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时间:2022-12-28 09:46:08
导语: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重视生命教育,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全身体,爱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保全身体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保护自己,不使自己生病;二是维护好自己的声望,不做有损道德的事,以免使自己陷于不义。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做有损自己声望,有害自己身体的事,不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保全身体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传统孝文化的元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哲学体现。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呵护他人,才会以感恩之心面对世界。
二、重视孝亲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
农耕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由于生产的需要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孝成为维系这种大家庭的伦理纽带。当今社会,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松散化,父母子女之间更多是以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强制力大幅度弱化。现代人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老辈人的身教口授。家庭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转化到了学校等社会机构和传播媒介,年龄不再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孝文化的基础大大削弱等,这种种情况导致了孝文化的“不景气”。“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现代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些子女对父母只是赡养,而忽视了敬爱;很多人懂得报答父母之恩的道理,也有感恩之心,但一直延迟没有实行,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更有一些人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给老人买房子以示孝心,将老人托付给保姆之后便不闻不问,忽视了父母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等。古话说,敬与不敬,正是“人禽之别”。行孝就要有敬爱之心,要了解父母的真正需求。孝顺不一定要给父母锦衣玉食,有时只是在一杯茶,一盆洗脚水之中。大量的公益宣传节目启发我们,必要的孝文化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行孝。
三、重视“仁爱教育”,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夫孝,德之本也”“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一切优良的道德修养由“孝”产生,“孝”可以带动和维护其他美德。孝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并且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推及于人,包含着博爱的精神。《礼记礼运》有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内部敬爱父母,在学校以同样的情感去关爱同学,尊敬师长,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更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成员。“民之生也,心之德为仁,仁之发为爱。友亲,本也,及长,末也”。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而快节奏的生活,使社会成员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人情冷漠已成为长久以来的“社会病”,因此,我们要以孝文化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人际关系增加亲切感。孝从基本的家庭单位的血缘关系推及到与朋友,师长,邻里等社会关系中,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孝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础。大学阶段,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老师、兄弟姐妹、同学等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一切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亲戚的基本关系展开的。从精神机制上看,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就是“推仁”,将父母的敬爱推及于人,就会处理好其他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重视孝文化发掘,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
传统孝文化历来主张“慎终追远”,慎终是指父母去世后的丧葬,追远是父母去世后的祭祀。在传统孝文化中,尊祖敬宗也是一种爱国行为。因为孝不仅表现在“慎终追远”,还表现在对故乡的眷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而也是爱国的表现。在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还要对民族、国家行大孝,这个大孝,就是爱国主义。孝心是爱国心的根源。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泛化后的产物。但是,孝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要以科学的态度继承精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转化。我们须坚持辩证法与唯物论,融入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赋予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要弘扬、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容。充分利用中国孝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能聚拢人心、团结人力的价值资源,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孝文化这一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贡献。“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一言道破孝文化在中华文化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严建会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