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6篇

时间:2022-09-07 11:25:49

导语: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6篇

第一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效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也越来越普及,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新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高校师德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兴于教育,教育优劣系于教师,重在师德。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高校,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制约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那么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制约着师德建设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将以此为主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以期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师德;存在问题;措施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涵义

1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国之兴在于民,民之兴在于德,德才兼备则民兴国昌。因此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1)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克服职业倦怠加强师德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端正教师的生活作风,进一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还应该做好表率,即不断提高师德建设。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日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师德建设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教师也只有在师德方面不断完善,坚定师德信仰、弘扬师德情感、实施师德行为,才能展现师德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服。加强师德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生活作风,进一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2)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进行师德建设,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高校师德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中多种思想并存,中西兼并、新旧相逢,这就造成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受到冲击。而高校教师则成为引导思想的主流和支撑,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导以及西方先进思想的汲取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要以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科学为己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谓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才能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才能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

2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师德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师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师德建设对学生的发展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师德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具备高尚的师德关系到能够顺利的实现教师职责,能够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是否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优秀人才。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经济发展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在发展中对我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就业为指导的高等院校专业也越来越多,高校教学由原先以塑造人才,完善人才教学的理念逐渐转变为以就业为理念的人才培养,当然一方面能够很好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适合经济发展中的实用性人才,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缺失,造成了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师德建设的后果。

2教师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教师引进方面也缺乏健全的教师机制,往往在进行高校教师选拔时,将教师的学历、资历以及经验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教师道德方面的考核。对于高校教师的选拔而言,高学历、高资质确实重要,但师德确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高校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具备了专业的技能,却因为政治观念淡薄、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这就容易造成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发生轻生的事情,这些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师德不健全,教师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结果。

3教师缺乏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师师德缺乏的真正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并没有认识到师德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不仅起到传道、授惑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而言时刻都起着引导的作用,当教师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需求的时候,就会将这种思想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来,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并将这种思想意识转换到自己的脑海中。另外,外界物质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教师对物质的追求,在物质社会,更多的会考虑物质而忽略精神方面的提高,故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品行修养。

4市场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师德发展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由于我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师德建设也受其影响。首先,学校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政策的转变,一些不正之风也随之进入高校校园。其次,社会转型也忽略了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约束及重视,社会形态也受到多元化影响,归根到底,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才造成社会公正、诚信、有所缺失,从理论上讲,师德建设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健全的社会市场机制做保障。

三加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措施

1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加强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度,让教师将师德建设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作为本质工作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教师的自我修养能力,使之将对自身道德的建设视为自然之事。其次,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道德活动的反思与总结,通过对自己所言、所行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分析水平,通过不断的反思及时发现不足,做出修正和提高;再次,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体现自己的师德,通过实践将自己的师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道德水平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自己师德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

2建设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行为,也是学校自我塑造的灵魂所在,更是学校立身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师德建设需要具备一个完善的体系。首先,师德建设需要以优秀的思想理论为基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人才教育观,培养现代化四有新人。其次,制定师德建设的目标,以提高教师自我认知能力,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树立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协调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事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目标,以制定具体师德培训、考核、量化、评判为具体目标。

3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也是社会性的问题。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高校加以重视,社会各界以及政府方面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的将师德建设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进行实施。首先,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师德对高效教学以及人才就业所带来的影响,要鼓励和创设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评论的官方网站,对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师德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管及纠正。教育平台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度,还能让教师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对师德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其次,学校也要开展相应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师德建设活动对表现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师德存在严重缺陷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及相关处分,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建设。

4完善师德建设的评判机制

健全的师德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实行新型的教师聘任机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将其德育素质归纳到考核范围之内;其次,要建立完善评判机制,不断改革教学评估机制,将教师的学识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计入考核之中。总之,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而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是保障民族兴旺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助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在未来高校发展中,师德建设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形式、内容、方法来提高师德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师德迈入一个新层次。

作者:郭晖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卫荣凡.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与师德自律主体动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3]刘其城.关于市场经济时期师德问题的若干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4]王飞平.教师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教书育人

第二篇: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摘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科学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不懈追求的工作目标。广东海洋大学坚持一手抓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手抓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制度创新规范师德,以活动引领师德师风,以榜样激励见贤思齐,全方位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做法和实践,对推动高校师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机制

为贯彻落实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教育部2014年9月29日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1]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了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制度创新规范师德

近年来,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海洋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广东海洋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保障、培训、考核和监督机制,以制度创新规范师德。

(一)建立领导组织机制。学校为了加强党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把师德建设摆上党行工作的议事日程。相应成立了学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和师德先进评审委员会,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管理体制,优化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2]

(二)建立岗前培训机制。《广东海洋大学教师培训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新招聘或引进的教师除了参加主管部门举办的岗前培训和网上教育能力学习之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学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档案,把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评聘晋升职称职务的必要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使师德培训成为新教师上岗的准入条件。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师德考核既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考察和评定,也是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转换机制及教育渠道和方式。[5]而在高校开展师德考评,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师德考评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6]。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的要求,按照教师自评、学生评议、同行评议、学院(系)评议、学校审核等考核程序,从“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队精神、廉洁从教、严谨治学、热爱学生”等7个一级项目指标,27个二级考核指标(满分合计为100分)进行考核;考核实行量化评分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评结果作为评先推优、职务评聘、年度考核、提薪晋职、培训学习的重要依据。师德考核优良的教师参加上述考评选拔活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师德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其年度工作考核才能评为优秀;师德考核优良者才有资格参加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该年度考核不得评为称职及以上等次;取消年度单项先进评选资格;一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视其违规情节,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或待聘、解聘教师岗位,直至取消教师资格,真正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3]

(四)建立监控管理机制。师德监督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网上公示与BBS论坛相结合。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领导检查、同项听课、视频监控、网络调查等环节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合理的过程监督和评价。同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加强对教师教学监督和评价。

(五)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师德建设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4]通过组织开展师德先进、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优秀教学质量奖、关爱学生“十佳教师”、教师授课观摩竞赛等评选活动,对师德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在每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予以奖励和表彰,并且组织每届师德标兵出国考察培训和学术交流。同时也对违背师德规范和教学管理规定的教师,在全校进行公开通报批评和采取相应的经济处罚,取得了明显效果。2006年以来,广东海洋大学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目前共评选出师德标兵15人,师德先进个人178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促进了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推动了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二、以活动引领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工程,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教师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按照广东省教厅的部署,各高校先后开展了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征文、师德建设报告会和青年教师授课观摩竞赛等。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营造了爱岗敬业、崇教厚德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以榜样激励见贤思齐

在师德建设实践中,我们把学习、宣传、推广师德典型与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将师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始终注意师德建设中的典型材料进行挖掘、提炼,在学校网络、校报、宣传橱窗、《海大教工》和师德征文集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多次师德征文,收集了我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知识型职工”、“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湛江市师德标兵”、“湛江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学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的风采和心得体会;探讨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理论文章以及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内容,并编辑出版了《师德风范映杏坛》、《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2本宣传教育教材,体现了我校“用文化凝心聚力”的管理理念,也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成果展示。总之,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它需要高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的优势和特色,以机制创新、活动涵养和榜样激励为抓手,一定能把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丁永成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探讨

摘要: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是衡量高校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化育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重要表现。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深化大学生协同参与意识,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协同参与内容,不断拓展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师风;机制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人员,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典范。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案例暴露了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生作为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和服务主体,是检验教师工作成果和服务成效的直接感受者。因此,他们不能也不应被排除在高校师德建设之外。

一、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涵摄

协同参与旨在通过相互作用的方式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从而突破有限的、封闭的管道,形成复合的、开放的系统。大学生协同参与为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生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

(一)大学生协同参与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某种角度上看,师德的缺失根源于教师对价值观的迷失。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既是衡量高校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化育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为制度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润滑剂,减少了师德建设过程中的执行成本,为师德建设的有效推进创设了条件。

(二)大学生协同参与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1]2014年10月,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2]诚然,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已成为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协同参与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3]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整体道德现状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部分教师专注自己的“第二职业”,把本职工作当副业,以及部分教师存在以权谋私、以教谋私等现象。要发现、查摆和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纪检监察部门实难做到及时和全面。实践证明,在诸多校园公共事务管理中,大学生的协同参与往往能起到监控和推进的作用,提升工作效率。

(四)大学生协同参与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之于大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直面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倾听大学生的愿望和诉求,让大学生话有处说、理有处评,帮助大学生平等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协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协同重点领域权力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有利于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学教育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师的重要表现,是以人为本这一时代精神的直接彰显。

二、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瓶颈

协同参与师德建设作为新时期大学生通过集体行为解决公共问题的表现形式,超越了以往师德建设只局限于纪检监察部门的单一解决模式,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复合式治理思维。但作为一种实践不久的方法或途径,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须进行立体式的审查和深层次的思考。

(一)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理念存在偏差

行为的失范或行为的失序往往源于理念的偏差。传统的师德建设较倚重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纪检监察部门的规划与推动是各部门、院系开展师德建设的直接动力,这种带有一定行政色彩的工作惯性阻滞了多元参与师德建设的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选择性授权也是影响师德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因。尽管不少政策文件明确规定构建学生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但是受制于“家丑不外扬”以及“对老师的事情学生知道的越少越好”等固有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存在一定的抵触思想,无法充分授权于大学生,以致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在广度、深度、频度、效果上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仍不完善

制度是规则的集合,缺乏制度必然导致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失序。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这些制度文本为师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标志着我国在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关提法只是散见于一些文件中,有关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专门规范至今仍是空白。调查发现,已有的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规范多属于原则性要求和框架性意见,缺乏相应的内容、指标、程序和方法,不具有很强的制度效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载体或配套制度参考,实践活动容易陷入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境,致使大学生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强可弱,其师德评价也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和公正。

(三)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比较有限

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成效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而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师德评价体系的内容。当前部分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期中教学检查和教师个人年终考核,多把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聚焦在教师的教材处理、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重教学能力研判、轻职业道德评价。即便有一些评价内容,如“是否坚定政治立场”“是否爱岗敬业”“是否热爱学生”“是否为人师表”等,但是由于缺乏细化的评价要素和相应的评价指导,大学生在进行师德师风评价时往往泛泛而谈,难以做到客观、全面评价。

(四)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手段相对单一

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传统手段主要包括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信访接待,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参与手段已然无法满足学校及大学生对师德建设的信息需求。当前,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平台。然而,高校关于自媒体技术在师德建设中的运用相对较少,不会用、不想用、不敢用自媒体的现象大量存在,忽略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主要受众的现实境况,导致参与主体资源流失和师德建设覆盖面压缩。

三、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思考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功能耦合,实现工作资源的优质供给和师德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和强化大学生协同

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识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明确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动员和凝聚大学生主动参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扩大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覆盖面,既要通过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引领,横向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带动各机关部处和院系共同合作,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纵向延伸工作臂膀,将师德师风建设直接覆盖到广大学生的身边,做好关于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调查研究,加大政策舆论宣传,充分授权大学生,吸引他们协同参与。学校要构建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支持网络,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委员会,培育善观察、会管理、负责任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对师德师风进行合理监督、客观评价、正确发声。

(二)加快制度研究,推动大学生协同参与高

校师德建设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序的行动参与离不开完备的制度规范,只有制度健全才能保证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为了防止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实践中出现参与主体虚化、评价目标模糊、工作随意性大等现象,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现有的法治精神和制度框架内出台必要的配套措施,推动制度间的有效衔接,确保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能够稳定、持续、可预期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度层面上继续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予以重申及确认,保证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长效性和权威性。高校要动员和组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师德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厘清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内容、指标、程序和方法,明确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实现形式,摆脱因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行动失序或行为失范,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向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三)确定内容范围,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

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和维权观念的日益高涨,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不仅强化了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推动了校风、师风、学风的健康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创造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培育了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高校要明确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从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予以考察评估,增强师德考察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有关师德建设及其他涉及学生事务的公共决策,要适时适当地将大学生纳入主要决策主体范畴,使决策行为更加透明化,从而解决智力支持不足和决策执行力弱化等问题。高校要科学制定师德考评的指标体系,在师风评议、督促落实等具体内容中将教师的德、能、勤、绩、廉等要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细化考评标准,明确指标权重;要加快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程序设计,确保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方面都能有序开展、规范操作;要综合运用指标考核、综合评议、察访核验等多种评估方法,把日常考评与年终考核、评优评差结合起来,避免师德师风考评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四)丰富参与手段,确保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016年2月19日,习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4]在信息动态海量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从技能手段向智能手段发展是未来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师德建设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亟须拓宽师德建设工作思路,丰富大学生参与手段。学校要加快关于师德师风的网络技术平台开发与建设,完善有悖师德师风建设的个案转接流程,对大学生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聚类分析、证据截取、跟踪调查,确保问题的受理忠于事实和数据。学校要研发集监督、教育、评优于一体的教师评价系统,设立网上测评、教师风采、学生留言、电子公告、贴吧论坛等栏目,提高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要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特别是校领导与大学生交流的渠道,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主动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某些高校开设的“书记早餐会”“我与校长面对面”等活动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使得师生动态在一线掌握、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有力地助推师德师风建设顺利开展。

作者:陈超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2]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

[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4].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第四篇: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是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文化传承和人才战略的实现,而师德建设对高校教师从精神层面提出了行为要求和内在心理要求。由于受到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薄弱、价值多元化冲击和“德”“才”评价标准失衡的限制,需要从发挥高校党员和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服务、管理观念,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作为着力点,进行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以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是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引路人,对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德建设由此也提上日程。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涵

高校师德建设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07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赋予了师德与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高校是特殊的文化生态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活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开发智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是大学生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引路人。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才智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追求,而师德是教师充分发挥才智的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故此,师德包括:严谨治学,高尚的敬业精神,从严治学,热爱学生,甘于奉献,具备崇高的师品,渊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简言之即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高校教师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才能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由于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时期高校建设重心的转移,高校师德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如下。

1价值多元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积极主动的优美姿态加入到世界这个大竞技场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闪发光。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充分证实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开放的格局为价值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时代大环境,主流文化导向功能减弱,价值取向趋同化,道德评价标准弱化。享乐主义、狭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充斥着国人的精神领域。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和丰富了国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却使国人的价值取向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社会道德失范,道德问题严峻。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思想引擎,以其辐射的作用培育和引导全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典型的示范和标杆作用。教师作为拥有最具体、最生动、最具深远影响力的影响者,其受到首先是一个人且更是一个社会人特性的局限,教师也会成为价值观冲击后的受体,师德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直接的消极影响。

2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要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向系统性、有序性、能动性的师德建设方向迈进,建立健全并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社会民风、大学校风、师生学风的发展。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包括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而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准入把关不够严格,存在走后门;学习培训机制形式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协调,约束多余激励;考评监督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

3“德”与“才”标准失衡“德”是广大教师从事教育职业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因素的总合;“才”则是指专业素养。“德”不能脱离“才”的支撑,“才”不能背弃“德”的方向。师德建设应当“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忽视教师道德和伦理素养。由于广大人才学历呈历年上升趋势,部分高校引进教师过程中更加强调学历,对德的考评标准却流于形式。另外,在日常考核中,对“德”的评价标准无法实际地操作。这些情形都导致“德”与“才”标准失衡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1发挥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党组织通过选拔、培养、发展和吸收先进个人成为其成员来实现党的教育、管理、服务目的,在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排头兵。先进的党员教师更是联系上级党组织和群众教师的纽带和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出其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高校师德建设工程中添砖加瓦。

2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服务、管理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教师的天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故此高校的教师应当具有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思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伟大事业,师德建设更是教师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动摇的重要精神内涵。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的育人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产生对规则的遵守和法律的敬畏。总之,强化高校教师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观念,可以实现包括以“德”“才”为核心的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意。

3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教师的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认真履职和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完善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包括了督导评议、教师间互评、学生评议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师德建设激励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催化剂。学校中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教师个人应当成为师德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不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还要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要掀起学习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之风,以此为契机,创建良好的学风和师风。另外,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做到人人讲德重德。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是基础条件。完善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关心和满足教师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师德建设提供稳固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作者:肖开学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09-01.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立慧.高校学风建设视阈下师德要义研究[J].教师发展,2013(7).

[4]汤光荣.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架构[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5]贾义宝.强化高校“求真务实”的师德观[J].新疆经济与文化,2013(2).

[6]李扬.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讨[J].特别关注,2018(2).

[7]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2007(5).

第五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策略

摘要:高等教育关乎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水平。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分析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的缺陷,提出师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策略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关乎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水平。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新思想启蒙与传播的汇聚之地。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师德建设事关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规律性的体现,也是政治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在高等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个人素质,强化高校青年教育强国的爱国使命和教书育人的敬业责任。力争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中学生的进步思想引领者和健康成长的护航员。

(二)高等人才建设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历经波折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入关键时期,加强人才建设、转变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必解之题。其中,加强人才建设是方式改革、结构调整、水平提高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人才建设才能改变中国现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目前青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大胆探索能力、乐于创新能力和求真务实的心态,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和进步思维方式的确立,而高校青年教师在学生这段关键期中意义重大,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八方来客聚集之地,同样也是百家文化汇聚之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在此碰撞,高校的文化包容度和开放性使得其注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传承的载体。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肩负的任务要求教师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教育态度满足高等教育社会教化、文化引领需求,是保证文化积淀与传承的必然选择。

(四)提升自我的必备良方。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有85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教师人数的63%。50岁以上的高效教师将会在未来10~15年退出教师行列,将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补充进来。而目前的青年教师将会成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忠良砥柱。教育事业的抱负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工作的锻炼、生活的磨练、技能的精湛、素质的完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缺陷

(一)为人师表作用下降。教师的基本素质中重要一条是为人师表。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教师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言行举止达不到为人师表的要求,不注重个人的形象、不注意个人给集体带来的影响,对自己的言论过于自由、对自己的行为放纵都是当前青年教师自我放松要求的表现。导致教师出现不文明、不守纪的现象,不仅不能为学生做到的榜样,有的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

(二)追名逐利现象普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生活压力和物质欲望暴增,青年教师更注重实用主义,并将实用主义塞入教师工作中,在工作付出中强调个人利益收获,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追名逐利。若在教育岗位上达不到自身物质欲则索性开展第二职业,更有甚者将本应是教育对象的学生发展为自己的业务客户,将纯洁的师生关系发展为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在学校工作中注重利用学校资源发展自身人际关系,扩大权力圈,为自己追逐名利绞尽脑汁。

(三)教师信念不再坚定。坚定地教师信念要求具有积极服务的信念和对本职工作热忱的敬业精神。但高校青年教师存在教师信念动摇的情况,敬业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教学不够用心、教学效果较差、师生关系紧张、教学停滞不前、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前景迷茫。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措施

(一)利用传统文化,营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氛围。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师德是一项重要的道德素养,传统文化对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都有规范。要利用传统文化营造师德氛围。《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师的职责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传道就是教育做人的道理,授业是教授知识文化技术,解惑就是辨美丑、明黑白、知善恶,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力军。《周礼》中提出“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心是为社会服务。

(二)学习传统文化,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培养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教育任务的核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所在。要加大力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练就优秀师德品质。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品质屡有见地。《论语》中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其作为老师应当具有的职业品质。教师信念方面,教师要以自己是一名老师为荣,将教育事业作为人生之幸事,《孟子》中称君子有三乐,第三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方法上,自古就发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心得。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故知其气矣,然后能食其志也;知其声矣,而后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后能遂其形也;知其物矣,然后能别其情也”,无独有偶,孔子在对他的学生教育中发现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显示了孔子作为千古名师,对其学生的才能、性格了如指掌,因材施教。

(三)感悟传统文化,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表风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师德的品质基础。孔子对教师为人师表的论述也有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直都是受到推崇的传统美德,比如《法》中就提到“师者,人之模范也”。当代高校青年教师要把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把正气灵魂、文明举止的优秀人格魅力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鼓励青年教师增强自身文化建设和自我思想改造,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继续教育学习能力,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潘文龙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第六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年底,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次明确了将师德工作作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优的首要标准。这个新的规范的颁布再次突显了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1]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和数量也在大规模的扩张,同时高校在校生人数也成线性式的快速增加,与此同时作为高校中坚力量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也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比重也占有绝对优势,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也日益严峻,针对于当前高校如何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调查表明,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看,一半以上的青年教师都能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向上、认真负责、言传身教及为人师表,不过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青年教师存在一些师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四个方面。

(一)育人观念淡薄

部分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离开来。素不知教书只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部分教师只是注重课堂教学和科研项目的申报,缺乏对学生育人方面的关心,更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动态等。很少与学生直接沟通交流,认为这些方面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自己只管上好课就可以了。却没搞明白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忽视了育人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就不可能完全了解,教学方法上就不可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终导致教学工作做不好,教学质量提不高。

(二)责任心不强

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识不足,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表现在工作中往往就是缺乏责任心,过一天算一天,在上每一次课之前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揣摩教材、准备不够充分。导致上课方式单一、缺乏新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后从来不去钻研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索改革,教学质量不高。更有部分教师几乎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整天想着怎么跳槽,怎么出国,怎么找到一份更加满意的工作。

(三)科研风气浮躁

部分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方面表现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不正心态,更有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部分青年教师在做科研时,基本上不去认真搜集查阅资料,伪造篡改数据,或者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改头换面占为己有,这样完全是侵犯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学术,长期下去还会导致学术不正之风的不断滋长蔓延,从而玷污了科学研究这块神圣净土的尊严。

(四)理想信念淡薄

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主要是受到当前社会转型期以及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参与商业活动中去,搞更多的社会兼职,而把教书育人只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根本就没有更多时间能静下心来搞搞研究、做学问。把金钱和名利作为对待工作的衡量标准,根据获得金钱和利益的多少来付出自己的劳动,对没有金钱和利益的工作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极大的损害了人民教师的美好形象,使社会对教师产生误解。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从客观上看,有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的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对传统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的影响和冲击,还有随着学校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带来的影响,另外高校建设机制不完善也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从主观上看,青年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校的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放松自身的师德修养,只注重职称而不注重职业操守和职业理想,这些都是产生师德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

(一)社会整个大环境方面

1.市场经济对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冲击

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的调查发现,占比最大的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部分青年教师经不起各种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诱惑而最终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从而动摇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教师的自律奉献精神也被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观念所占据。第二,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发展状况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但生活成本和住房压力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难以承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时高校青年教师可能就会寻求其他的途径来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减轻自己的生活压力,这样青年教师在对本职工作的精力投入方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也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建设。

2.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调查中发现,受访者中有近40%的人认为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给教师的价值观会受到相应的不良影响。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几乎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网上大量的信息却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而使用网络最为平凡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严重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导致偏离原有传统的道德观念。这使得当前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自身方面

1.高校的飞速扩招引起的对人才引进标准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自2002年到2012短短的十年时间内,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几乎增长了三倍多,由256.32万人跃增到725.46万人。这时就出现了高校扩招后增多的学生人数与较少的老师形成一对矛盾,很多高校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就会不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降低标准大量的招聘新教师,这时就会有一些责任心不强、道德水平较低、意志观念淡薄的人混进教师队伍,这对高校师德建设而言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

2.缺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培训

在2009年,教育部曾对全国普通高校作的统计中看出,高校中的专任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为:其中占47.01%比例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31.82%比例为中年教师、占教师总数16.48%比例为老年教师,而仅有4.7%比例的教师为56岁以上的教师。[2]我们不难看出,从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其中比例最大的是青年教师,他们占了整个教室队伍将近一半,这就导致教师队伍的缺乏相应的成熟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有部分高等院校放低标准要求不够高,在吸收大量青年教师以后,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不够重视,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让他们担当起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工作,而这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念。

3.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第一,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领导缺乏认识,对师德建设与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在领导管理体系方面得不到强有力的保证。这部分领导认为,师德建设往往比较慢,并且是一种“软指标”,短期内发挥不了作用,没有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也就没有引起高度的关注。[3]第二,在师德建设方面,部分高校组织管理不尽合理。很多高校的多个职能部门在师德建设方面沟通不畅、权责不清、管理混乱,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合力进行师德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德建设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和体系保障。第三,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没有形成一种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的良好氛围,也没有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监督、激励和考核等机制,使得教师的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师自身方面

部分高校的个别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不够重视。在学校的考核中,现在很多高校都注重从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作为考核的标准制定考核机制,而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考察所占比重相当小,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引起重视,有的也是摆设,或者走走过场,这必然导致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师德建设无关紧要即存在师德建设上的误区,故此,他们只注重学术,将人才培养完全寄托在专业知识过不过硬上,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如何搞定职称评定,如何增加薪酬福利上,对怎么提高和养成良好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漠不关心、缺乏重视,这也是造成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逐步完善师德制度建设

在《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高等学校教师行为规范》等几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去逐步落实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制度等方面的建设。第一,高校在选拔青年教师时要严格把关,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第二,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对青年教师的情感需求尽量满足,最好避免发生类似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合理或者不规范而引起的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水平方面下降的情况。第三,尽可能去改革和完善高校的师德考评体制,每个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在充分研究和认识自己学校现有的师德情况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既规范又完善合理的师德评价新体系,根据这个评价体系,结合一些规范合理的制度和操作方式,把青年教师的师德权利、义务明确化、规范化、具体化。比如,很多高校都在做的以学生评教加院校老师互评互测再加教师本人自评的模式,从多角度去考核教师的师德,侧重点在于注重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教书育人的指导方向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态度等,并据此建立起详细的教师档案,可以用此完善的档案作为处于实习期的青年教师可否转正、处于试用期中的青年教师是否合格,年度评先评优,教师职称评聘以及年终奖金发放或者是提拔任用的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激发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广大青年教师对高尚师德的效仿和认同。

(二)加强师德教育与教师自律

外在的约束是师德建构时期的必需,而自律才是师德永存的根本。[4]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能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是如此。那么教师自律,一是教师必须自身要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肩负着为人师表的重任,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身教重要重于言传,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高于其他职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二是来源于教师本身的思想修养要求较高和对思想道德品格的自主要求。在一个是必须要在高校树立一些榜样和道德模范,利用这些无形的力量,去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到教师自律,就必须要更加强调教师的自信、自强、自励、自警、自重、言行一致以及以身作则,使教师自律形成一种常态。

(三)切实推进师德环境建设

师德环境建设是落实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石。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青年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和学习环境、科研环境等等。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那么青年教师很多基本的需求都完全得不到满足,这时候谈师德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由此,我建议各高校以及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师德环境建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人为本,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应拿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来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类似的困难。例如,尽量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生活待遇;完善教师购房政策,加快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限价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对青年教师给予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立项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对教学型和科研型的教授在职称评定中进行合理的分流。(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跟其他劳动相比,教师劳动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这个特殊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和复杂性。[5]高校中的青年教师们刚刚走上讲台,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使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因此,要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理解,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人文关怀,这是落实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作者:戴璐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旭丹,石岩.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校管理,2012(1).

[2]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0(3).

[3]马书文.新时期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4]胡雪峰.高校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5]李静.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