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内外因分析
时间:2022-04-20 03:48:27
导语:高校师德建设内外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对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而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需要,是确保高校教师担当起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要求,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是发挥高校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同样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代教师能否把握时代命脉,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敢地面对各种问题,创造性地策划和开拓自己的事业,并用科学的方法保证自己目标的实现成为关系到每位教师以及我国教师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①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传统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转变,从依靠教材、讲解教材发展到拓展教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过去的教师一言堂发展到强调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能力。这些都对教师的师德与教风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然而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不仅没有同步提升,反而有不断下滑的趋势。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德建设的领导机制不够健全。国家政策以及学校领导制度中对师德建设的规定性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更是若有若无。即使相关文件中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一定要求和规定,但这些并未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多数高校领导层对于师德建设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战略发展的规划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方案,宣传发动不够深入。在开展实践建设活动中,往往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仅仅是上传下达,浮于形式;抑或师德建设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不能吸引广大教师的兴趣。有些领导甚至认为,高校师德建设只是虚设而已,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教学、科研方面,实则并不了解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高校“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由于在现实中存在权责不清的状况,虽然都积极贯彻师德建设,“九龙治水”、齐抓共管,却因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理的权责划分,最后导致了“群龙无首”、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师德建设也是效果甚微。同时,教师师德考评制度不够健全、合理,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考核标准,高校在师德考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第二,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素养不容乐观。虽然总体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湛的学术水平,但部分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意识,责任心不断弱化。许多教师并没有把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内化,没有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成一种责任,缺乏崇高的职业自豪感和强烈责任心。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只求报酬,不讲奉献。另外部分高校教师并未做到“术业有专攻”,专业基础不牢固,备课时一知半解,上课时避难就易,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缺乏钻研与创新精神,教育质量与水平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个别老师甚至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不适当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如上课迟到、接听电话、讲不文明口头语、成绩考核不公平、漠视学生、放任学生等。部分教师存在学风浮躁、学术作假行为,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弄虚作假、署名不实、请他人论文、钱学交易等失范行为,这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尤甚:由于青年教师群体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真正成型,刚进入教育领域时缺乏健全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不足,加之学校片面注重科研成果和教学业绩的考核制度以及他们自身相对繁重的经济负担,导致青年教师教风浮躁,急功近利,影响了高校整体的师德建设成效。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探寻。客观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背景是高校师德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旧体制、观念、秩序的交替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受到了社会道德下滑的危害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强势压力下,社会的不正之风开始渗入大学校园。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净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也在其中滋生,教师群体毋庸置疑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竞争机制的引入导致很多人重竞争、轻协作,片面注重个人发展。在教学方面,除了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外,一些教师没有主动接近学生、教育学生的意识。很多老师上完课后就匆匆离开了教室,忙于自己的科研或者在校外从事兼职工作;在学术上往往闭门造车,不愿与他人共享教育资源。有些教师间甚至出现“文人相轻”的不良状况,贬低他人劳动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总体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发挥教育对于社会的贡献作用。其次,高校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松懈。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侧重教学业绩以及科研成果,而对于教师在师德方面的表现并没有明确考察标准。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教师专注于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很少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指引方面。虽然高校里每个班级配给一名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但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数量过多,辅导员精力有限,往往并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有不断下降的趋势。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紧缺,导致高校引进人才标准放松,并未经过全面而缜密的考察就引入教师。
部分院校为降低成本,聘请一些普通高校毕业生甚至是外聘兼职人员来从事教学工作。对这一批教师队伍培训不足、考核不严格、疏于管理。教师队伍存在着教育意识缺乏、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态度偏差的问题,明显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最后,高校教师的待遇状况不够理想,社会对于教师的认可降低,教师职业声望降低。中国教师的待遇只有同等程度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一。据北京高校咨询公司统计,45岁以下教师想跳槽的比例达41%,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收入过低。虽然大部分教师有强烈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然而他们工作负担重、工作强度大,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较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即使留在学校继续工作,很多教师也是忙于其他事务,例如在培训机构兼职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状态和效果。另外,很多优秀人才在毕业选择职业时,也会因为教师过低的待遇水平、过重的工作负担转而选择其他职业。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尊师重教”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教师的职业声望有所降低,尤其是一些教师道德失范,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降低了人们对于教师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在主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与修养,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崇高以及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部分教师思想浮躁,不安工作,对教育事业敷衍了事。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于学生精神的引导作用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深远。而部分高校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片面关注自身的发展,过分注重科研、学历、职称,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后,不愿与学生深入交流以及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惑。部分教师思想庸俗、趣味低级,根本不能发挥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另外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日益严重,部分教师学术舞弊、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急功近利,在学校和社会都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严重阻碍师德建设的进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外部社会情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德建设,对师德建设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政府和高校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制定完善合理的师德评价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待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师德好、教风良、教书育人成绩卓著的教师以一定奖励,在全社会树立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的给予充分的培训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荣耀感与强烈责任心。高校教师应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职业自豪感,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价值,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民族素质,用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夜色和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①
作者:凌晨工作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大学物理教改思考
- 下一篇:高校师德建设实践思路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