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实践探索
时间:2022-07-31 08:59:58
导语: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实践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契合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需要。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动,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引导教师树立专业、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职业理念,对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高校;师德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也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培养大国工匠人才的需要向高等教育提出了“铸造匠魂”的师德建设新使命;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回归本分”的师德建设新任务。这些都要求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求教师率先垂范,引领学生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加速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按照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执着专一、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高校师德要求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工匠精神与新时代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在关联性
工匠精神是技艺人一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致精细、精益求精、执着专一、坚持不懈、不断超越是工匠精神的特征,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敬业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技艺领域,而是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专门技术从业人员的共同必备职业修养。工匠精神与高校师德规范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与高校师德规范基本要求的一致性。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业规范,强调高校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教书育人”。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准则》实际上提出了高校教师要在全社会中起遵守职业道德榜样作用的职业行为要求。也就是说,就职业道德层面而言,高校教师要带头敬业、乐业、爱业,执着专一地潜心教书育人。这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十分契合。工匠精神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守,是一种执着的追求,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底色,营造敬业风气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旨所在。因此,从职业精神来说,弘扬工匠精神也适用于高校师德建设。2.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与高校师德行为要求的一致性。艺术审美下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一流技艺的工作作风,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这一精神品质与高校教师培养卓越人才的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具有内涵方面的相通性。高校教师师德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目标。所谓卓越,就是把某种事情做到极致,达到让别人无法超越的地步。追求卓越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锻造精益求精的品质。高校教师既要像工匠一样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教学技艺上精雕细琢,又要引导学生追求卓越,让学生养成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理品质,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工匠精神中独具一格的创新精神与高校师德内在品格的一致性。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优秀的工匠者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淬炼心性,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极致,打造绝技。他们从良工到巨匠的成长之路,体现了创造精神的力量。工匠精神实质上就是创新创造之心。传统的工匠创造精神的核心是立足生产实践基于理性实用的创新,其不断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和经验主义下的科学探索精神,与高校教师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的行为准则要求具有内在品格的一致性。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引导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不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上实现突破与创新,以身示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工匠精神中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与高校教师育人要求的关联性。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劳动精神,是甘于立足平凡普通的岗位从事劳动和创造的思想意识,与劳模精神一道体现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理念。这种劳动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职责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总体框架之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新要求。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呼唤,实际上是在倡导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劳动价值的回归。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提升师德水平形成良好师风,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增强教师对立德树人事业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信念,是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1.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近年来,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联合主办了“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高校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将杰出技术技能人才请进校园,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者须先受教育。高校可结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组织系列活动,对教师进行工匠精神专项教育。例如,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收看《大国工匠》新闻片和纪录片,表彰学习“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典范,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全面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实质,增强职业道德素养,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责任。2.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坚定职业理想潜心教书育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当前高校在师德师风评价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还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育人的倾向。高校要按照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重视学历、职称、论文、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数量等指标的同时,按照“新时代高教40条”的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要按照新时代以本科教育为基石增强立德树人成效的新要求,将敬业的程度尤其是教师个人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列入师德考核指标和评测点,对教师在教学时间投入、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情感投入和教学学术投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确衡量评估,奖优罚劣,引导教师加大教学投入,潜心教学、倾心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真正回归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本分,让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3.坚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传统的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弘扬工匠精神为着力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高校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要自觉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开设“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教学专题,或将主要知识点有机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之中。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开展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根据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广搜博采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成长成才的典型案例(尤其是本土巨匠大师的典型事迹),将其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了解巨匠和大师们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态度,涵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真正成为德技双修的高素质人才。4.适应社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提升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跨越,亟须相关高校加快构建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不少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经历。高校可针对这些教师,出台政策鼓励其深入行业、企业一线锻炼,使其增进劳动情怀,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认真、敬业专注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提升技艺,增强创新能力,自觉根据最新的科研动向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教师在提升自身实践育人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实践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更好地被掌握和提高。高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双创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使其树立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获得准确获取知识和娴熟掌握技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3).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作者:林雯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 上一篇: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研究
- 下一篇:中学地理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