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14 08:23:56
导语: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实施效果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质量。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后,师德教育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主导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相对滞后,学校办学条件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稳定、学生入学升学不顺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发展,在当前既定的条件下,只有把内在动因的师德教育巩固提升,才能有效缓解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瓶颈。
关键词:教育;师德;民族地区
从职业价值上评价,教师是各类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与广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和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存在“唇亡齿寒”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教育条件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开展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实践,将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师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开展师德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民族地区来说,要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层面以及落实人才强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非技能范围,教育事业作为事关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担负着服务地方可持续性发展的历史使命,师德教育在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区学校师德师风整体上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但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业务能力、治学态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因此,在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加强民族地区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只有创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实现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职业价值,进而为民族地区加快推进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师德教育决定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取向和技能水准,师德教育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效果,学生的心身培养和学业教育才得以保证。
(一)提升思想政治。拥护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教师队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教师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人师表引导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强化职业道德。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水平,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言传身教,形成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校师生融合式发展。
(三)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情况,自觉遵循地方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创新,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扬潜心钻研、严谨笃学的施教风气,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四)激活师德内力。结合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把师德教育内容具体化、明细化,形成明确的教师培养考核机制。在教师个人作风上,坚持廉洁从教,将教师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相结合,使校园教风学风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开展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培训更注重技能提升,思想层面的教育容易被忽略,部分学校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二是县、乡、村三级中小学校较为分散,教师集中培训不够明细化、具体化、常态化。三是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教师工资福利偏低,工作生活环境较为艰苦,教师队伍的思想情绪难以稳定。四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不均衡,学校教育学生升学压力大,教育部门更多注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内化于心,价值判断停留在课余的附加内容。
四、对策与建议
民族地区开展师德教育,首要前提就是顺应当地教育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也要融合民族地区文化风俗习惯,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这里主要从广西侗族地区的文化层面进行对策分析。
(一)鼓楼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和谐”理念。鼓楼作为侗族和谐文化的象征,因其团结性、平等性等特征而被称为“没有法官的公堂”“没有教师的学堂”,是侗族乡村传播正能量和先进价值观念的主阵地。通过组织由乡村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为主要成员,围绕“德”字开展“鼓楼讲堂”“鼓楼议事”,为学校师德教育的开放式宣传提供特色示范场所,从而把学校师德教育推进乡村公众的视野。
(二)萨坛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善性”源泉。侗族“萨”文化的核心是感恩和友善,特有的“感恩文化”使侗族地区形成一种善于感恩、敢于贡献的价值理念,即价值观形成的自觉性意识根源。教师思想品质的“善”性是“德”的基础要求,师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教师队伍的职业价值和行业目标,为教师“传道授业”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内在的思想基础,教师队伍或具备教师资格条件人员因“善”而“献”的举措,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教师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
(三)侗款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正义”启示。侗款的约束力普遍被当地认可和遵守,形成特有的民间“律例文化”,对当地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师德教育中维护和监督教师的公平正义,除了固有的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外,外在形式上可采用与侗款相似的方式加以明文,内在要求则以师德教育具体内容来加以实施(立款、聚款、讲款),并作为民族地区师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参考,促使师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丰富。
(四)多耶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弘扬”路径。多耶作为侗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歌舞表演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思想宣传中具有惩恶扬善的传播效果,其盛行的空间分布最为广泛,被群众接受的程度最为强烈,信息传递的容量最为丰富,利用多耶文化的群众基础和传播功能,把抽象的师德教育形象化、通俗化、社会化,跨出校园的区域性限制,更广泛地融入到学生和家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使其号召力和渗透力在各个学校和广大群众心中更加牢固,成为民族地区歌颂优良师德的独特渠道。
作者:梁泽春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中学
-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教学问题探讨
-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