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德育课教学的渗透
时间:2022-02-27 03:45:11
导语:工匠精神在德育课教学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数以万计技术过硬且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来开启新征程。中职德育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德育教师,应注重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理念和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充分将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各学期德育课程教学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育人效果。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德育课;渗透
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重要保障。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主要内涵概括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几个方面。“工匠精神”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谋取生活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众所周知,中职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输送到企业工作。作为企业的一线员工,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因为它既是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职业价值取向的最佳体现。
一、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学校德育教学中要培养和体现工匠精神,就必须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好的德育课就像融化在汤里的盐,味道无处不在却并不显形,这就需要教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综上,笔者认为,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2.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不再依靠劳动密集型的成本优势,而是依靠高素质的现代高技术人才,也就是要体现技术人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创新卓越、品质卓越、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对于今后走上企业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应该在岗位上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爱岗敬业,遵守工作纪律,做一名当代技工院校的优秀青年。“敬业”是学生能够做到最基础最容易理解的内涵。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个人层面上谈,从业者应满腔热情地对待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从而敬畏职业。纵观世界发达制造业国家,都是得益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果。成功的职业教育,首推的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工匠精神。我国现行的技能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这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我国走上工业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基础。目前,各企业都要求员工具备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观念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学校接受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引领中职生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理念。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德育教师都应充分地意识到此重任,尤其是中职阶段作为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中职学生比较特殊的阶段。德育课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企业锻炼、教学技能竞赛、专家访谈等方式,体验工匠精神,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科研领域的优秀“工匠”。同时,不忘引导学生,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循序渐进地长期培养;并告诉学生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立志向“工匠”的方向前行。2.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师应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与之对应的德育主题活动,并结合实际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德育课堂教学中。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是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线,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培养教育,力争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育人效果,是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应当花时间和精力深思的一个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等。综上,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和反思。如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多元化,可采用合作课堂、案例分析法、体验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效果。比如笔者曾进行过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认知的微课教学设计案例,就是将情景教学和合作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全班同学先自由分组,以4人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并且给自己的小组取名。然后布置课前任务。预先了解职业认知和工匠精神的内容,每个小组都结合资料与生活,分享对工匠精神的见解。课堂分成四个小模块,即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与职业认知、“工匠精神”与焊接、笔者学校焊接专业与“工匠精神”,让学生对四个模块都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发表的看法必须是本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并代表本组观点,这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工匠精神”博大精深,把抽象的精神思想具体传授给学生是主要难题。本课结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以职业认知为载体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与之融合,结合焊接专业和人物实例剖析讲解,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深入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精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学习和工作态度。3.形成一套适宜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德育课教师基于多元性、开放性、可实施性等原则,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评价实际上就是针对其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为确保评价考核方式客观、不跑偏,就要必须做好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工作。笔者认为,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可采用:“课中学习效果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工匠精神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测评+实践活动”这种多元化的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活动、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沟通和借鉴,形成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最后,评估结果统一采用学分制并详细记入学生的档案中。总之,切勿过度注重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4.在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中融入工匠精神。长期以来我国注重产品“数量”,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使得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由于缺乏对高质量的追求,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是让每一位技术技能学习者找回自己的定位和自我价值的所在,从而发挥出自我的本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中职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融会贯通,用工匠精神中的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来规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行为,用工匠精神的追求卓越、永争一流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端正工作态度,用工匠精神的开拓创新来激励自己在技能技术学习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精诚团结和合作共赢来提高团队合作意识。5.校园文化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宣传氛围,利用时代楷模和优秀毕业生塑造具体的工匠人物,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具体的工匠精神。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为例。“树匠心,育匠人”是笔者学校执行的教学理念,把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德技双收”。要让工匠精神真正扎根于校园的沃土,彰显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课堂文化。每年青年世界技能日、全国创业创校比赛、全区中职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全校性工匠精神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和树立学生成为大国工匠的坚定信念;其次,加强工匠精神宣传,让更多“伟大的大国工匠”“智慧的匠心青年”能够从幕后走向舞台,成为青年学生追捧的“明星”和学习榜样。在一些主题活动课中德育教师应选择《大国工匠》《辉煌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等精彩纪录片或电影,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自觉把我的梦与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的事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尊师重教、崇尚技能、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徐健锐.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透视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成功因素[J].江苏教育研究,2014(30).
[2]江苏省教育厅组编.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汇编与解读[C].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4]宋健.质疑爱因斯坦呼唤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12.
作者:张洁 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 上一篇:中职学校体验式德育探索
- 下一篇:强国理念中职德育体系构建
精品范文
3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