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讨
时间:2022-11-01 10:17:06
导语: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引入协同学理论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视角,对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多环节、协同有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多角度、形式丰富的师德培训体系,联合正向与反向激励、建立健全考评和奖惩机制,倡导包容共存精神,形成多元协作的监督系统,为高校师德建设展开长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协同学理论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事业的保障。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提到:“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建立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仅体现在高校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参与主体、客体和内容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需要教师培育机制、宣传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各部分协调运行、融合发展。本文借助协同学理论为视角,对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进行探索。
一、将协同学理论引入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协同学是由西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en)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理论。协同学理论也称为“协同学”或“协同论”,其基本含义如下:一是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1]二是竞争是协同的基本概念,与生物进化论相似。竞争、协同同时并存于系统运行之中,没有竞争,则无所谓协同;没有协同,则竞争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三是系统各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2]首先,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在协同学理论指导下,高校更注重多部门、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把业务培训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思想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其次,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在协同学理论指导下,有利于高校构建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校内各部门工作步调一致,密切协作,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育人质量。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师德建设中的各个主体相互配合,师德建设的各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使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的研究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优化需要各部分、各主体的协作、各子系统的和谐发展,这是师德建设的前提,也是师德建设的内涵,最终达到促进高校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的效果。
二、协同学理论视角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体协同性不足。高校进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过程中主要有三大主体,即高校、教师和学生。从高校主体来看,教育竞争压力的增大使高校管理越来越倾向于速度和效率,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运行过程中,不仅高校内部各部门在政策制定及协同联动等方面还有很多急需提高的方面,而且各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信息及资源共享的渠道方面也缺乏资源集中整合。从教师角度来看,少数教师存在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有待加强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少数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涉及职业道德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问题,使得高校对教师日常的培训和宣传以及教师之间的正面引导和影响效果不佳。从学生角度来看,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生是影响者、监督者和直接感受者,虽然很多高校明确规定要构建有学生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如某些高校建立师德师风档案,要求构建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的考核评价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对学生参与师德建设进行充分授权,以致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时在深度、广度和效果上均受到了制约。第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成要素协同性不足。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作为总系统要发挥功能,各子系统也要建立完善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程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包括教师师德培育机制、宣传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只有这些机制全都建设完善并可以协同运作,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有的高校为了加强师德建设,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但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机制,但是师德考核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没被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没有充分形成。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培训制度设计方面往往以会代训,浮于表面,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学习目标和方案;在师德培训机制方面存在较为零散、培训内容陈旧、方式单一与教师实际需求吻合度低等;在师德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考核标准设计不合理、不重视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形式化等;在激励和奖惩机制方面存在考核与师德联系不紧密、激励作用不明显、惩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第三,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外部影响因素协同性不足。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师德建设外部影响因素的参与必不可少。客观上要求外部影响因素积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配合、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然而,由于理念的不同以及缺乏规范的制度,高校师德建设外部影响因素的工作界限比较明显,对整个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因素存有不同的思维定式,缺乏协同配合的理念主导和积极有效的协同行动,往往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协同的现实壁垒,直接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最终质量。
三、协同学理论视角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第一,构建多环节、协同有效的师德建设机制。在高校的师德建设体系设计中,为了满足分工的要求,往往没有重叠的角色和功能,各个环节的分工是相对明确的,有效的协同机制强调的是彼此开放,高效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因此要消除师德建设机制之间的壁垒,理顺关系、协调合作,推动有机融合;有效的教师师德培训机制、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宣传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紧密结合,确保不同体制之间既科学分工、各负其责,又有机统一、协同运作,强化德育全过程和各主体全视野的系统规划与整体推进。第二,形成多角度、形式丰富的师德培训体系。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培训体系。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师德师风学习和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工作,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师德师风建设平台,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和路径共享,教师还可在平台进行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地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师德师风建设经验,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和交流会,使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优良师德师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如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社区、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和科技馆等开展志愿服务,厚植情怀、锻炼能力,引导广大教师主动追求道德“高线”,严守职业“底线”,严禁行为“红线”,进而引导学生锤炼品格、探索知识、创新思维、实现人生价值[3]。第三,联合正向与反向激励,建立健全考评和奖惩机制。考评制度是奖惩制度实施的前提,把控考评结果的合理性及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师德考评制度是指通过师德考评数据指标体系对师德师风表现进行评价评估,要充分落实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相结合、多维度和多要点相结合的特点,逐步形成维系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加强形成对师德典范教师的奖励机制,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与激励作用,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优秀代表的选树活动,多维度建立能够反映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指标体系,如从教师的德、勤、绩、能、廉等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并进行考评,丰富考评机制,推动“尊师重教”的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积极营造弘扬师德师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反向激励也是维系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有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根据师德失范行为的严重程度、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结果,对相应教师做出批评、警告、严重警告,甚至降职、开除等处罚。第四,倡导包容共存精神,形成多元协作的监督系统。师德监督制度是指针对教师的师德行为开展上级对下级、同级对同级、下级对上级之间的互相监督制度,这是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最后屏障。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师德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师德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师德监督行为无处不在,师德监督结果公平公道。从自律方面看,要加强教师自身监督,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师德水平,对于教师主动上报的问题应适当从轻处理;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反馈纳入考核结果当中。从他律方面看,建立师德建设督导队伍,即由学校领导、教师、社会人士、学生等共同选举督导员,充分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和师德师风水平;将师德建设纳入多种形式的监督之下,充分运用党纪监督,使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充分运用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发挥网络、电视、新媒体等的作用,使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拓宽监督渠道,设置线上线下多种监督举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线上访谈等多种形式接受群众的反馈,对于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查、处理,经查处举报问题属实,及时研究处置方案,并将处置结果公之于众,形成震慑[4]。另外,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社会法制道德体系当中,结合司法惩治,通过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持续强化震慑,使其思想上不想“腐”、行动上不敢“腐”、环境上不能“腐”。综上所述,高校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仅需要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需要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建立多方参与、多方协同的外部驱动体系,从而达到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相结合,实现内外协同、知行合一的局面,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哈肯,郭治安.协同学的基本思想[J].科学,1990(01).
[2]陈峰.协同学理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移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04).
[3]陈璐璐.浅谈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品位·经典,2020(10).
[4]李明菲,何志平.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方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9).
作者:张鸿莹 赵丽媛 裴婧晶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教师工作部
- 上一篇: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学融合策略
- 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在旅游资源的应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