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3篇

时间:2022-12-21 09:41:05

导语: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孝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重视生命教育,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全身体,爱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保全身体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保护自己,不使自己生病;二是维护好自己的声望,不做有损道德的事,以免使自己陷于不义。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做有损自己声望,有害自己身体的事,不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保全身体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传统孝文化的元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哲学体现。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呵护他人,才会以感恩之心面对世界。

二、重视孝亲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

农耕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由于生产的需要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孝成为维系这种大家庭的伦理纽带。当今社会,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松散化,父母子女之间更多是以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强制力大幅度弱化。现代人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老辈人的身教口授。家庭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转化到了学校等社会机构和传播媒介,年龄不再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孝文化的基础大大削弱等,这种种情况导致了孝文化的“不景气”。“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现代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些子女对父母只是赡养,而忽视了敬爱;很多人懂得报答父母之恩的道理,也有感恩之心,但一直延迟没有实行,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更有一些人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给老人买房子以示孝心,将老人托付给保姆之后便不闻不问,忽视了父母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等。古话说,敬与不敬,正是“人禽之别”。行孝就要有敬爱之心,要了解父母的真正需求。孝顺不一定要给父母锦衣玉食,有时只是在一杯茶,一盆洗脚水之中。大量的公益宣传节目启发我们,必要的孝文化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行孝。

三、重视“仁爱教育”,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夫孝,德之本也”“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一切优良的道德修养由“孝”产生,“孝”可以带动和维护其他美德。孝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并且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推及于人,包含着博爱的精神。《礼记礼运》有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内部敬爱父母,在学校以同样的情感去关爱同学,尊敬师长,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更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成员。“民之生也,心之德为仁,仁之发为爱。友亲,本也,及长,末也”。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而快节奏的生活,使社会成员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人情冷漠已成为长久以来的“社会病”,因此,我们要以孝文化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人际关系增加亲切感。孝从基本的家庭单位的血缘关系推及到与朋友,师长,邻里等社会关系中,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孝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础。大学阶段,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老师、兄弟姐妹、同学等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一切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亲戚的基本关系展开的。从精神机制上看,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就是“推仁”,将父母的敬爱推及于人,就会处理好其他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重视孝文化发掘,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

传统孝文化历来主张“慎终追远”,慎终是指父母去世后的丧葬,追远是父母去世后的祭祀。在传统孝文化中,尊祖敬宗也是一种爱国行为。因为孝不仅表现在“慎终追远”,还表现在对故乡的眷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而也是爱国的表现。在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还要对民族、国家行大孝,这个大孝,就是爱国主义。孝心是爱国心的根源。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泛化后的产物。但是,孝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要以科学的态度继承精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转化。我们须坚持辩证法与唯物论,融入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赋予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要弘扬、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容。充分利用中国孝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能聚拢人心、团结人力的价值资源,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孝文化这一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贡献。“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一言道破孝文化在中华文化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严建会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第二篇:“孝悌”之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以肯定教育为“孝悌”教育的基础

子女只有在肯定父母的基础上,才会由衷的孝敬父母。而孝悌的本质是诚,是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礼记》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根本。《孝经》中有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今日之学生必是明日之父母,他日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对待自己就请如此对待自己之父母。肯定父母,就是肯定未来之自己。第一,肯定“父母之劳”,孝养“父母之身”。在对学生进行孝悌教育时,可以找到很多“十月怀胎之苦,分娩之痛”的素材,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哺育过程,更是已为人父母的老师可以娓娓道来的,讲解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更容易让人接受、信服。笔者曾以某个新生班级为试验对象,在班上连续一个学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同学们通过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父母对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深刻体会肯定“父母之劳”;开展学唱《跪羊图》孝亲歌曲活动,学生在吟唱这些饱含深情歌曲的时候,自然浮现父母的无私付出;同时进行计算亲情账单,和同学们一起计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为养育我们支付的金钱,以及挣取这些金钱需要付出的劳动。这些互动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肯定父母之劳,然后才能孝养“父母之身”。孔子在《孝经•纪孝行章》中提到如何事亲,其中有三条:一是“居则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三是“病则致其忧”。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尤其是当父母上了一定年纪之后,更要经常问候。学生在分享中,从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自然转变到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做,父母更安心、更开心。第二,肯定“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虽然有些时候有些父母认识、行为、形式有些不足或偏差,但无论如何,其出发点总是好的。正如《弟子规》所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清]李毓秀《弟子规》)只要肯定其用心是好的,见不足,就不会只是情绪的发泄,而是生悲悯心,想着如何共同改善。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该“严己宽人”。这是肯定父母之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智力、能力所及,尽可能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即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献社会,然后扬名于后世,让全社会感受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这么有成就地为社会付出,是父母养育教诲的结果。这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价值之所在。第三,肯定“父母之功”,孝养“父母之智”。家庭的责任,家族的荣耀,民族的使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都是一代代父母、艰苦奋斗并继承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明日为人父母,更是要继往开来,承担完成这历史使命。但是当下,相当一部分父母到了晚年,因为阅历及学识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制约,常常会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中。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此时,需要儿女们选择适当时机,对其进行引导,劝其适时放下,知足常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其能在圣贤智慧的引领下,使其晚年生活愈清净,愈自在。当父母亲的晚年能如此,那子女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二、以礼敬他人为“孝悌”教育的延伸

清朝金缨在其《格言联璧》中收录了一段话:“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儿女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时时刻刻要孝顺父母,侍奉父母。而他人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人都值得尊敬、孝敬。

(一)“父母”在学校里表现为老师、领导等所有工作人员

一所大学发展至今,倾注了多少先人前辈的汗水,甚至是血泪。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多少老师、工作人员舍弃多少假日,夜以继日地工作。校园的整洁美丽,又有多少工作人员每日在维护。一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要准备多少内容,又有多少工作人员为此协调、付出。一场场学生活动的举办,背后又凝聚了多少老师、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学生毕业就业找工作,又有多少老师为此付出努力。可是,浮躁的社会中,忙碌的校园里,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想当然的享受着别人的无私付出,更有甚者,抱怨喋喋不休。当一位同学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也就能看到别人的付出。因此也会敬重所有人,珍惜当下,不会浪费学习的大好时光。

(二)“兄弟姐妹”在学校里表现为同学、校友

由于时代的特性,现在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骤然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会有些不习惯。这个时候,尤其需要老师引导同学“兄道友,弟道恭”,在与同学、舍友、校友的相处中,注意“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注意互学、互助、互让。中国自汉代开始考学为官“举孝廉”,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到现今,更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学校,宿舍同学、班级同学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圈,是践行“悌”道的主要对象。在高校学生活动中,举办宿舍节等活动,将“悌”道发扬光大,每个学生以更加包容,更加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周围的同学朋友,必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父母”在社会、工作中表现为老板、领导、前辈

不管什么企业、单位,都有老板、领导、前辈,我们要看到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自己创业的同学,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在做事中,时刻体察老板、领导、前辈的付出与努力,怀着感恩与奉献的态度,而不是埋怨与索取的心态。若能如此,工作将变得更加愉悦,生活将变得更加和谐,而我们自己也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四)“兄弟姐妹”在社会、工作中表现为同事

从大学校园刚入社会、企业、单位,是同事给予我们关爱,教会我们工作中的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同事”的道理。在企业、单位、社会中,每一位员工都有不同专业技能,这些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构成了团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互帮互助,注重团队合作,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企业或单位,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三、以感恩教育为“孝悌”教育的深化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辛勤养育,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及所有付出的人”,这是一些幼儿园孩子的饭前感恩词。确实,当一个人能看到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这么多人的付出、努力与贡献,他会油然产生感恩之心。此心一起,对这个周围世界的看法马上会发生变化,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当然,会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更友善更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人。教育学生不仅要感激帮助、教育过自己的人,也要向那些曾经打击、伤害过自己的人。有位哲人曾就说过:“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该独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充满感恩之心的人,坚韧而无私,坦荡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持久的感恩,将历练成原则,擅变成信念,凝聚成力量。让感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与日常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要竭力回报这个美好世界,学生要竭力做好手中的工作,努力与周围的人快乐相处。于是,他们不仅学习、工作得更愉快,所获得的帮助也更多,学习、工作也更出色。带着一种从容坦然、喜悦的感恩心情学习、工作、生活,学生将会获取更大的成功。这便是当代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韩胜丁 王一凡 单位:海南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绩考评体系的构建

一、“基础”课成绩评价体系现状与缺陷

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基础”课主要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考核?取得的效果如何呢?笔者主要从大学生的实践课程中进行探讨和问题的发现。

1.学生成绩评估方式简单化,主观性强,不能反映实际问题

在对大学生成绩的评估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考评,另外一种是学期末的检查,学期末的检查主要是利用试卷对平时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点以纸质方式进行考核。对于第一种考查方式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随时检查可以在学习上对学生起到约束作用,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对考评的结果都不以为然。对于第二种考试的方法进行成果的检验,虽然能反映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但是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比如有的同学平时上课从来不来,依靠最后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就会让学生产生造假行为,仅仅在考试的几十分钟内照抄其他同学的答案使自己的成绩提高。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都存在主观的随意性。

2.现在的考评方法十分僵硬,无法督导学生的学习与思想水平的进步

笔者曾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就“你理想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展开,经过调查得知,学生对目前的考评方法不认同,认为这门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素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在平时与期末的考评中只是为了成绩而进行的,大多数的学生都采用“考试前突袭”“考试中照抄”等方式达到“考试后满足”的状态。更使教师们担心的是考评的方法经久未变,学生已经得到考取高分的技巧,新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传授。例如,在开学时学长们已经将高分的“技巧”教给学弟学妹们,使得考评的方法漏洞百出,学生学习的激情没有,更不用去谈完成“基础”课“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的课程使命了。

3.如今的考评方法缺乏目的与指导

“基础”课这门课程进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被许多的教师忽略了,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知识点的讲述,从来不进行有目的的分析。笔者认为“基础”课考评的主要目是: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状况、法律意识进行有机的结合,让知识实现全方面的客观评价,督导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的时候,仅仅对学生的考评进行形式的考评,做做样子。同样“基础”课考查的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容易被教师们所忽略。国家开展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目前的考评方式中,我们很难看出在哪些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总而言之,“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点得到领悟,还要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因此,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建立一整套科学可行的考评方式,而不是局限于一点进行考评。

二、“基础”课成绩考评体系的构建

1.考评主体多元化

主要就是将传统的教师独自进行考评转化为多人参与的考评方式。因此门课程开展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进行考察,那么在进行考评的过程中,就不应该让任课教师独自的进行考评,应该让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都参与进来。考评的多元化其实就是让更多的发言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价,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在考评多样化的评估下,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都被纳入考评的范围中,对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性进行约束,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自己。

2.考评方式多样化

考评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考评实现多种形式的考核。在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的学生沉默寡言,不同专业进行学习的体系也不尽相同,文科生与理科生的起点不一致,文科生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更细微化,准确化。这样进行分析的话,在大学中,不同专业,甚至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班级不同个体间都存在着差异。“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就是着重于思想道德的实际。在一定的标准上很难达成一致。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外经常的帮助他人,但是不喜欢学习书本知识,成绩也不理想,如何对此学生进行评价呢?在成绩的考评上你能说此学生思想道德不合格吗?在考评上采取定性的考评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的不利,考评的结果必须从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计算。课堂知识检查,可以采取课堂实时的检测,教师可以在课堂知识进展完成后,在课堂上出一些小题,对学生的课堂知识进行考评;可以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考勤,作为平时成绩;可以在课外对学生的社会表现作为评判依据,可以让主管学生的辅导员进行日常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做评判标准。只有充分得将这些整合起来,才能实际地发挥考评的价值。

3.考评标准严格化

考评标准严格化,就是在开展成绩考评时,对评分的标准做严格正确的规定,防止分数评定的不准确性,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考评的方式在考评的体系中要严格的进行,由于考评的不统一性,即使保证考评方式准确,在结果上依然会存在很大程度的差错。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考评方法会相当地不公平,长时间的不标准、不公平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得好与学得差一个样”。其实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评判标准不能严格执行,对考评结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考评结果的严格性主要表现为:把评判的标准向学生公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底,让学生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评估才能正常的进展下去,“基础”课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效。

4.评判结果多样化

评判结果多样性主要是将传统的评判方式打破,将之前的“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的评判方式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的评判结果。之前的评判标准无法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对于评判结果处于模糊的状态,无法正确的为学生指明今后的学习方向。鉴于传统评价方式的缺陷,笔者认为评判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法律意识进行展开。

三、课程考评的具体实施

在考评的过程中,从学生、教师、班主任各个角色对考评占的比值可以将其划分为3:4:3。在评估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之间的接触比较多,学生的评估具有实际效果。为了学生可以真实的进行评估,可以实行匿名方式进行评估。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结果、学生的考勤情况进行考评,根据课堂知识的掌握和上课情况做出合理的评判。班主任在评估的过程中主要负责学生课外的评估,例如,某同学积极参加学校课外活动,某同学做了好事等等都可以成为考评加分点。利用种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考评。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学校专门拨款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门资金,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就要起到相应作用,既要把学生教好又要让学生考好。教师在课堂上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科学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基础”课。

作者:林永红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