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论文3篇
时间:2022-12-14 11:25:45
导语: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
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指的是教师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更强调的是教师的个性修养与个人品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应当具有多个层面的表现,在教师品质上,要“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教师修养上,强调“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对待学生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在教师观上,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要格;在师德规范上,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通过“立人达人”去启发每个人的内在自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师德养成上,重视“慎独”“内省”“自律”,等等。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就是要将这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笔者以2015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为契机,开展了“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思想与人格修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的结果,高校青年教师总体师德状况表现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职业荣誉感高
在参与调查的五百余名高校青年教师中,有371人“热爱,愿终身从事”这项工作,占总人数的69.22%,“较喜欢,愿努力”从事这项工作的有14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7.24%,两项合计占总体比例的95%以上,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很高,有较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有近一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热爱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所占比例高于选择“教学能力”的人数。
(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掌握较好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有八成以上比较熟悉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剩下的不足两成的教师中,从来没听说过的总数不足10人,可见高校青年教师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情况还是较好的。
(三)以个人的经历正面鼓舞学生
有近九成的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在课堂上讲述过本人的生活或者成长经历,并且大多数人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或成长经历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同时,有六成以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做人的原则,远远高于选择科学知识和治学方法的人数。虽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的师德现状较好,但是仍然有部分的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的提升,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参与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有38人表示不会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觉得这些东西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人所占比例不足调查总人数的一成,但是,这种思想的存在是值得人们深思。同时,还有三成多的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发展影响一般,甚至是没有什么影响。可见,高校青年教师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待加强。
二、在师德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基本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比较合理的知识构成,作为青年人,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乐于追求创新,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股新鲜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当下,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多元,个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受到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容易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同时,师德规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内容的改变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以期达到适应。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容易使高校青年教师对主流的师德建设产生质疑,产生重科研、重业务,轻教学、轻道德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选择正确的价值追求,从而自觉地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多元的文化环境背景下,师德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创办私学,教师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师德随之而生。孔孟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系列主张,奠定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础。此后,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强调教师的道德修养,经两千多年的沿革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师德理论体系。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还是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的精神引导者,所以对于教师的品德和修养的要求,自古至今都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在现代社会,宣扬师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教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重要理论为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合理要求,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教育事业所呈现出的崭新姿态,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师德观念的基础上,融和当代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积极引导中华民族师德发展方向,从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具体工作中,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这一系统的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高校师德建设,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境界。
三、在师德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师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丰富,传统的师德理念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相结合,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有仁德之心、为人师表,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从教师的内部进行展开。“外因总是以内因为基础,他律必须以自律为前提。良好师德的形成只有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使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只会教书的人只能成为教书匠,只有会育人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的高尚师德,是对学生最具体的教育。现代社会,教师不但对知识、技能进行交流、传播,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人格,肩负起历史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要想育人,必先育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仁”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道德范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文化追求的是向上的师德观。我国古代优秀的师德观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淬炼与选择,历久弥新,成为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流传下来,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高校青年教师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和个人形象的塑造。
当下,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近三年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几乎都经历过所在学校专门的入职培训,其中师德教育是重要内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主要以教师的德育教育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进行引导,端正青年教师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有助于完成青年教师由学生变成教师的身份角色转换,让这些初为人师者牢记自己的行为职责,始终坚持以“为人师表”作为职业道德追求的基调,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成长。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磨炼青年教师意志。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面对“你认为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有哪些?(多选)”的问题时,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比较看重“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和“青年教师个人必须奋发努力,完善提高自我”这两个方面,分别占比为24.06%和22.61%。在其他方面,如“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必须努力营造并形成青年教师成长的浓厚文化氛围”等选项,分别有一成左右的人表示了支持。这与高校青年教师希望受到学校重视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相一致。因此,高校应当注重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吸引人才的工作氛围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教学需求和科研发展,只有让每一位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重视,才能真正地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教师从内部的重视和提升,还要结合社会的外部因素,双向运作,才能使师德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校青年教师面对师德问题,看法各异。一方面表现在,对于师德现状中的问题反应不集中。参与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当前师德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法不一,有25.61%的人认为是“教学态度敷衍,工作投入不足”,有18.70%的人认为“价值观失衡,职业理想动摇”,有10.29%的人认为是“为人师表意识淡薄”,有14.30%的人认为是“学术功利化严重”,有12.90%的人认为是“对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明,缺乏育人的责任感”,有15.71%的人认为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不强”。高校青年教师对师德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统一共识,既说明了这种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也说明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在不同方面都有待解决。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整体道德对高校青年教师影响较大。对于影响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参与调查的青年教师中有41.23%的人认为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关,有27.05%的人认为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养,还有21.40%的人认为受到高校管理监督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大。可见,良好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协调运作。强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其融入到高校青年教师的血液之中,是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完善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中国师德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径。
作者:郑慧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二篇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分析
(一)环境因素
《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有明确规定,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然而现实中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却实行的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机制,福利待遇不可与之相比,这种差距不得不让民办高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不公平的感觉产生。不仅如此,民办高校体质不同于公办高校体质,所以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前途存在不可预知性,部分教师把民办高校当作升学和再就业的跳板,致使青年教师流动性较大,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素质的提高。
(二)制度因素
民办高校大多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在运作,教师们的课时数定得太高,工作完成情况甚至评奖评优首先都以工作量是否饱和来衡量,一味使用企业“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而忽略教书育人还要求他们从人格、道德、精神等方面去影响学生,而这些工作有时无法真正的“量化”。其次,多数民办高校对教师不注重师德素质的培养,在师德培训上大多流于形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但没有将师德规范贯穿于教师日常工作管理中。这些都使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倦怠。在这种导向下,势必造成青年教师师德观念淡薄。
(三)个体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在青年教师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困扰一题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住房”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缺少进修机会”“、工作负担重、压力大”、“专业职务晋升困难”这几项分别位于工作中最主要困扰的前三位;超过60%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每天的工作量达到了9-12小时甚至13个小时。在座谈中,多数教师表达了归属感缺失这一问题。以上的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承受着比中老年教师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他们工作责任心下降,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文化基础薄弱,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在职业选择初期所期待的成就感,甚至在自己的学生那里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青年教师们无法寻觅到从事民办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应有尊严和价值。以上问题的存在凸显了现阶段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不加改变和调整,必将会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途径
(一)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必须重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是青年教师师德提升的前提条件。民办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确保青年教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教育,使青年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以人为本,提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幸福感
过去我们在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问题,大多强调教师职业道德的说教,忽视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今天,我们在进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时,应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地位、待遇和内在需求。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青年教师中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认真解决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住房、收入、子女升学等方面给与更多的关心照顾。建立完善青年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积极创造适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工作环境,健全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制度,才能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真正获得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感,激发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和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尽职尽力的热情,促进良好师德师风和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全力营造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良好育人氛围的本质是深入推进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因此师德建设要注重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较好的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和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等。一是以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及向师德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召开师德模范经验交流会、模范事迹宣讲会和报告会,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学校官网、微博、微信等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的师德师风;二是将师德建设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民办高校在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学校办学以来形成的学校精神和学校理念等,使学校文化贯穿在整个教师师德建设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激励广大青年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民办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师德建设中的师生互动作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励青年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们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
各民办高校应根据中组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奖惩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师德考核、监督以及奖惩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青年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外派进修等方面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从而促使广大青年教师对师德规范体系的认同和遵守。总之,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响应国家号召,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广大校内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建立和不断健全校内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
作者:党惠敏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第三篇
一、现代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及重要性
(一)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教师师德基本可以概括为: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并“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既确立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明确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不仅是教师的品德问题,还是教师所拥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于教师对国家的关心和关注,对其所从事教育职业的投入和热爱,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对学术的严谨和钻研,以及对自身高标准要求等各个方面。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8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利益分配方式的深刻变化,少数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声誉。
(一)思想政治上表现为理想信念淡薄
一小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真正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而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这些青年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往往缺乏责任心,工作中墨守成规,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淡薄,出现“三观”失衡的问题。
(二)教学工作上表现为专业性下降
教师职业队专业性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职业修养,提高教育水平,强化专业化发展。但少数青年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照本宣科,缺乏独立见解;知识老化,缺乏升级换代;教法单一,缺乏互动交流;缺乏改革完善现代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动力。
(三)学术研究上表现为诚信缺失
高校科研实力的强弱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在信息时代。部分青年教师或因为缺乏足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或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或因为心态不正、学风浮躁,很难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科研成果。更有极少数青年教师科研态度不严谨,甚至有学术不端行为,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四)自我评价上表现为“群体认知下行”
著名教授廉思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调查问卷显示,84.5%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其中,3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13.7%认为自己处于“底层”,仅有14.1%认为自己处于“中上层”。廉思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认知下行”。高校青年教师的这种自我认知,使其难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严重影响其教学积极性。
三、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组织、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和推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规划,不断增强师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激发高校师生团结奋进。
(二)加强师德教育,树立教师崇高理想
高校应严格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思想之魂;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并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的重要内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学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岗位责任意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只有努力营造并不断优化外部环境,才能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1.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应不断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客观反映高校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发展做出的贡献,展示其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道德风尚;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在教师住房、薪资、社保等方面加大投入,保障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2.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青年教师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基本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首先要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评奖评优等关系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学校应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克服人为因素和暗箱操作;其次要加强协作与交流,学校在日常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中应鼓励团结协作,减少不良竞争,借助集体力量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学习综合实力。
3.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高校应弘扬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总结提炼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以此潜移默化地熏陶并引导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其次,高校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创造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尤其是创造适应新发展形势的新文化。
(四)完善制度建设
1.优化师德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刺激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转变、纠正错误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优化激励机制。物质方面,学校应积极改革薪资分配制度,逐步推行工资、津贴与绩效挂钩的校内分配制度,坚持公开公平、优劳优酬的原则;精神方面,学校应组织评选典型人物,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2.构建科学的培训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高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和培训档案,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训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培训内容上,要把学习师德规范、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等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训形式上,可通过岗前集中培训学习和岗中不定期培训,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使其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提高自觉性,加快角色转变。
3.健全师德考核机制
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并将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4.建立并完善退出机制
我国的教师职业相当于“终身制”,导致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教学科研工作。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退出评价机制。例如,对敷衍教学、教学水平差、学生满意度测评低等的青年教师,可以将其调离教学岗位,换岗到教辅、后勤等岗位;对不认真履行科研职责、有学术不端行为的青年教师,不允许其结题,同时限制其再次申报科研项目,实行职称申报一票否决等。通过该机制让青年教师产生危机意识与自我改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规范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王娜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职业倦怠背景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
- 下一篇:深基坑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