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09 04:34:56
导语: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师德建设效果欠佳。自古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期望模式为“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肩负传授知识的责任,还要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以此作为衡量师德标准的话,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教书”方面,存在如下现象: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师在校外存在“第二职业”,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投入教学活动,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造成了老师对教材不够了解、备课不够认真等问题,这样很容易影响在教学中的质量,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并未经过系统地培训,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等专业知识并不了解,使得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保证,没有经验去教导学生如何学习,没有系统的培训教学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所教授的知识是落后甚至是被淘汰的,从而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对因材施教不够重视,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一贯而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教学质量及水平难以保证。这样对学生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在课堂中要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的授课。如果老师们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怎么能在课堂中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育人”方面,高校中更是普遍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中只是给学生讲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学生是没有兴趣的。根本就学不到什么知识。对以后的学业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些高校只重教书,追求科研成果,而轻育人,忽略了师德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有些高校教师并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修养,甚至将错误的思想在课堂上传播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为了能产生学术成果而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些行为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很可能会沿袭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面积极的学风。当然,我国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地教书育人,为祖国输送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对待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正视其存在,并致力于将其解决。
2.师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健全。有效的师德评价机制被认为应能够准确反映教师师德水平,并据此予以奖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评价机制还并不完善,并没有有效地实现其设计初衷。例如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更多的加入的是教师工作量、科研成果等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而教师道德水平、敬业精神,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正面影响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则很难加入考评体系,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忽略师德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样做是对教师的一种监督,能够更好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此同时,师德评价体系尚不规范,在师德评价的方式方法、程序步骤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应该更加规范完善。
3.师德激励、监督机制趋于形式化。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存在制度虚设、监督主体不作为的弊端,使得对师德的监督奖惩产生不了实质性作用,更趋于形式化。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鲜有高校将师德水平纳入考虑,而违反师德的行为也停留在道德层面,并不涉及法律层面,因此对不利行为的处罚也缺乏依据。师德职业道德有问题的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进,无则加勉。师德建设若能与奖惩机制有效结合,对建设高校一流师德水平会有很大帮助,从而更加能营造高校师德的风气,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增加自身的修养。如何将形式化的奖惩机制转变成有实质意义的机制体系,是师德建设未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1.改进师德建设的引导方式。高校师德建设要加强宣传与培训活动,就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培训工作。并且切实开展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影响教师,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巩固职业道德在心中的地位。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引导要规范化、制度化,且避免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努力转变师德引导方式,使其从外部的强制约束向教师自觉的自我约束转变。使师德培训教育变为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效教师主动审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而非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甚至是强制性的命令化规制。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使命的统一,高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人品上的榜样。
2.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大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有一些还是管理者。身兼数职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压力过大,存在心理压力无法排解的问题。有了这种心理压力,高校教师的言行、心理状态极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高校可以开设面向师生且保密性良好的心理咨询室,多组织有利于排解压力的集体活动等,帮助教师排解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为学生做好榜样。
3.设立标杆强化激励机制。在高校中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注重校内舆论的作用。在校内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榜样宣传表彰活动,使先进人物发挥表率作用,提高整个高校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推荐,这样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对于教师中出现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要勇于指出并且批评,以反面典型对其他教师起到警示作用。这种现象是要坚决取缔的。师德在高校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因素,他们的职业道德在高校中有着带头作用。在舆论的传播媒介上,应突破传统的传播渠道,不仅限于电视、报纸等媒介,利用微博、微信等热门应用的力量,以及微博大V们的社会影响力,扩大舆论的传播范围及其影响程度。同时,在对高校师德的鼓励方面,应注重建立健全高校师德激励机制,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正面积极的师德典型事例、榜样人物做出表彰,引导高校全体教师向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师德评价机制普遍缺乏可操作性,考评趋于形式化、表面化,考评结果无关痛痒。可以说我国高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针对现存问题,我国高校应定期实施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在考评体系中的作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匿名评价。从中可调查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样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利的,能够促使其更加严谨地自我评价。在教师师德评价中定量与定性结合,将考评结果与奖惩制度切实联系在一起,以加强制度刚性。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评价标准的客观化,评价过程要保护评价人的隐私,评价结果要保证公正公开。
5.强化切实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首先,设立师德监督部门,保证监督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其工作的客观性。其次,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尝试如网络微信、微博匿名举报等新媒体手段,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公开公正的群众评价氛围,切实加强监督的可行性。这样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是有利的,能够促使其更加严谨地督促自己的行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不断创新,培育人才是高校、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重要使命。科技的进步使得教育体系的硬件实力不断增强,而更加重要的,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软实力。高校教师的软实力不仅仅是指教师的知识水平,更是指教师的道德水平、敬业精神。这是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中可吸收知识的重要性。教师的师德软实力会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未来。师德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如何将现有的尚不完善的师德建设工作建设得更加科学有效,是一个十分值得不断思考及研究的课题,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努力。
作者:冉洁付爱莉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 上一篇:新媒体下高职道德教育论文
- 下一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