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师德建设范式的审思
时间:2022-09-18 04:20:31
导语:浅谈高校师德建设范式的审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不同的范式理论观照下的高校教师建设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实施方式。现实语境下的规范约束和价值引领两种师德建设范式都有其价值基础和实践基础,规范约束并非简单的规训控制,价值引领也需立足高校教师的职业属性和现实生活。超越两种不同范式的对立论,实现规范约束范式与价值引领范式的整合,在优化师德规范体系、构建合理师德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让师德建设触及教师灵魂,走进教师的真实生活是破解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瓶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规范约束;价值引领;师德建设范式;整合“范式”概念
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指“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1](P36)。高校师德建设范式是指高校师德建设中所具有的方法论属性,是关于师德建设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实施路径的总称。当前,在高校师德建设实践中,存在着规范约束与价值引领两种范式。规范约束范式坚持教师师德应该通过外在行为规范、严格制度、长效机制,筑牢师德防线、守住师德底线,而价值引领范式旨在唤起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认识教书育人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澄明教师专业伦理,实现教师对职业价值反身而诚的意义建构。当前学界将规范约束师德建设范式与价值引领师德建设范式对立起来,存在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倾向。面对当前师德建设的困境,将规范约束范式与价值引领范式有机整合对于健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价值。
一、高校规范约束师德建设范式的实践价值
在大多数学者看来,规范约束的对象主要指向未成年的个体,经常立足于“是”与“应当”的话语体系,更多通过说教、控制、形塑的方式实施。高校教师有着成熟的思想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高校教师是否还需要强化师德建设?是否能用规训约束范式进行师德建设?规范约束范式是否有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是否与崇尚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精神形成悖论?一些学者对高校规范约束的师德建设范式持批评否定的态度,他们或公开主张或私下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规范约束忽视教师内心的自由与主体的建构,以层级化的监视、规范化裁决方式不可避免地形成对教师新的控制,存在着对教师个体生命体验的压抑。甚至有学者认为,规范约束师德建设范式用既定规则对师德行为监督控制可能导致师德建设的“空心”现象,以师德之名行规训之实,会导致教化的隐退和规训的在场,很可能会遭到具有自由人格、独立思想的高校教师普遍排斥和逆反,从而伤害高校教师个体师德涵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德行的养成离不开广泛深刻的社会背景,教师师德建设当然也不能离开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在当前市场化运作法则全面渗透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市场化趋势。市场化运作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办学效率,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趋利性影响了高校办学,部分教师迷失在追求权力与利益的漩涡中。各种师德失范现象反复挑战学者的学术良知和师德底线,各种世俗、功利的思想正在动摇和瓦解高校勤奋、严谨的学术氛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校教师形象受到威胁。尽管师德失范只是社会成员失范的局部表征,但教师自古以来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教育职能和带头示范效应,师德失范的影响极其恶劣,个别教师品行不端被媒体放大,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抚今追昔,我们不能以简单怀旧的心态去追寻古典意义上圣人化的师德形象,而要正视当前环境下教师群体的正常诉求,加强师德建设。高校师德的规训约束范式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中有助于广大教师筑牢思想防线和师德底线,坚守高校教师的良知和操守,彰显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伦理,对维护学校的尊严和教师的权益有着独特的话语意义。然而,师德规范本身并不具有善恶的道德含义,将规范与对教师的规训控制相联系纯粹是一种观念的错觉。师德规范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师德建设远离了高校教师真实鲜活的生活,师德规范缺乏对高校教师特性关照与省察,将师德规范约束异化为规训惩罚时,其消极影响也必然接踵而至。大学本质在于独特的灵魂、独立的判断、自由的思考。当高校师德建设规训约束超出合理范围,未得到教师认可的条条框框多了,缺少对教师专业伦理与现实生活的省察,教师主体的自由与自觉必然遭遇挤压,高校教师批判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必然会旁落。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督促高校教师秉持专业伦理、涵养专业精神、增强专业自律。规训约束的师德建设范式不能缺失人性的观照,规范约束不能等同于更不能异化为规训控制,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甚至贬抑师德对高校教师主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让规范约束成为高校教师迫于外在压力而形成的一种“消极他律”,“消极他律会导致伪善,伪善是一种失德,它从内心败坏道德的根基”[2]。
二、高校价值引领师德建设范式的理性旨归
教师师德不是对外在冰冷的“规范性”条文的遵从,而是教师对职业素养的自觉提升,是教师建立在梦想情怀的基础上,对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的价值判断与自我建构。高校师德建设的本质在于让教师的自我价值、职业伦理、理想情怀与高校教师鲜活的教学实践等相结合,让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教师职业情感、意志、信念进行反思,以良好的德行指导教书育人实践,遵循教育伦理做出道德选择,将符合国家和社会期望的师德规范一以贯之。因此,教师师德的提升是对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让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清晰认识自己的价值,自觉思考生命的意义,把师德建设作为高尚的道德追求,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对自身及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价值引领师德建设范式的独特意义在于引导高校教师用理性去审视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是教师精神成长的过程,更是教师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高校教师用自身的修养、学识、激情、才华及个性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寻找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保持纯洁教育动机和对教书育人伟大事业的敬畏,在教育变革浪潮中寻找生活和事业坐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蕴含对高校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和内在价值取向的尊重,本质上是增强教师师德修养自觉,激发和引导教师对治学施教过程和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优化。教师师德源自对鲜活教师实践的独特感悟与理解,体现了教师的爱与责任。教师师德建设要关怀教师正常诉求,认同教师身份,拓展精神空间,提升道德智慧,高扬自我价值,真正体验教书育人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引领范式建设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在履行治学施教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形成师德力量,让高尚师德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促进教师个体以自身师德精神和专业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将理想的师德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言行的示范,严于律己,不断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和纯净的人格魅力。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高校用温情、尊重和理解去培养教师,调动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主动性,激发教师师德建设的自主性,增强教书与育人的深刻理解,体验职业带给自己的荣誉感与价值实现;激发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让道德意志力成为积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唤醒教师专业伦理的自省自觉,让身处现实中的教师愿意全力以赴去完成他们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做好道德表率,知行合一;“教师能够做到心口一致、心行一致,敢于也能够直率、真诚地说话、做事”“教师的信念和自我所追求的价值、所追寻的人生意义不相违背,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找到坚持自己的理由”“从而构建清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632期2020•09体系”。[3]
三、规范约束与价值引领师德建设范式的共存与整合
作为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规范约束和价值引领两种范式,在现实语境中都是高校教师师德的本来内涵,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在师德建设中都应给予足够重视。规范约束与价值引领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必然对抗关系。师德规范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师德建设既要通过规范约束坚持基本的师德底线,又要通过价值引领帮助教师涵养教育情怀,追求教育梦想,是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规范约束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两种范式相互依托,规范约束是价值引领的保障和前提,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只是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高校师德的建设不能简单依靠教师的个体自觉,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和师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和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机制。师德规范体现着教师群体的基本操守,维护教师从教行为的基本秩序。师德建设要增强教师对规范的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动力并把遵从规范视为理所当然。高校师德建设要致力于建立系统、明确、可操作的师德规范体系,确保师德规范不为权力利益左右,不被差异化执行。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构建符合高校教师身份的师德评价机制。师德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限制束缚教师,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德评价应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充分考虑大学教师的职业属性、人格特征、学识水平,师德评价标准应彰显层次性和针对性,在运用师德规范明确高校教师师德底线的基础上,价值引领师德建设范式在于让师德建设触及教师灵魂,走进教师的真实生活。高校师德建设要不断满足高校教师生活改善、职业发展的合理诉求,关注师德养成中的心理变化,回归教师现实生活。正如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道德内在于生活,是‘生活族’中的一员,为此它必具有生活的性状。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4]高校师德建设需要以教师的职业伦理、专业精神为逻辑起点,以外在的教师责任义务规范为参照坐标,将规范约束与价值引领两种不同特点与教师独特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相结合,保持规范约束与价值引领的协调与平衡。虽然高校教师能运用自己深邃的智慧和独立的价值理性构建教师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但师德的现实境遇和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社会“场域”使得高校教师职业操守和师德底线维护需要规范约束。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外在规约对师德形成的影响,如果制度本身不存在问题,那么处在制度环境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的教师群体在反复遵循规范约束安排、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会在自觉与习惯中吸取积累制度规范或制度文化所隐含的道德精神,使师德建设失去应有的外在支持系统而陷入道德主观主义的虚幻之中。因此,需要引导教师对照公认的师德标准与专业精神批判地考察自我的师德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师德行为进行审视、分析与修正。保持多元价值背景下师德建设的谨本详始是必要的,然而师德建设本身需改变规范约束朝督暮责的冰冷方式,尽可能地使教师感受师德建设的内在温度。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将规范要求赋予精神和灵魂,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引导高校教师以人格为后盾,重视自我规约意识对学术活动的规约,强化底线伦理与意义引领,自觉接受制度规范或制度文化所隐含的道德精神,胸怀大爱、肩负大任、行有大德。将师德建设与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教师品格的提升、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梦想的实现有机结合,实现内心执著的追求和师德外在的思想形象有机统一,让教师自觉维护职业规范,恪守师德底线。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詹世友.“自律”与“他律”的哲理辩证[J].道德与文明,1998,(6).
[3]于泽元,田慧生.教师的生命意义及其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4).
[4]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作者:敬再平 张继华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艺术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探讨
- 下一篇:普通话口语与训练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