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挑战与优化策略

时间:2022-05-18 11:26:50

导语: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挑战与优化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挑战与优化策略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呈现良好态势,但仍面临组织协同、制度实施、评价考核和主体认同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格局、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激发立德树人主体意识、健全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 师德师风; 立德树人 ;高校教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和教师职业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优化与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把落实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水平。

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师德与师风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概念。所谓“师德”,就是一个人作为教师所应持有的个人品行和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目前学术界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道德、教师专业道德或教师专业伦理角度对师德概念进行概述,不同视角下师德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但综合来看,师德是超越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公民道德之上的独立概念,是三者的综合体。所谓“师风”,可视为教师作风的简称,从教师个体来看,是指一名教师所具备和持有的风格与风度;而从教师行业来看,是指教师这个行业整体所形成和保持的风尚与风气,因此,有学者认为,可以把师风“理解为教师行为风格,就是教师的行业风气,就是教师的行为准则与风尚”。[2]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师德师风既有个体与集体的范畴差异,也有内在与外在的指向区别,“师德指向的是教师内在的精神品质,侧重反映教师个体的品德修养;师风指向的是教师外在的行为风尚,侧重于反映教师群体的行为习惯”。[3]另一方面,整体的师风是由众多教师个体的师德形成的,师德是形成良好师风的基础;同时,良好的师风又会对师德形成正向影响,让众多作为个体的教师遵守和维护教师行业风气。所以说,师德与师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概念体系。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推动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师德师风关乎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关系到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师德师风不正势必会损害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4]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把师德师风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期盼和新要求。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综观古今中外,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历来被誉为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职业的伟大与神圣,除了知识传授,更多地体现在高尚的师德师风上。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5]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客观的道德法则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理想、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我们倡导的大德、公德、私德在全社会形成风尚,并得到传承。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1600多万专任教师,这个庞大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敬重学问、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党、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极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零容忍”。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状况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1.协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要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强化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明确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其主要职责。”近年来,高校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相继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一些高校将党委教师工作部独立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来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与推进,但还存在多头管理、归属不清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是见效慢的“软”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刻指出,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当前,师德师风建设职责划分还不够清晰,沟通机制还不够有效,协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激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广大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生活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提升师德境界”。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能意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也有少数教师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并不尽如人意,育人意识有待加强。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增强教师提升师德师风修养的主体性和自觉性。3.制度规范有待转化为治理效能。良好的制度设计应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水平,需要清晰明确、实施力强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在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中,一些高校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阶段,师德制度实施力度还不够,实施细则也不完备。个别高校没有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多数高校制定的师德师风文件内容相对笼统、抽象,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主观评价多、客观评价少,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6]制度是治理的前提,高校需要进一步制订好、实施好、执行好师德师风实施细则,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师德师风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4.评价考核成效有待进一步凸显。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提高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都突出强调了健全师德考核和师德激励的重要作用。现实来看,高校缺少对教师师德师风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师德师风激励方式更多以“精神褒奖”为主,部分教师因此觉得荣誉感不强,获得感不够。如何更好发挥师德师风考核和激励的杠杆作用,促进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重道远。当前,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需要综合考量隐性指标和显性指标,接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师德师风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师德师风问题也不断呈现新样态。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引领,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落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的基本要求,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化策略。1.坚持点面结合,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格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既要依托党委教师工作部的“攻坚作战”,又要取得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坚持“点”与“面”结合,既有党委教师工作部的主体性职责,又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职责,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卓有成效的师德师风建设管理体制。一方面,高校师德师风工作要依托党委教师工作部进行专项实施。明确党委教师工作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牵头主导地位,通过成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形成学校党政领导亲自谋划、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承担相应的职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需要从“单一作战”转向“协同应对”,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搭建教师师德师风协同推进平台,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党建、人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协同,与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青年联合会等不同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师德师风实践活动,使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师德师风建设。2.坚持刚柔并济,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既要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又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师德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出台适合校情的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制定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将师德师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制定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制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法治和纪律教育,把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岗中教育、岗后轮训全过程,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另一方面,要发挥师德模范的“柔”性示范效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注重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提高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师德模范的示范引领和直抵人心的效果。高校要挖掘教师身边的优秀典型,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通过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机融入高校教师的实际生活,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染力和针对性,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接地气”,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3.坚持内外融合,激发教师立德树人主体意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既要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又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一方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重视教师自身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内在的自省意识,不断锤炼师德师风修养,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坚持课堂育德,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等方面,全方位恪守师德底线,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引导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践行师德师风具体规范和基本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厚植教育情怀,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需要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师重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激发高校教师工作热情。注重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过程中,既要讲明“大道理”,也要办好“困难事”,为教师提供安心静心舒心的从教环境。4.坚持评用贯通,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又要注重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能只关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而忽视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方面,要建立长期、动态、综合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和激励举措,客观真实地评价师德师风表现,提高师德师风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准确把握师德师风评价主体、方法与依据,在评价主体上,构建以教师、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法上,将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结合起来;在评价依据上,将教育行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效果统一起来。[7]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的结果,发挥师德师风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坚持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严格违规惩处,明确师德“一票否决制”,有效治理师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2][3]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4]韩松航.树立良好师德师风[N].中国教育报,2019-01-10.

[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

[6]王凌超.中美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历程与特点比较[J].教师教育论坛,2019(5).

[7]糜海波.辩证把握师德评价中的几个关键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作者:王继红 匡淑平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