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时间:2022-10-19 03:40:01

导语: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1师德常态化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省的10所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重非常高,而且因为自身的特点,这一特征在民办高校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中这10所民办高校中,3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高达60.69%。一个十分明确而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事实是:因为青年教师在年龄、思想、性格、爱好和经历等诸多方面与大学生是接近的,因而就会更加容易产生教育过程中的利好:师生彼此的沟通更容易,师生关系会更和谐。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正是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他们对学生影响更为直接,这个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简而言之,青年教师更容易成为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学生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或者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或者被老师的恶习所影响。那么,作为青年教师,应该也必须在政治素质、思想观念上成为学生的导师,在工作态度、处事原则上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治学精神、道德修养乃至风度仪表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学习态度、为人处事,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也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教师群体,所产生的这种特殊效应,愈加凸显了其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当前的媒体环境,是全新而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面临着建设环境、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始减弱,青年教师形成思想共识的难度加大,面对网络消极影响,一些高校网络道德管理机制缺失。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师德常态化机制建立的途径

2014年,面对新变化和新要求,教育部审时度势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该意见对如何建立工作机制,甚至对教师的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都有明确指示:“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成效机制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2.1师德宣传常态化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帖吧、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速发展,信息和传播呈现即时性、互动性、无序性。这种充分自由和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形态,使高校青年教师人际交往日趋开放和频繁,交往范围进一步得到拓展。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自然十分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充满灵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人际交流方式,他们在教学、科研乃至生活中也比常人更享受到了解、掌握各种信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青年教师在积极主动接受多元化的知识文化的同时,也无可置疑地受到网络舆情的多元化、自由化、散漫化影响,特别是会更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宗教等渗透性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都强调敬业乐教、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师德师风,这与网络文化中对个人价值的过分强调的情况是背道而驰的,如此一来,高校教师的传统师德和优良品格意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击。因此,必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建设,要明确地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师德教育常态化

师德概念由来已久,其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神。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因而,师德内涵也必定会随着时展处于嬗变之中。目前来看,国内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对古代教育思想的承续,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简而言之主要包括“正己、乐教、爱生”三方面。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是师德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乐教是师德基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成才与发展是崇高的师德职责。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教师“正己、乐教和爱生”又有新的特征:一是思想多元性。由于新媒体上各种思潮涌动,随着海量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一些自由化思潮,庸俗化文化,使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二是利益诉求多元化,诉求途径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信息渠道畅通,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信息,青年教师随时可以借助新媒体维护自己的利益诉求,发表自己对时政的意见和建议,这使广大青年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变得直接和频繁。三是青年教师的身份透明度增强,也就是说,教师在网络上的言行会很容易被学生了解,客观上说,一个师德不高的教师想要维护自身形象,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教师的“观察”不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会延伸到虚拟世界,学生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现实情况来评价教师师德水平。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承诺制度。对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使广大青年教师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在课堂上做到:决不发表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决不发表各种违反宪法的言论,决不发牢骚把各种不良情绪转导给学生。倡导教育忠诚,关爱每位学生;践行师德规范,处处为人师表;坚持教学认真,提升育人质量;恪守科研诚信,抵制学术不端。牢记责任,信守承诺,决不辜负“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并使之常态化,逐步通过考核的细化与科学将师德考核作为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重要依据。尤其要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摆脱了社会身份约束和社会监督,降低了道德他律的作用。高校要针对网络时代的特殊情况,要充分搞好师德建设,就必须强化教师的自律精神,并将这一精神建设凝聚成以道德规范为主的自律规范体系,也就是说,主体性教育应该成为重要的取向,从而确保网络道德教育转变成主动型的教育模式。

2.3师德舆情监控常态化

毫无疑问,即便是从世界范围看,与网络快速发展同步的情况是,网络监督也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重视的问题。网络上的高校青年教师,自然也应该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思想充满活力,常常能够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因此,监控主要是关注和疏导为主的管理,应该成为师德舆情监控常态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首先,必须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建设高品质、健康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一批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特别注意互联网的不良舆论倾向的输入。网络信息的传播还具有虚拟性和象征性,这往往导致使用网络的一些教师,同时默认了有害信息的传播,不免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对高校来说,这就需要加强信息甄别能力,引导青年教师利用好网络,以避免不良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引导教师积极在互联网平台上纠正、抵制这种不良倾向的输入。高校青年教师自身要坚持严格要求自己,要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抵制不良信息。高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合理利用正能量的网络,积极传播社会正义,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想见,在长期培养这种能力后,高校努力做好舆论监督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青年教师会树立更加科学、准确、系统的世界观,最终,广大的青年教师会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思维来建立、发展自己的理性世界,自然能够及时辨别是非,解决问题。如此再看,只有高校、青年教师都具备这种能力,网络资源就可以真正为我所用。最后,要积极建立师德投诉平台,并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便高校及时掌握青年教师的动态信息,当然,建立这个平台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教师的人身自由,而是监督、促进教师道德建设和教师形象塑造,特别是及时、动态掌握情况,快速纠正高校中的不正之风,精准发现并及时处理各类问题。

3小结

总之,高校必须始终把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中的重点任务。要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品质,监督他们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要教育引导青年教师率先垂范,以德育人,以德化人,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作者:金战英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