冲突、面对自身存在的“先天”的非道德因素,教师们时时刻刻不处于一种道德判断和选择过程,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不断战胜自我而倾向于“德行”的过程。
(四)在解决冲突过程中,掌握和发展自己的道德智慧,强化职业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每天都在接触学生、接触学生家长,应对着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在各种道德冲突的情境中,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变为自己切实能够解决道德冲突的行为能力。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体会着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职业的义务、职业的良心、职业的责任、职业的荣誉、职业的幸福的观念就会逐渐形成。
(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实践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也是职业道德品质价值实现的场所。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由有意识地把掌握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运用于实践,到逐渐将其转化为对自己履行职业责任与义务的真诚信奉,实现了“内化于心”的过程,成为自己践行职业道德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在实践活动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着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着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实现“外化于行”的升华。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有利地位,要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实质,开渠引水,努力承担起推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责任。
作者:王玉涛王刚郭兴民工作单位: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第三篇
一、当前受社会环境不良风气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教师中确实存在有悖于师德现象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不思进取
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用自以为已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指导思维活跃、想法新奇的学生。他们只是重复了相同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换取缺少价值的教学业绩。
2.缺少对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尤为严重的是,学生犯错误连及家长,不尊重家长,不但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家长,使学校教育同家长走上了对立。
3.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直接表现是出岗不出力,评职称之前努力工作,评职称之后消极对待,抓紧一切时间私自办班、有偿家教,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二、产生不和谐师德现象的原因
1.长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教师受到包括金钱、荣誉、权利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引起了心理上的不平衡,随之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师德现象。
2.现行的高考、中考指挥棒及学生家长的社会评价突出强调学生成绩在教师考评中的作用,导致教师重业轻德,注重教书,轻视育人。
3.师德评价体系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客观评价教师的价值体现,师德的现实表现未能同奖罚、评职、晋级真正挂钩,由此影响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4.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造成师生关系不平等。这种教学观念忽略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才是学校的主人,缺少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没能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心理不健康。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社会关于教师的“热点问题”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增加了教师培养教育的难度,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不和谐师德现象的出现。
6.部分教师为了工作而工作,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师德能力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1.意义
(1)师德建设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才能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养的不断提高。(2)师德建设能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责任感是教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断内化,通过一系列的感悟、反思逐渐形成的。随着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会更加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从而对教书育人的事业更有担当。(3)师德建设有助于展示教师在社会上良好的精神面貌。个别教师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利用工作之便接受学生家长吃请,收受礼金,导致许多社会矛盾的出现,这种行为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通过师德建设可以纠正教师有悖于师德的行为,达到净化校园风气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学生的社会影响,能促进社会和谐。(4)师德建设能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爱心是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师德建设,逐步培养教师的爱心。
2.师德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1)通过“三力合一”抓好师德行为的内化工作。“三力”即内在张力、潜在魅力、外在活力。通过教师不断的内化自觉行为使教师的师德更加高尚。(2)我们都渴望倾诉,却很少有人能静心倾听。通过学校领导倾听教师的“倾诉”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走近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倾听教师的建议与意见,通过沟通和思想上的交流,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培养责任感,使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统一,产生内在驱动力,自觉加强自身修养。(3)让每位教师各得其所,安排给教师的工作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干,满足每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实现每个人的职业理想,学校的管理机制必须为此提供平台和支持。做好教师引导工作,让其正确定位自我,提升师德品位。(4)设立校内教师最高荣誉奖———“师德标兵”。学校通过学生及家长评选出学校的“师德标兵”,用他们的行为感染大家。大力宣传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让全体教师充分感受到最美教师的价值所在。(5)通过“特色办学,内涵引领”,在校园营造舆论氛围,用学校的文化气息来感染教师,让他们在这种浓郁的育人氛围中自觉锤炼高尚师德。(6)严格执行抚顺市师德处罚规定。定期强化学习,强化约束,将人性化的管理与制度约束有机统一。对违反规定的严格予以处理,起到严明纪律、警示大家的目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重视师德建设,努力做到以美养德、德美并重,以才养德、德才兼备,以智养德、德智并重。用教师健康的人格去唤醒学生,让教师成为孩子心中最美、最值得信赖的教师。
作者:胡建军工作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章党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校
- 上一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困境分析
- 下一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