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3篇
时间:2022-04-21 03:22:59
导语: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将目光主要放在如何设置专业科目以及专业课程的教育方面,很少会特别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往往认为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与专业设置直接相关,因此学校更多关注职业学校开展的专业课程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毕业生,从而忽略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否也符合社会和企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不仅如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都只是将它作为道德课程的一个次要部分,在德育课程中一带而过,颇有点蜻蜓点水的意味,很少有学校会将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开设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这就造成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少、课时短的现象,职业道德教育成了完完全全的“副科”。
2、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多为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
职业道德教育可分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层次。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开展的大多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也就是从业人员普遍遵循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该行业从业人员所应该具有的行业规范则往往被忽略。这种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现在更多的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课本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至于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从业者,则不在讲授范围之内。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学校与行业、企业缺乏联系,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只能泛泛而谈,不能涉及到行业、企业对从业者的真正要求。
3、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评价体系单一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安排的特点,一般都将基础文化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这样有利于在以后的学期里集中、系统的安排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最后一学期则安排为实习。这种课程设置与安排就使得学生在就业前不再接受理论课教学,也就更谈不上继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另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以书面考试的为主,由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决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学生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是已经符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了,从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4、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缺乏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即讲授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为德育课教师,专职从事职业道德教育和研究的教师非常少,而普通德育课教师由于缺乏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对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缺乏了解。并且,在学校中常常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师的教育任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实习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辅人员似乎不承担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缺乏一个职业道德养成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应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有的时候是其他任何课程没有办法比拟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将职业道德教育深深植入其校园文化当中,让学生在校期间时时刻刻都了解和牢记自己作为未来企业员工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从而能够使得他们主动、自觉地重视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从而使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一部分。
2、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习、实训结合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多。而职业道德教育同样也应该与学生实习、实训结合起来,使学生经过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个体自觉努力,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法也在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进一步进行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中等职业学校能够更好、更快地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企业也能够主动向学校提出对未来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再次,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习、实训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管理者、劳动模范走进学校,通过座谈会或开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当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的真正诉求。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学校主动联络企业单位,要求企业在其学生实习过程中适时的穿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发挥企业中劳动模范或工作标兵的“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同时,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3、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提高师资力量
首先,学校应重视培养专职教师讲授和研究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大规模、拥有足够师资力量的中职学校,应该尽力培养出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培养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等各方面。专职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前最新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应该研究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提高授课技巧,使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了解企业对其员工职业素养需求的新窗口,以此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学校通过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有些中职学校规模小、师资力量缺乏,没有条件聘请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进修和培训,培养其他科目教师成为合格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再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拥有一支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学校其他成员不承担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职业学校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职业道德”理念,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之所谓“合格”,不仅意味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合格,还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从而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形成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全员教育的局面。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本文作者:陈静工作单位:江苏汽车技师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师德指对教师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师德修养是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而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它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对于有思想、有个性、可塑性强的学生,讲授“思政”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抱何种态度,道德风貌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升华,并且此类影响将是潜在和无形、长远和深刻的。对职业道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师范端庄,学明德尊”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出现,开启了我国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化之路。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以身作则,一言传身教”等高尚的职业道德思想激励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时下,职业道德依然为大家热议,尤其近期出现了很多教师失德甚至违法伤害学生的案例。虽然没有大量专业性实证研究来表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道德风尚不比从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确实存在大量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身份、有悖其角色的行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一)职业责任意识的缺乏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一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责任,不管你自身是否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是培养、完善学生的道德境界。但由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负面因素影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对工作浮躁敷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看作是自我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份终身旱涝保收的工作,而非钟爱的事业。有些教师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空而大,成效显现周期长,没有意识到自身责任,更没有上升到“传承高尚品德,传播高远理想”的高度来谋求自身发展。这种事业心和荣誉感长期的自我缺失,势必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热情。
(二)自身示范效应的忽视
教书育人是教育活动的宗旨,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然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自身却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仅将道德范畴的理论提供给学生就行,没有看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自身更是校园里最为重要的师表,是更加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试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都上课迟到、讲课只会读教案、开工作例会交头接耳、做学术研究造假,甚至过马路闯红灯、谈笑间爆粗口、公共区域吸烟等等,这样怎能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做到道德水准提升?其实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俗话说“师者,人之范也”。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课堂或者在校期间,而是其终生。教师自身的行为,对依赖和敬重他的学生来说,是学习做人的路碑,也是表率和楷模,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职业理解追求的偏差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基本要求,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某机构曾对北京、上海高校教师作过调查:当问到如有可能,是否愿意离开教育工作岗位时,40%的男性教师表示愿意,原因竟是工资待遇一般,工作没有积极性。有近70%的学校领导和5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事业的进取心、服务意识淡薄,相反表现出高高在上,脱离学生脱离社会需要,缺乏为高等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对职业生涯的追求物质化。表现为懒于专心科研、教学得过且过,认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就有了基本保障。有公众笑讽如今高校成为了某些高学历教育者的“青年疗养院”。某些高学历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不愿意登讲台讲课,认为技术含量低,这是轻教学重科研,专注“职称职级”带来的副产品。其实常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并不轻松,更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刻苦专研,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
(一)外因:职业道德建设和考评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应具备合理的培养、激励及监督等制度设计和作用。目前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普遍缺位,制度设计不健全,以致出现培养、激励及监督目标和导向抽象模糊、偏激失衡的状况。比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培养导向就过于抽象空洞,难以使高校教师进行自我定位;比如以少数高尚的典型为激励导向,就存在偏激失衡的消极影响,其实不是只有身患重症甚至死亡,或为高校教育工作一辈子,在讲台上倒下的教师们才能足以震撼人心,这样会让普通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感到似乎离自己比较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很难发生关系。再如监督制度设计,似乎只要不出现教育事故,学生没有大的教学争议,教学工作就已完成好了,等等。这些导向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自我定位,从而也给自身道德素质提升带来困境。职业道德考察应是教师考评机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情况是,长期以来,在对教师的公开招考、年度考评与工作量计算中,缺乏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硬性考察,仅看是否毕业于名牌院校,是否拥有博士学位等,这种标准的导向作用很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传声筒,将教学行为看作个体行为,从而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放松自身道德修养。
(二)内因:职业责任不明确
教师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法律目前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以“量”的要求貌似很容易达到,但对教师工作“质”的标准则难以衡量。教师的基本责任是培养学生、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责任则是立德树人、净化灵魂、塑造信仰、激发理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授课,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交给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干部去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而是大学生道德灵魂的领路人,更要用自身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尚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途径
(一)外部环境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层面共同推进的社会工程,外部环境的构建是职业道德提升的基础和载体。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齐抓共管机制,落实基础保障;其次,要着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关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实际困难,关注其心理健康;最后,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选树教师党员先进典型,强化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内化机制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职业道德提升的内化机制,不论是招考培训,还是奖惩考评,其目的都是为了转变教师的道德自律行为,进而使内在的道德力量外化为教师高尚人格和责任感。第一,要建立完善职业道德激励引导机制。对职业道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职业道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职业道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例如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职业道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第二,要建立完善职业道德建设考评机制。要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职业道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职业道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档案,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三)强化责任意识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有何种特殊天赋、能力,都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教师是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认识履行职业责任的必要性,经过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转化为教师本身内在需求,进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觉悟逐步得到升华,形成高尚的职业品格和宗旨意识。这一过程需要做出下列两个方面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一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职业责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关键所在,明确教师职业责任的最大作用是使责任感成为自我品质,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对职业生涯精准定位和执著追求,将专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信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道德的自我提升。二是要强化职业道德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领会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强化教师职业责任和道德意识。通过学习教育和自觉监督来促进教师获得内在道德上进心和自我行为规则,稍有逾越时心中便有约束,切实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职责。
职业道德问题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是长期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为职业道德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内化机制,为教师自觉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奠定制度基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不断自我提升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
本文作者:付春华工作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选人用人都把道德素质作为首选条件。还要看到,市场经济带有趋利性、盲目性,其负面效应会引发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和个人缺失职业道德,不择手段追求企业或个人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级技术人才。
2.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道德是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贯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办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3.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就业和发展事业的客观要求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实现就业和创业,不仅需要具备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高职院校要始终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客观要求。
4.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社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迫切要求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三大领域,其中职业生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整个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显著位置。加强和改善职业道德,对改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将起到关键性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主体,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各行业职业道德状况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将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少开或不开规定课程;二是任意压缩德育课的课时,扩大授课班级规模;三是减少经费投入,忽视实践教学;四是弄虚作假,以应付上级对德育课程教学情况的各种检查。因此,在部分高职院校,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工作没有起色,德育优先变成了德育滞后。
2.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不同程度地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一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枯燥、呆板、教条化、书本化。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以满堂灌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重讲解轻引导、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人对道德规范的服从与遵循,忽视职业道德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服务与促进作用。忽视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的培养,缺乏对学生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现实职业活动中的种种问题时无所适从,是非难辨。”[2]
3.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教师侧重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仅仅在第六章第一节阐述了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由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的限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进行粗略介绍,不能结合具体行业对职业道德进行专门性讲解,这些均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特点不突出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进行一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强调作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而对各具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力度不够。有些教师对行业职业道德研究不够深入,对此内容的讲解往往泛泛而谈,一带而过。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高职院校依赖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带队教师及相关人员很少指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和实践行业职业道德。
5.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
部分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求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专业课程和考证方面,对于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课程则不重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课、逃课、旷课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学生到课率普遍不高,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三、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与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3]因此,高职院校及其领导应当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还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2.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外,还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相关的职业道德课程,例如,针对师范专业学生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医生职业道德”课程。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操、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系统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严格选拔,加强德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素养、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生成。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德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从事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既要鼓励德育课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进修学习相关理论课程,还要创造条件组织德育课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直观感受职业道德的内涵,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从事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岗位能手等给学生作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讲座。
4.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课堂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一,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需要。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广泛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第三,完善教学手段。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应该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广泛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资料进行授课,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多样性。
5.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这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所以,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德育课程来完成,必须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理论融合,必须依靠多门课程的合力来推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多为专业课,专业课程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含职业道德的内容。实践证明,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充实、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受学生欢迎。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给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等问题,帮助学生详细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课教学“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6.重视实践环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业性,只有通过实践环节,学生才能深入领会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才能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职业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依赖理论灌输,还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要定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邀请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职业要求、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规范,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体验职业道德规范;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做兼职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关于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的社会调查。
7.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已快速进入信息化社会,“当代大学生几乎全部是网民,他们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5]高职院校应结合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新变化,努力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第一,加强校园网建设,筹建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开发职业道德教育网络资源,搜集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宣传和介绍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第二,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网络课堂,把教师授课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文字与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网络课堂中,使学生通过网络课堂获取更多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识和信息。第三,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工人员要通过手机媒体、电子邮件、QQ、MSN、博客、微博等形式,围绕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价值观。总之,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而且对于营造全社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作者:侯志强工作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中学德育课学生品德培养
- 下一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