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施路径
时间:2022-11-30 10:30:05
导语: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施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关系密切,“课程思政”需要高尚师德保驾护航,师德建设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将师德教育摆放在教师培养首位,从完善师德机制、提升师德修养、优化师德环境等方面强化师德建设,立高尚师德、铸大爱师魂、扬清正师风,从而实现“大思政”体系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践行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发起“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育主张,这无疑对新时代教师队伍与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师德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关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思想品性对学生成长具有直接影响力。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师德素养与教研能力,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与示范作用。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有助于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师德素养,从而推动师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要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仰、对事业的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习惯。”[1]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有关教育工作的系列讲话中,始终将师德建设视为教育发展的关键,他提出新时代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2],他强调新时代教师要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他要求新时代思政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重要讲话,意义深远,高屋建瓴,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遵循的根本原则。
(二)“课程思政”需要高尚师德保驾护航
“课程思政”是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专业课程教育相比,“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它涵盖了思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弥补了单一思政课程直线灌输的教育模式,将立德树人融入多学科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构建了“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着价值引领、道德示范、专业教育等多方面作用,师德师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从这一角度出发,“课程思政”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高要求与严标准,它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以的“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六个“要求”为建设目标,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师德建设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无疑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教师文化的根与魂。师德建设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有力保证,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从师资建设来看,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师坚定政治信仰,强化心理素质,提升道德素养,从而为“课程思政”建设造就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从育人角度来看,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承担民族振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从社会风尚来看,高校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尚的师德师风不仅能净化教师队伍,还能影响学生、辐射社会,引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确立。从教育发展来看,坚持师德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高校科研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施路径
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科技创新、教育大众等社会职责,高校师德师风的端正与否直接关联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育的发展、校园和社会环境的营造。高等学校应将师德教育摆放在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从完善师德机制、提升师德修养,优化师德环境等方面加强校园师德建设,实现“大思政”体系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师德建设机制
科学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师德建设首先应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党对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用党的科学理论体系武装人们头脑,从而保证师德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师德建设还需成立专门的建设机构,设置意见信箱和网站,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把课程思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常态化,如设立师德建设月,举行师德师风培训,进行师德征文和师德宣传活动等等。其次,师德建设需优化考评。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水平,需要构建多元化经常性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考评应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以参照师德建设法规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方案,并推行考核主体多元化方法,将师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三者相结合,使师德考核更公平公正。再次,师德建设要创设奖惩机制。考核是衡量师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而奖惩机制则是通过正面倡导、反面约束等方法推动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从奖励角度来看,高校可采取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的方法,如加大经济支持,对师德考核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其薪酬;将师德师风作为评定职称、参评先进的重要条件;树立师德模范教师,授予荣誉称号等等。从惩罚机制来看,高等学校应严格遵照教育部有关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意见,对失范行为“零容忍”,科学贯彻“一票否决”制,及时作出合理的惩罚,既不姑息失德行为,亦要允许违规教师“发声”,从而保证惩罚制度的合理合度。最后,师德建设应完善监督机制。师德建设成效的取得,需要内在自觉与外在监督的双重后勤保障。构建高校师德监督体系,既能有效防止失范行为的发生,还能推动师德制度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应建立多元化师德督导体系,从组织、同行、学生、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师德监督。在监督形式上则可采用设立监督反馈网站和信箱,开展调查问卷与调研报告,实行教学评价与信息员反馈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师德动态,使教师在感受压力的同时将监督作为动力因素推动师德建设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二)强化育人意识,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制度化建设对师德的影响多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教师育人意识的增强、育人素质的自我完善才是师德水平提升的强大内驱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高校专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以往教师大多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高校师德建设要转变专业教师的传统观念,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坚定正确的育人方向,承担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重任,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特殊使命还对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开展政治理论和师德理论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在深厚的学习积淀之余,高校教师还要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中,自觉维护教师的职业光荣,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
(三)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加强师德建设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校风,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师德环境可从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创造严谨的科研环境、强化校园师德文化建设等方面深入进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6]教师的受尊重与否对国家民族的兴衰起着重要影响,教师有地位有尊严,国家民族才更有希望,更能蓬勃发展。而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人人恪守职责,也有利于良好师德氛围的形成。在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努力提高教师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于高校而言,提升教师地位首先要构建优良的学风、校风和校风。优良的学风会酝酿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尊师意识;优良的教风让教师重教,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优良的校风能促进师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并进一步推动良好校园环境的形成。其次,高校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教师薪酬制度,对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最后,高校要创建和谐舒适的校园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强校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建设,优化教师的教学科研设施,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规章与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从各方面推动尊师重教校风的形成。高校教师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责,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科技创新等主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教研科研量化体系的建构,部分高校教师为完成量化目标表现出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趋向。为避免学术上的失德失范,营造严谨规范的学术氛围,高校应为教师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和科研环境。一方面,优化高校学术委员会,构建规范严格的学术诚信体系,对学术不端与失德行为严厉警告并严肃惩处。另一方面,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为教师科研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重德养德的校园环境是崇高师德养成的沃土,高等学校应注重校园师德文化建设,酝酿良好的师德氛围、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首先,高校应加强师德宣传,以标语、名言牌、网络等方式展示新时代师德名言和师德理论,以校园橱窗、网站建设等方式宣传先进师德典型和师德事迹,让学师德先进、争师德模范在校园蔚然成风。其次,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如定期进行师德理论培训、发动师德典型学习、举行师德演讲、召开师德主题的会议研讨等,使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断提升。最后,高校可组织师德先进评选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施行激励,提升广大教师以德修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结语
为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在新时代应运而生。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的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师德建设无疑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师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涉教师个体形象的塑造,还决定着大学生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时代高等学校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行“课程思政”,不断强化师德建设,立高尚师德、铸大爱师魂、扬清正师风,以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大思政”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秦苗苗.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0:.
[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4-0-(02).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6-12-0(01).
[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8-05-03(02).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5:2.
[6]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8:7.
作者:李海燕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 上一篇:文化艺术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 下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融合路径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