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道德的干扰
时间:2022-12-27 01:02:39
导语:儒家思想对道德的干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王志琳张伟杰工作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修”自我与“塑”人格
儒学自我观在对塑造道德人格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良方。所谓自我观,即是对意义的追问与反思。从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化过程中表现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理想自我则表现为一种自由人格,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展。自我观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了灵与肉问题和生死问题。儒学自我观肯定人的人格尊严、倡导生命的超越。提供了从修养目标到修养途径及如何对待生死等方面的有益启示。那么,理想的人格应是如何?是否人人可以实现?儒家对此作了回应。总体来看,理想人格应当具有仁的内在品格,且要自觉地承担好某种社会角色,实现内在的我与外在的我的统一。仁在理想人格中表现为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在个体的意志品格上最终达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孔子所讲的理想人格典范有圣人和君子两类。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现实中常人难以实现,而君子虽及不上圣人,但也不像圣人那样难以企及。其存在于日用伦常之中。按孔子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潜质,但最终能否达到则要看各人的后天行为。孟子的自我观奠基于孔子思想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也,舍我其谁?”孟子把历史由人主宰的信念与自我的使命意识相融合。产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由此可见,虽然儒家倡导人们要从内到外不断提升自己,向圣人、君子看齐,但也知道常人的局限性,认为只要真心实意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达到理想人格了。
以“慎独”内化道德人格
慎独是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自修者要从内心兴善去恶,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因此,对于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有两个因素显得格外重要。一,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需要为人师者的努力。在授业的同时,要激发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注重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等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二,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评价一个人人格的健康甚至完善与否,不仅要根据他在有他人在场时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更要根据他一个人独处时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当一个人独处时,不可能依靠外部制约机制来强迫,只能依靠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依靠“慎独”的修养功夫。首先,完善道德人格就要心怀真诚。苟子日:“不诚则不独”,“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真心诚意的美德,是慎独的关键和核心。之所以要强调真诚性,乃是因为个体的外在行为直接取决于其内在意志、内心意念,换言之,个体有何种内在意志,就会有何种外在表现。所以,要修养道德行为就要首先端正内在意志、内心意念,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不道德行为,这也是儒家所强调的“内省”的修养方法。其次,完善道德人格就要心存敬畏。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承认与否,道德感都是决定人们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方面。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前两句道明了人类的道德处境,后两句道明了改变这种处境的途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意是指人心易逐于外物而流于不善,而道心又潜藏在内心深处微妙难见,那么,为了不使人心放任自流,就要压制那个不善的、危险的人心,将那个大善的、微小的道心从内心深处呼唤出来。如果“心常存敬畏”,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用心于内,就不至于泯灭“尧舜相传之心法”,就能达到“慎独”,就能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 上一篇:盲道上的人性道德
- 下一篇:当代人文下的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