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道德探索
时间:2022-01-01 03:30:39
导语:网络舆情下道德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王燕红工作单位:集美大学
(一)客观因素———网络舆情环境自身特点网络作为现今社会一个承载舆论情况的公共平台,已经成为舆情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渠道。作为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网络舆情的特点十分显著:一是突发性且传播速度极快,一个热点事件、一种情绪化的观点,一副夺人眼球的图片,甚至是寥寥几字的微博,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不需要任何预兆或准备,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中自由地进行意见表达,个体意见可引起网友间思想上的相互认同或碰撞,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势力。二是网络覆盖面广泛,不受地域控制,网民身份隐蔽,因此传播内容随意、主观性,偏差性,价值观多元化,舆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大学生本身即是网络平台的重要群体,对于热点事件等舆情内容有着密切的关注,并且反应迅速,因此在舆情内容出现偏差时,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即有可能发生。(二)主观因素———大学生自身特点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又还没有完全形成,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面对网络平台充斥而来的各种信息,对舆情内容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判断,还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其行为极易受网络空间的舆情内容影响。网络中的淫秽、反动等污染精神的信息、带有主观偏差性的舆情内容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同时大学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尤其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极为敏感,从而行为出格,演变成引发网络道德危机中的一员,或升级为网络罪犯。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对策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因此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应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将监管工作纳入到高校日常管理中来,严密部署,切实保障监管实效。加强网络舆情监管,首先,要做好监管制度建设,可以实行网络平台和领导双重负责制,即“网络平台运营者负责、主管领导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一旦出现舆情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追究责任人相应责任。当然,在日常监管过程中,我们更要重视预防机制建设,重视预防和及时发现个体大学生失范行为,逐步补充完善舆情引导系统、组织协调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等,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明确分工,各个网络平台负责各自信息管理,高校领导统一指挥协调,防止问题堆积和矛盾扩大,防止主观偏差的信息扩大传播。各个网络平台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管理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定期对各个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保证第一时间对舆情信息引导反馈,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舆情信息,预防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二)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层出不穷,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责任作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层次,并对其他道德要素起着统摄作用。大学生只有以责任为前提、以道德为基础,才会有“德”可言,表现在: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等方面;面对一个网络事件或热点问题时,大学生在参与事件或发表意见时,首先应有的是网络责任意识,在高校及时有效的舆情引导下,大学生应认识到即使是隐匿身份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具有社会责任的义务和权利,对自己的网络言行,应时时刻刻受到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三)构建舆情德育的“微博”新平台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新形式不断更新换代,如在博客、QQ、网络游戏、社交网站上交友等之后,新型网络形式———“微博”登上了网络舞台。近些年微博的用户数量迅猛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者有人称之为“微革命”。而在这场“微革命”中,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务,喜好新形式成为了主角。因此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地采用微博新平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止道德失范行为。首先,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将思想真实地表达在他们的微博中,教育者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微博”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学生更易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同时,教育者也可开通微博,让自己的生活方式、观念呈现在“微博”中,吸引学生点击,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次,通过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班级微博、社团微博、后勤微博等交流平台与学生互动,以第一时间掌握不同群体大学生各自的舆情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以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各舆情信息。另外,应加大微博信息的监管力度。微博信息量大,信息简单容易,某些煽动者不时制造一些谣言扰乱校园的正常生活,而在突发的重大社会事件中,谣言往往又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同时要加大对校园微博文化的监管,提高对信息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对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防微杜渐,预防和规制道德失范行为。(四)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能更好地提升丰富大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感。一方面高校要开展主题鲜明、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大学校园高尚的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消除紧张、压抑、空虚情绪,提升境界,陶冶情操,避免在舆情环境下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旋律,让健康、积极、活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错误、消极、颓废、偏颇的观念的渗透影响,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培养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完善道德人格。(五)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涉及到的网络生活又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很大一部分道德失范行为都有可能触碰到道德的底线———法律,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致力于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道德内容,绝大多数都鲜明地体现在我国法律体系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收养法、婚姻法之中。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以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为背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切实开展基础法律知识教育,结合当前典型的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采用模拟法庭、心理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各专业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兴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中得到教育,做到知法、懂法,并在网络舆情环境中做到自觉守法。
- 上一篇:矿企职业道德探究
- 下一篇:小议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