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7 08:24:03

导语: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师德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在师生共同体中,教师师德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信任交流的的链接,师德建设是加强师生共同体联系的情感道德需求,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是响应新时代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师生共同体的师德建设问题探究是具有意义价值的。

关键词: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

一、前言

老师与学生是一种区别于天然的社会关系的密切交互群体。人自接受教育开始,作为受教育者,选择或被选择的拥有自己的教育者,这里的教育者,便是教师。教师与学生形成师生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二者的语言交流、情感互动、行为影响是相互的关系。师生关系也是教育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参考标准。本文就师生共同体中的师德建设问题展开探究。

二、关于师生共同体及师德的概念界定

(一)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他在书中提到“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的结合是共同体的本质”并将其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类型。师生共同体接近其所描述的第三种类型———精神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的提出是人们把共同体这一概念运用到教育领域的结果,是在师生双方保持自身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建立起共同探索、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师生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课上课下“单向导”式的知识传授和接收关系。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互关系,两者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或合作实践而结合,具有密切联系的枢纽站,而共同的目标追求是两者在师生共同体中所一致达成的默契。在教师与学生的默契交往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或单纯的仅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平等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这种交流是促进双方彼此进步和发展的关键。“而且,这种交流,并非单向的教师讲授、传授的活动,而是双向(师生交流)和多向(既包括师生之间,也包括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流与共生。”以平等交流构建的师生共同体枢纽关系,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得到成长和进步。(二)师德的内涵。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倾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操守。“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教师个人的德行修养是我国历来所重视的。古代中国流传的一些师德思想,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有德之人,靠有德之师”都是在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或以自身行为使其受到感染,或以纯粹的道德教化使其端正态度。但在道德教育中,前者的教育效果要甚于后者。所以,教师个人秉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能够在与学生的相处、教学和交流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向品德高尚者看齐,接纳并融入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当今中国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问题,前后出台一系列关于规范和加强教师师德的文件,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明确指出,要“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保持高度的师德良心。

三、重视和深化高校师生共同体下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师德建设是加强师生共同体联系的情感道德需求。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合作,双方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信任。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有义务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能量储备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有足够的知识力量。但知识传授仅是对教师最低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项基本义务。高校学生在校时间多于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教师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接触最为频繁密集的群体,对学生的心理构建和人格成长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还是以德施教,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用自己良好道德品行去影响学生。因此在师生共同体中,在师生密切交流接触之中,教师个人的道德和作风,通过实践不断被检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感受到属于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进而在内心深处对教师的尊重和学习,也会使教师感受到个人的道德魅力,从而内心得到回馈。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欣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师德的肯定。“美德的践行,需要共同体的广泛认同......这种共同的承认与追求乃是任何形式的共同体最本质、最首要的构成要素。”在师生共同体中,学生对教师个人的心理认同会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在教书育人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因为这些亲近感和信任感,使得彼此沟通顺畅,达到教书育人、品德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效果。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使教师在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路上发挥作用。重视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是师生共同体不断融合、发展的情感道德需求。(二)师德建设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高校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德行排在首位。德行是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在德行上不合格的人,即使才智过人,也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身边人的认同。教师被认为是教事喻德的人,通过道德教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善良的道德品行。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此,便要求教师本人要具有高的道德水准以及明辨是非、善辨真恶的能力。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人,在于教师力量的发挥。教育者即教师,首先应该接受教育,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师德。广大教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旨理解把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真正融入到道德教育中,使学生理解把握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在道德品行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只有教师做到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对自身的道德建设,才有资格在实践活动中教导学生。只有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通过师德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教师,才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筑牢稳固的师资基础。(三)师德建设是响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进入新时代,对于教师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只增不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包含对道德层次拔高的追求。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教师本身的高尚道德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学校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过程的主要战略位置,打造一支道德品质良好、专业知识能力强硬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的师德建设,要提高教师融入学生、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的能力,协调校内外综合因素,将各种教育因素融会贯通,使教育不单单是局限于学校,而是贯穿个体、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师德建设,使教师把师德作为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素养的核心,培养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德行操守。师德建设问题是基于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被予以重点关注的一方面,在日益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如何保证锻造一批高素质、高德行的教育者是问题的关键。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既要坚定其教育理想,也要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的建议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共同体建设,首先是教师自身的道德体系的建构和与时俱进。教师作为师德的直接承担者,担负着教书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最低的要求是要有为人之师的道德底线,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能够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存在,而不是一项简单的师生之间信息互换的过程,在师生共同体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潜在力,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明确自己的定位和选择。教师自身也要强化道德学习,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师德作为自身的核心素质。教师本人要具有正确的政治认知,牢固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需要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和榜样效应。“高校党员教师队伍是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员团体”,高校党员教师是教师身份和党员身份的代表,既具有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也同时是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宣传者。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党员教师应该亮明党员身份,主动承担、积极奉献。在实际中,用行为彰显党员教师的高尚品德。最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共同体师德建设,需要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及奖惩机制。师德建设仅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是难以保证其效果的,学校需要建立师德考核的评价及奖惩机制。以学生评价作为师德评价的首要衡量标准,通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建立教师年度考核表,通过年度考核表中的师德评分可以绘制出教师师德变化曲线,将师德评分表作为教师职业晋升、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目的在于使教师将更多的关注和爱投入到学生身上。对于师德评价较高的教师,应给予奖励或表彰,使教师受到鼓舞,进一步完善自身;对于出现的有违师德的现象,应严厉查处,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及时清除教师队伍中的负因素。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黄艳青.普通本科院校基于师生共同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六导师”制实施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

[3]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

[4]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02).

[5]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Z].教师[2014]10号,2014-09-30.

[6]麦金太尔.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

[7]杨昌宇,祁国辉,侯和龙.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途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6(11).

作者:朱梦冉 施小明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