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道德理论透析

时间:2022-12-31 11:36:46

导语:和谐社会的道德理论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的道德理论透析

本文作者:西昌学院工作单位:郑江锋

反思我国思想道德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决不等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在研究工作中,决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要以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切实研究新情况,努力开辟新境界。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积极正确地引导、消化、化解消极的社会思潮,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思想道德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需进一步增强。新的社会实践会不断对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要求,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社会转型期多种思潮激荡并存,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在解决人们深层次思想问题方面遇到了严重挑战。3.思想道德理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丰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思想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现代道德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思想道德建设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应该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以形成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政治文化,即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民族精神。然而,在我国长期的青少年教育中,形成了以思想品德课专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对于通过历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却重视不够,忽视了我国历史文明中的教育价值,因此,思想道德理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丰富,真正做到把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价值教育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与要求。4.理论研究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拥有一支较强的理论研究队伍,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由于党和国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近年来,思想教育学科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加强。目前,在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纯学生身份出身”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他们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及通过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产生的新经验感受体验相对不足,导致了他们关注重点由实际工作向理论工作的转移,造成了理论成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差,使得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学院化”。此外,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队伍的社会地位边缘化,与其他应用学科研究人员差距很大,研究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对思想道德理论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创新,丰富其文化内涵

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建设与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本质规定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和实现的。马克思理论既是我国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适应新的形势,不断进行创新,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与权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思想保证、实践指导的同时,获得强大生命力。2.推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并且是以文化(精神生活)这一社会有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文化不仅对人们具有引导、规范的作用,它还能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而和谐文化是以实现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为目标和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的历史性发展,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因此,推进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也是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要切实推进社会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道德风尚,从而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其次,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都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主旋律,陶冶人们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最后,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3.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与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加快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就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且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管理机制与用人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通过途径储备人才,稳定队伍。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