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2篇
时间:2022-04-11 09:20:21
导语: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讲授的知识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社会实践,不能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急功近利的用人制度,必然会造成青年教师一手硬、一手软的状态,影响到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目标,使他们盲目地满足于眼前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致使他们教书育人的事业心下降,责任意识淡薄。
(二)师表形象模糊,缺乏表率作用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要以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然而,有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对学生教育关心不够,尊重爱护不够。有的教师过分渲染社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等等一些不良行为,都对学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也大大损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良好形象。
(三)工作责任心不够、敬业精神不足
有些青年教师受当前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虽然从事了教育事业,但是不能安身立命,缺乏孜孜以求的勤奋钻研精神,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只教书不育人,上课缺乏吸引力,工作责任心缺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别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一切以“利”为中心,导致职业信念动摇,道德水准低下,敬业精神淡化,不安心教学工作,挤占时间去搞副业。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是个案,但也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出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出现,这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全面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价值诉求的交织,一方面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实效性等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负面影响。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一些非主流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流入我国,严重地影响了主流价值观。同时因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等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思想,这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冲突。这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对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影响也很大。
(二)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经是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拓展了新的空间、构建了新的载体,也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严峻挑战。网络中有各种有用的信息,也有很多负面的信息。网络传播的海量性所造成的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尤其对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抵挡不住各种渗透。
(三)师德考核制度的缺失与滞后
目前高校的师德制度与考核办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德考核体系与师德规范的标准大而空,不具有可操作性,很难落到实处;奖惩机制不健全或者不到位,很多的高校把师德的考核都放在年终考核的首要位置,但是对师德考核奖惩制度普遍存在不能落实问题,对师德标兵没有什么奖励或者只是一些象征性的奖励;对违反师德的惩罚也是妥协含糊。这样的态度与处理措施都使得教师对师德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好多高校都把师德建设视为是一种很虚的东西,不像科研、教学都是真抓实干能看出明显成果,同时也视师德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不是学校的事情,师德不高是个人素质问题所致。高校对师德的舆论导向也有问题,一般高校对师德的宣传就是开几个座谈会、组织几个师德报告会等,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高校与社会对教师权利与义务要求的不对等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群体,在承担应尽的义务的同时和也要享有必须的权利。但是现实中对教师责任和义务的要求可能远远超过对教师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一般都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该具有人类最理想的优良品德,是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蜡烛”,是“吃草挤奶”的“牛”,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等等。现实的教师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如果当了教师,就应当献身于教育事业,就应当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以苦为乐。这种教师道德观是受到了传统师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个人需要受到了排斥,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当下,在教师的生存存在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要求教师去奉献、去舍己为人,这种教师道德规范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实行的。这种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教师当然就没有十足的敬业精神,教师下海经商、跳槽从政或谋求第二职业就是在情理之中。
三、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路径选择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原则。因此要用“以人为本”的新要求新思想深化对师德建设的重新认识,拓展师德建设的内涵,要在师德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利益,即合理满足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要求,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调在师德建设和管理中体现“人情味”。只有正视教师的正当权利和利益,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环境,才能让青年教师们,感觉家的温暖,体会到个人的价值对集体的作用,才是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根本办法。
(二)确立与时俱进的师德观念
今天,“道德不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意义的理性规定,也不是康德的先天行为道德律令,而是更多地容纳情感、本能和激情”。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深入改革的时代,改革的大潮已经波及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改革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重新调整对待新生事物和时代变动发展的态度和关系。改革使人们不能再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来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而应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的、体现时代性的、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新的师德观的确立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面对教师的合理利益需求,在要求教师忘我的奉献的同时也要给予教师应该同等享有的待遇。要克服主观色彩严重的“泛道德论”倾向,把教师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看成是一种正常需求而不要认为是道德问题。
(三)师德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要改善师德建设的困境,改善师德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师德制度主要包括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和师德规范制度。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良好师德的培养与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制度有着榜样等不可比拟的作用。“制度比榜样更具强制力和影响力,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具普遍性”。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认真的落实,“制度安排不是停留在把制度写在纸上,而应把制度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中”。制度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来后,还要具备可操作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宣讲和评价标准不能由某些领导或者管理部门以至德育专家单独制定,“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即道德的评价标准必须反映教师的意志,需要被评价者———教师的民主参与,它必须是领导、专家、教师三方达成的共识,这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四)多元主体的监督和监督方式的多渠道
对于师德的监督可以采取不同的主体监督的结合,主要包括自律与他律。自律主要是自我监督,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一种自律行为。他律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监督和社会大众的监督。校内监督主体包括高校教师管理人员、教师同行以及学生群体。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进行舆论的评价和监督,通过他们的观点和立场来影响教师的言行。从监督的渠道来看,要改变传统的监督方式与渠道,改变表面性的形式管理,注重教师内心实际需要的深层次管理;变结果管理为源头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单纯的制度管理为教师职业精神保障的管理。
(五)教师自我修养的提高
师德建设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人才队伍建设“以德为先”亦是高校的共识。在高校需要提倡教师具备德才兼备,对于一个学者或者知识分子而言,做学问是一流的,做人也应是高尚的。人才素质本身就包括学术和学德两个方面,我们既要学术约束,也要道德约束。学术需要通过学习研究来提高,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要靠学习、借鉴、交流、反思、判断等内心活动来完成,通过这些内心活动来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完善道德品质,升华道德境界。
作者:宋继碧工作单位: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
第二篇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师德主要靠一定的外在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维系和支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学历高、视野开阔,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绝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能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但是,我们也看到,部分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修养不足,政治意识薄弱。有些青年教师自身理论修养不足,对党的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了解不多,政治意识薄弱,在课堂上信口雌黄,甚至借学术之名,给学生灌输一些非主流价值观。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公开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用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否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造成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混乱,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理想信念淡薄,敬业精神不足。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但是,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一些青年教师工作中斤斤计较,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上课照本宣科,下课不钻研业务,忙于课外兼职赚钱;对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无从谈起,教学成为赖以生存的手段,而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三是只顾教书,不重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是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只顾教书,不重育人。一般是上课来,下课走,很少和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有些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与己无关;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一学期课程上完之后尚不认识学生,更谈不上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了。四是重视科研能力,忽视自身修养。由于高校评科研价机制等原因,许多青年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写论文、做项目、搞研究上,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忽视了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不惜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有些教师与学生搞婚外恋;有些教师着装过于暴露;有些教师收受学生礼品、透漏试题等。这些现象使教师的“为人师表”形象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导致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职业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象,一些青年教师心理失衡,价值观发生偏移,精神萎靡不振,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激情和活力。二是高校原因。高校评价机制重视科研,科研和晋升、职称评审、岗位晋级、评奖评优等紧密相连,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手段不完善,没有纳入评价体系中,得到的重视不够。三是个人原因。高校青年教师为70、80后,很多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这代人从出生到步入社会,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生活相对比较富足,所以吃苦耐劳精神不够。部分青年教师自我意识强烈,表现欲强,但团队精神欠佳,在工作中也不愿意过多的付出,缺乏敬业精神。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目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1.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青年教师政治意识和师德修养。说:国家要上进,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高校要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党校学习、平时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势报告会、网络在线学习、教研室活动等,加强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学习使青年教师更加了解国情民意,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确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道德楷模演讲、举行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谈心得体会、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拜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使青年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2.注重师德考察,完善教师准入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我国高校发展正逐步形成“以注重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高校在引进青年教师时,一定要摒弃“唯学历”“唯科研”等片面化的倾向,做好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学术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考察,使引进的人才不仅学历过硬,更要政治意识坚定、道德高尚,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3.以人为本,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和教学。对于高校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更渴望尊重和理解,渴望学校能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学校相关部门要搭建科研、教学、实践等各类平台,引领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上来。同时,在申请课题、申报职称等方面尽可能开辟一些绿色通道,使那些安心教学、科研,关心爱护学生成长的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为学校发展奉献自己力量,并在学校发展中找到自己位置,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4.合理评价,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很注重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但对于师德进行评价的不多。《意见》明确要求:“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所以,要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尽快探索建立起公正、合理、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评价纳入到晋升、评奖、晋级、考核、聘用、奖惩等各个环节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从而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积极性。外在的师德规范通过评价、监督逐步内化为青年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使青年教师关注自己的言行,注重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成为青年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
5.树立榜样,加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学校要树立师德标兵和教书育人的楷模,进行大力宣传,为青年教师树立学习榜样,感召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树立尊师重教的氛围,如举办青年教师沙龙、进行师德演讲、设立校长接待日、开辟网络师德文化专栏等,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使青年教师得到充分的尊重,并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有话语权,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愿意为学校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6.立足现实,解决青年教师实际生活问题。学者研究指出:单纯寄托于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反而可能因生活的压力加剧教师把学术职业看成是“饭碗”的倾向。要求教师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是给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专业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所以,学校各部门都要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关心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要想方设法为单身教师婚恋牵线搭桥,帮助解决年轻教师两地分居、孩子入托入学、住房等实际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安心于三尺讲台,安心于教书育人,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者:张菊玲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讲师
- 上一篇:农粮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 下一篇:农粮局个人履职工作报告3篇