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01-08 04:15:54
导语: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挑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现状,系统性地分析了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倾斜;功利倾向抬头,育人意识淡薄;职业素养弱化,科研道德欠缺;师生关系冷漠,服务意识不强。从主、客观方面深入剖析了原因,结合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师资队伍要求,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建议从把好入口关、打造师德师风教育终身制、改革和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奖惩并行等方面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师风,就个体而言,是指教师所具备和持有的风格与风度;从整个行业来看,是指教师整体所形成和保持的风尚与风气[2]。师德指向教师内在的精神品质,侧重反映教师个体的品德修养;师风指向教师外在的行为风尚,侧重于反映教师群体的行为习惯[3]。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和教师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将师德师风提到了重要位置,同时赋予了新时期内涵[4]。以来,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受到更加密切的关注。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展的新工科人才重任,专业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师德将极大地影响着未来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三观”,直接关系到人才职业操守和专业修养。2018年5月,习在北大视察时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5]。同年9月,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6]。2019年2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7]。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件,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一步支撑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所做出的重大教育举措,是新形势下引领高校工科教育创新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8-9]。“新工科”是培养创新型工程师的,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和质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素质的第一要义,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优秀的师德师风是承载。“新工科”建设的牢固基石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新工科”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未来工程师的要求,从最初的“唯才是举”,提升到了更高层次的“德才兼备”,承担“传道授业”重任教师们的道德水准、职业素质和精神面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道德传承,优秀的师德师风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和保障未来工程师的德才水准,确保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堪称是承载“新工科”建设的牢固基石。(二)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符合。“新工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潮流强烈地冲击着“新工科”建设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自身高尚师德师风对学生职业灵魂和操守的重要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抵御住不良思潮的侵蚀,自觉维护职业信仰,坚守住“新工科”建设教育成果。由此可见,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但可以保证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能不断促进自身顺应时代潮流,结出更加符合发展规律的丰硕成果。(三)扎实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新工科”。高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可以影响学生,还可以作为“传家宝”在“新工科”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代一代传下去。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师风和优秀精神面貌所具备的引领作用从来不会因为面对的对象而发生改变,正能量对“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对未来工程师的“德才”要求需要扎实的师德师风来引领,而优秀“新工科”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扎实的师德师风传承。惟有如此,才能确保教师在面对不同年代和不同层次学生时,始终保持优秀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和生活作风,创建和谐师生关系,不断引领未来工程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倾斜。习早在2014年9月就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10]。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有少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开始模糊,政治立场动摇,价值观逐渐扭曲,在教学中不负责任地散布一些歪曲党、国家和人民英雄的言论,或者在课堂上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不成熟看法,甚至公然宣传“鬼神论”和“宿命论”,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这些言行严重误导学生,干扰了正确“三观”的树立,将对学生未来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二)功利倾向抬头,育人意识淡薄。树德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应坚守本职岗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金钱物欲暗潮涌动,一部分高校教师找不到正确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耐不住三尺教台的清冷,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能给自己带来巨大收益的事情中去,对育人本职工作却缺乏激情和活力,授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坚持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斤斤计较,从不多付出半分,“懒教庸教”思想严重,育人意识淡薄。(三)职业素养弱化,科研道德欠缺。教师只有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充满激情地做好“树德育人”本职工作。不同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身上同时肩负着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双重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在功利思想影响下,有些高校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无心钻研教学,备课不认真,授课缺乏激情,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生硬,导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职业素养原地踏步,甚至持续弱化;还有些高校教师,为了快速晋升职称和套取科研奖励,无视科研道德,沉溺于论文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给学生树立了负面榜样。(四)师生关系冷漠,服务意识不强。近些年来,大批青年博士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成为高校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朝气蓬勃,应该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但由于非师范专业毕业占比较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且“重科研,轻教学”思想严重,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就行,服务意识不强,很少与学生主动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冷漠,甚至结课后师生都相互不认识。曾有前人调研结果显示,仅有业务水平但不注重师生关系的教师,高达53.44%的学生不愿意选择该教师课程;并在“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标准评选时,将“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学经验丰富”和“和蔼可亲”列为前三。师德师风在学生眼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11]。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自身主观因素。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是否对自身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热爱,是否具有为国家和民族“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体会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思想及行为。那些出现不符合师德师风标准言谈举止的教师,通常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对“树德育人”的深远意义没有应有的认识,更多地是将其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和职业。这类人思想意志薄弱,功利性强,职业操守欠缺,在外部环境诱惑下,非常容易迷失自我,丧失是非判别能力,进而做出一些突破师德师风底线的言行。此外,极个别教师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这些都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埋下了“定时炸弹”。(二)客观环境因素。具有普遍性的师德师风问题,更多地是由社会环境、舆论导向、评价机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就拿高校教师最关注的业绩考核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本身就具有隐形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很难用具体的、定量的短期考核指标来评价和衡量一名教师的师德师风。结果就造成了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一些不科学的“评价指挥棒”来引领奖惩和晋升,最终只会导致教师们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群体性的行为扭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优化策略
(一)严格把好入口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从教师入职源头开始抓起,严格把好入口关。即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注重拟招聘人员的专业水平,更要从严考察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并通过去拟聘人员工作、学习、生活地方走访的方式,实地考察其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并将师德师风素养基本要求写入聘用合同,明确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同时,建议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富有专业特色的师德师风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是否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打造师德师风教育终身制。“新工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造一支政治觉悟强、师德师风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师资队伍,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培养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德才兼备”专业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是涵养师德师风的必由之路。通过网络影视、报刊杂志、先进事迹报告和心得体会汇报等多种手段,建立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岗前培训、中期教育、后期轮训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切实提高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增强职业认同感,牢固“立德树人”使命感,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担当去教学,以实际行动为师德师风建设添砖加瓦。(三)改革和优化教师评价体系。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投向大学的资源数量与“五唯”等一些可量化的指标牢牢挂钩,客观上迫使大学领导层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快速做大做强相关指标去获取竞争性资源上,直接决定了将“唯论文”、“唯项目”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教师评价体系。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办学环境和生态中,让广大教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是非常困难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长远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自上而下地引导高校间形成拼“师生德才”和“社会贡献”的新风气,彻底改变不合理的资源投放导向,将师德师风考核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设立由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组成的监督评价机构,构建“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合理提升育人业绩评价占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终形成能够激励高校教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四)刚柔并济,奖惩并行。高校师德师风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出台适合校情的实施细则,制定师德师风负面行为清单,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坚持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在注重制度“刚性”约束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师德师风模范典型的“柔性”示范引领效应。各高校要充分挖掘身边师德师风感人事迹,形成“校校有典有范,人人有样可循”的师德师风建设有利环境和局面,通过身边真人真事诠释高尚师德师风内涵,让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更加“接地气”,达到“润物无声”树德立人的效果。此外,还要采取奖励和惩罚并行的措施,来更好地规范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只讲奉献精神对少部分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要坚持采用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制度,让师德师风起到表率作用的教师,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在物质层面得到改善。精神奖励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校园文化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升师德优秀教师社会地位;物质奖励,主要是在“讲好大道理”的同时,切实为师德优秀教师“办好困难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舒心从教环境。
五、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在此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素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意识到当前高校师德师风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深入剖析主、客观因素,对症精准施策,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可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打造一支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的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刘剑 边凯 何洪涛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一篇:高校师德建设及多维机制重构
- 下一篇:小学生作文能力有效“支点”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