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探索
时间:2022-06-14 08:17:15
导语:高校师德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使命,要按照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工作体系、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拓展宣传教育考核监督组织路径等方面,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高校是全社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全社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高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1.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文件精神回顾。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愈来愈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回顾这些年有关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颁布,对我国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等作了具体全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颁布,其中也包括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进入21世纪,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越来越清晰,具体目标也更为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这是国家首次以师德建设作为文件名下发的正式文件,对于推动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迈向规范化的重要成果,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具体标准。此后,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2013年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吁建立师德考核档案。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该意见作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最新指导精神,提出了诸多新的具体要求。它强调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遵循高校师德建设规律,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个方面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特别是明确了高校教师的七条禁止行为,俗称“红七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件对于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2.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些要求相互衔接、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形成了对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学识、作风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要求,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的行动指南。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一名好老师,并详细阐释了好老师应具有的四个方面品质,即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四方面品质中,三个方面是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谈的,师德是核心。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2016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发表讲话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这“四个引路人”强调了教师的使命重在育人、做“人师”,具体要从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四个方面引领学生成长。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教育实践的两大重点领域,“前两个统一”是在教学方面的要求,“后两个统一”是在科研方面的要求。“四个统一”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学识、作风在这两大领域的具体体现。可见,“四有”是基础,“四个引路人”是目标,“四个统一”是路径。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德育德,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有高尚品格、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高素质人才。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是为了立德树人。坚持“四个统一”,是对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责中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成为“四有”好老师、担当“四个引路人”的具体路径。党的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党的召开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文件,是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对新时代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文件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明确将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弘扬高尚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4]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主流良好,大部分教师职业认同感强,职业态度端正,能够尽职尽责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师德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师生感情淡漠,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对学生思想、生活状况了解甚少。二是育人意识淡薄,放松对学生的管理,部分教师不能担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教师中相当程度地存在着科研项目至上,不认真备课、敷衍教学任务的现象。四是学术功利倾向严重、学术道德滑坡,少数教师出于职称晋升等利益驱动,急功近利,拼凑、抄袭、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学术氛围浮躁。造成这些现象、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不足,也有高校的教育、培养、约束不到位以及受到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影响等。具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部分教师职业修养不足,对教师岗位的责任。感使命感认识不到位当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个别教师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把教育岗位仅仅看作养家糊口的职业,缺乏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志向,缺乏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是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道德水平、处世态度以及气质、性格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好回报,才能有滋有味地干好工作,做称职的老师。2.师德教育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高校的师德教育宣传工作承担着教育引导、营造氛围、激励凝聚等重要功能,但目前高校的师德教育宣传工作普遍存在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宣传手段陈旧、缺乏创新,主要依托传统媒体宣传,贴近性和互动性不够;师德教育活动缺乏整体设计及策划,宏观式抽象式的教育多,微观式贴近性的教育活动少。此外,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宣传格局,高校的师德教育面临新挑战新任务。一方面新的社交媒体极大拓展了高校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新的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对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顺应新的时代特点,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社交媒体技术,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唱响弘扬师德的主旋律,把握高校师德教育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显得尤为重要。3.师德考核评价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考核评价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一直是“软肋”。传统观念下对师德的理解更多的归结于道德方面的要求,认为师德不好量化,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自律”,缺乏从制度层面进行硬性约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激励、监督、惩处机制,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追求高尚师德的热情和潜能。一直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强调对科研和教学的考核,忽视了对思想素质、师德方面的考核,也是造成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多数高校“师德一票否决”实施办法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高校现有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普遍只针对两头:对于触犯师德底线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奖励方面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对于师德典型、先进人物给予宣传表彰,而对于“中间地带”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师德评价体系。还有个别学校遇到师德失范的情形发生时,担心损害学校声誉被破坏而遮遮掩掩。特别是频频爆发的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以及教师猥亵学生等负面事件给整个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亟须构建师德考核评价监督的制度体系,让师德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遏制师德不良事件发生。4.受社会环境压力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生存发展竞争的压力,以及社会现实与文化期许之间的较大落差,广大教师承受了巨大的职业压力,不仅要承担来自教学科研、职称晋升、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还要背负着高房价、子女入学入托等生活压力。特别是很多地方的老师生活还比较清苦,收入不高。这些因素造成一些教师名利思想严重,不注重个人修为,缺乏奉献精神,从事影响教学的兼职行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根本角色失调。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
当前,针对部分教师存在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按照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工作体系、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拓展宣传教育考核监督组织路径,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工作体系。“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这一提法将师德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党委要站在构建师德建设大格局的高度上,整体规划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合作,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个方面紧密衔接的“六位一体”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将六个方面的任务分解到宣传、教师工作、教务、科研、人事、工会等相关党政群团部门,理清责任清单,明确建设任务、管理责任和工作要求。建议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主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融入教师培养和日常管理。例如从教师准入开始,通过新教工入职测评纳入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的考评、教师培训要加强思想理论和师德培训、教师在晋升副教授前必须担任过一年本科生班主任或辅导员等举措,不断推进师德建设落地见效。2.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激发内在动力。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首先,教师要提升对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承担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包括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始终以教学为重,认真备课上课;敬业爱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关爱、尊重。其次,要主动完善自我,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指出,在信息时代做一名好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只有一桶水恐怕还不够,应该是要有一潭水。高校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既宽广又深厚,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通用知识,还要懂得教育规律,用最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在处世、生活等方面给学生帮助和指导。最后,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服务社会。教师还应当与领导、同事建立起彼此尊重、协作互助的人际关系,致力于团队合作共同成就教育与学术荣誉,致力于共同维护校园环境的纯净,关心学校发展。同时还要主动服务社会,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3.创新师德教育宣传,拓展教育引导路径。创新师德教育,首先要完善师德规范,使其成为高校教师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发挥师德规范对师德养成的积极作用,把“弘扬师德”融入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之中,落细、落小、落实。其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就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开辟新阵地,利用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主动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最后要规范教师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构建思想理论、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心理调节、人际沟通等全方位的教师职业培训体系。师德教育活动要注重贴近性和感染力,如精心策划一堂精彩的示范课,组织一场深度有益的教师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对话等;注重丰富多样性,通过开展教师沙龙漫谈、师德规范主题研讨等,深化对师德的理解,传承和弘扬师德师风。要加大师德宣传报道力度,挖掘师德先进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弘扬师德楷模,以生动的人物故事诠释新时代的师德内涵。充分运用各种校园媒体、创新宣传手段及方式,努力营造以德立身、立德树人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正能量。4.建立系统、明确、可操作的师德考核监督体系,拓展制度约束路径。统筹构建系统、明确、可操作的师德考核监督体系,要着力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考核。严把教师准入关,不能只唯专业论,要加强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考评。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晋升中,采取而不仅限于对触碰“师德红线”的行为实施“一票否决”,还应将具体的师德信用记录在考核中进行量化体现。二是激励。大力评选表彰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设立教学质量奖、卓越奖、新秀奖等奖项,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优先晋升职称,形成激励导向。三是监督惩处。建立师德失范惩处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师德监督惩处机构,完善师德监督、师德失范认定和处理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明确教师合法权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师德及处置相关事件。四是师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目的是让教师提升职业素养,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立德树人,因此推进师生参与师德建设工作是促进师德建设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吸收部分教师加入师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教师师德建设的责任感,进而内化为师德建设的动力。同时教师的参与有利于对制度的理解和吸收,从而达到好的建设效果。还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设立“学生师德建设反馈信箱”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师德建设的满意程度和相关建议。5.发挥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作用,拓展组织保障路径。教师党支部要发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作用,借助党员党性修养的力量,拓展组织保障路径。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与教师提升师德素养相辅相成。党员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党员,党员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会因党性修养的不断加强而得到提升,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必然因自身不断注重师德素质的培养而得到体现。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与师德培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目的都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因此要切实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增强党组织生活活力,加强对教师党员监督管理,引导党员教师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通过发挥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作用,形成对师德建设的有效推动。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2]霍小光,张晓松.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光明日报,2016-09-10(1).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作者:邸燕茹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上一篇: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分析
- 下一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