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如何应对消费异化
时间:2022-12-27 09:00:00
导语:学校德育如何应对消费异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消费异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般指消费与“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相背离,使消费从满足需要的手段变成满足欲求的手段,欲通过消费彰显自己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权力等,以对物的占有为衡量生活幸福与美好的指标,使物成为主人,人变成物的奴隶,可以认定为是一种扭曲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
一、消费异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困惑
青少年的饮食消费追广告、服装消费追名牌、娱乐消费追时尚等消费方式已带有明显的符号价值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主义特征。消费异化在给社会伦理、价值取向、个性发展等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以下的困惑。(一)学校德育的价值如何体现。面对复杂的环境,学校德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立场问题,消费并不完全是个人私事,还关乎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诸多领域。我们如何弄清学校的消费教育是否必要?条件是否成熟?学校德育如何在对学生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的引领、约束甚至限制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约束和限制究竟是利还是弊?(二)学校德育的目标如何实现。学校德育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面对“消费主义”文化中虚荣、攀比、炫耀等不良意识和高消费体现高存在感等错误价值判断的影响,学校德育如何引导学生用物质以外的东西来满足学生社会、心理及精神成长的需要?如何削弱消费主义的影响,实现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三)学校德育的内容如何选择。过去以从事艰苦的劳动为荣,现在崇尚创新创意;过去以艰苦朴素的生活为荣,现在推崇时尚潮流;过去强调欲望的节制,现在重视需要的满足。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规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思潮和理念中丧失殆尽。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但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是学校德育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大困惑。
消费异化给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价值取向带来很大冲击,对学校德育也是新的挑战。学校只有在实践中明确德育的使命和立场,确立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才能有效应对消费异化的挑战。(一)树立“有道德地消费”的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消费生态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生态行为,必须首先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生态消费观,以方便快捷、简朴健康为目标,倡导“够用就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科学合理消费,摒弃“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误区。因此,要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改变追求“最新、最多、最好”等浪费资源、不利于环保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价值判断标准,使学生能够从日常微小的生活消费入手,逐步转变消费观念,自觉控制消费行为,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选择。2.培养学生维护社会平等的消费正义观。平等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体现为精神追求和信仰上的相互理解,也应体现在物质消费能力和水平上的彼此尊重。学校要引导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同学及他人的关系,明确消费只是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能力的强弱也不是衡量人高低贵贱的标准;明确秉持平等的消费理念既是社会公正平等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学生要在消费中体验到个体的完满和幸福,就要树立平等消费的正义观,明了自己消费行为的社会存在价值。3.培养学生继承优良的传统消费价值观。“崇俭”是中华民族传统消费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的优良品质之一。“俭”是一种节约,适可而止,不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俭是聚宝盆”“勤俭持家”等中国人崇尚的言行,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消费生活中的主要价值规范。“勤俭”“节约”等不仅是我国传统消费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在中国当今现实的国情条件下仍具有很大的提倡和存在价值。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节俭消费教育,在历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中节俭消费都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消费价值观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髓。(二)遵循“有引领地消费”的德育原则。1.尊重消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消费是一种自主性行为,消费者就是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为自己的人生赋值和定位。受消费异化的影响,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学校德育必须通过赋予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品位,来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而使他们自主地选择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上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2.坚持消费教育内容的方向性。消费教育的内容应超越技术层面,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正确幸福观、审美观的价值导向,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赋予消费教育以方向性。这就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积极生活的内在需要,提高消费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自觉能力,抵制欲望的诱惑,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消费价值观念。3.挖掘消费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国内消费环境的成熟状况、与消费关系密切学科的发展情况等,都会不断地赋予消费教育内容以新内涵。因此,消费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消费教育内容当中去,实现消费教育内容的创新。4.分辨消费主体行为的真实性。借助传媒的力量,符号消费能够刺激人的消费欲望,成为消费行为的主宰,导致无法分辨清楚是客观需求还是主观欲望。这种价值符号消费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内心的某些渴望和虚荣,使其放弃现实而沉溺于幻想,4陷入非理性消费。因此,培养学生自我认同应建立在真实且具有稳定价值的社会环境中。5.发挥消费教育的示范性。消费教育要正视物质消费的存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消费,但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通过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物质消费行为。同时,促进学生消费行为的改进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社会良好消费风气的示范性,家长正确消费行为的示范性,以及同伴群体健康消费文化的引领和示范。(三)选择“有生活地消费”的德育方法。1.教育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消费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应对消费异化必须与教育对象日益丰富的经济生活相对应,将德育理想与学生现实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理想主义和享乐主义,密切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避免虚荣和攀比,鼓励学生中简单适度的消费行为,间接遏制高端名牌消费。告诉学生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是获得自身满足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现在的学生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很高,比如购买精装书籍、高端旅游等。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要适时、适度、适可而止,学校德育要实现学生消费观的转型,就必须走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搞清楚学生中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究竟是外在诱惑,还是内在需要,鼓励学生明明白白地消费,使消费成为既满足自主需要、又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行为。2.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消费主题参观、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亲自观察和访谈人们在消费中存在的一些消费理念、消费行为甚至消费价值判断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正确消费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消费观教育的专题讲座,请消费理论研究专家或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结合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实际、消费经历等,给学生提供科学的理性消费建议;或在特定的学期开设以消费知识和消费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或成立各种学生消费研究会,开展模拟消费演练;或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活动;或成立学生社团,就学校某种消费现象进行讨论、辩论,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形成学校科学、健康的消费环境,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3.净化学生“生活世界”的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消费观教育要利用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和传播功能对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发挥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消费观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联合工商、社区等部门,净化校园的外部环境。许多学校周围都有网吧、饭店、KTV、台球社等娱乐场所,为学生不良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助长了校园不良消费风气,甚至干扰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与相关部门联系,加强整顿与治理,还学生一个清净的外部环境。其次,净化校园内部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师生创设共同成长的空间。
作者:崔立宏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方法
- 下一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